16.老舍回应约稿
老舍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经常会收到各家报刊的约稿信。一次《青年界》杂志的主编赵景琛向他迫切诚恳地约写一篇文章,老舍先生应约,很快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在给赵景琛寄稿时,附寄了这样一封信:
景琛兄: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得!马来!
参见元帅。
带来多少人马?
两千来个人,还都是老弱残兵!
后帐休息。
得令!
这封信,老舍先生写得风趣形象,妙不可言,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17.以闺房喻考场
唐朝有个叫朱庆馀的人,有一年他进京赶考,他先谒见了前辈诗人、水部郎中张籍,把自己的旧作和新篇都呈献给他过目,请求指教。张籍一向重视提拔和奖掖后进之士,他读了朱庆馀的诗篇,非常满意。
考期临近了,一天,朱庆馀又把一首题为《闺意献张水部》的新作给张籍看。张籍打开诗稿,琅琅有声地诵读起来: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借闺房情事来隐喻考试。作者自比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新娘”对“新郎”说:“我刚才画好的眉毛,深浅合不合时样呢?”意思是说:我的诗文是不是合主考官的心意呢?比喻生动,句式活泼,含蓄蕴藉,耐人咀嚼。
不久举行了考试,朱庆馀果然考中了进士,做了朝廷中的秘书省校书郎。
18.海明威审稿
海明威的儿子在回忆录《爸爸教我写作》中写道:有一天早晨,爸爸说:“你自己写一篇短篇小说,不要期望写得很好。”我坐在桌子边,苦思冥想。用爸爸的打字机,满满地打出一篇故事,交给爸爸。
爸爸戴上眼镜,给自己倒了一杯酒,读了起来,我在一边等着。他读完之后,抬头看了我一眼。“非常好,吉格,比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写得好多了。我看要改的就是这个地方。”他指着稿子,“应把‘突然之间’改成‘突然’,用字越少越好——这可以保持动作的持续性。”爸爸笑了起来:“你可以得奖了,孩子,你很有想像力。”他相信我们家里又出了个优胜者,可以在学校短篇小说比赛中得头奖。
得奖的应该是屠格涅夫,因为这篇小说是他写的,我只是在抄录时变了变背景,换了换名字。我对这篇小说的惟一贡献是把“突然”改成“突然之间”。我抄录时估计爸爸没读过它,因为有几页还没裁开。
19.诗人的施舍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边,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一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那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呀?”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看到她。”
20.欧阳修二改文稿
北宋有个宰相名叫韩琦。有一次,他在相州修筑了一座昼锦堂,请散文家欧阳修写一篇文章。欧阳修答应了,不久写成,并派人把稿子送去。韩琦读了这篇文章,玩味不尽,赞叹不已!
过了两天,韩琦又收到欧阳修派人送来的第二份稿子。还另外附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8个字:“前有未足,可换此本。”韩琦把刚送来的稿子恭恭敬敬地拜读了一遍,觉得跟两天前的稿子毫无区别,一模一样,感到大惑不解。于是,又把前后两稿反复对照着朗读,终于发现了微小的差别。原来初稿的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二稿在“仕宦”和“富贵”两个词后面各添了一个虚词“而”字,其他地方则原封未动。
韩琦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品味着,猛然一掌击在案几上,连声叫好!这篇文章的开头两句添上了虚词“而”字,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博得韩琦如此的夸奖?原来,添上两个“而”字,就变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一改,不但使欧阳修散文的那种委婉曲折、摇曳多姿的笔调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把前后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来,意思更加突出,语气也更为畅通了。
21.著名的七步诗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儿子,他与曹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曹操有好几个儿子,按照封建正统思想,曹操的君位应当传给大儿子曹丕;可是有的大臣和谋士表示反对,主张立第二个儿子曹植为太子,理由是曹植有雄心壮志,才能也比哥哥好。而支持曹丕的人势力也很强,双方各不相让。最后,曹操作出决定,确立曹丕为太子,打算死后传位给他。后来曹操死了,曹丕继位,称魏文帝。从此以后,曹植的处境一天比一天危险,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常常想方设法迫害几个弟弟。
一天,曹植又从封地赶回京师朝拜皇上。这一次,曹丕下决心要置自己的亲弟弟于死地。等曹植上朝时,曹丕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命令曹植走七步路必须作出一首诗,作不出就判处死刑。朝廷上一片沉寂,气氛很紧张。有几个一向同情曹植的人也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人们把目光投向曹植,只见他举止从容,面不改色,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就是著名的《七步诗》。豆茎(即豆萁)和豆子本是同根所生。可是如今一个在锅(即釜)底越烧越旺,一个却在锅里受尽煎熬。曹植面对曹丕不择手段的迫害,发出了弱者凄厉的呼喊。
曹丕听弟弟吟完这首诗后,非常窘迫,一副狼狈相,终于不敢加害。朝廷上的气氛这才轻松了许多,几个同情曹植的人,心里也暗暗替他庆幸。可是,曹植由于曹丕和后来继位的魏明帝曹睿的接连不断的忌恨和逼迫,终于郁闷而死,只活了41岁。
22.陶渊明与桃花源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所处的时代,危机四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十分混乱。
公元405年8月,他迫于生计,又出任彭泽县令,每月薪水只有五斗米!陶渊明上任以来,也没有大的作为。公务办完之后,就到后衙院子里赏赏菊,喝喝酒,吟吟诗,不觉秋去冬来,天气渐冷。一天,他刚处理好一桩案子,准备到房间里休息一下。这时,有个县吏前来禀报:
“本郡刺史李大人派督邮张大人来我县视察,已到城外驿站了。请老爷赶快到城门口迎接,不可怠慢!”
浑身疲乏的陶渊明纳闷了半晌,县吏急得团团转,再三催促他束紧腰带,整好帽子,穿戴整齐,见到督邮大人后必须恭恭敬敬,笑脸相迎。陶渊明向来为人正直,蔑视权贵,不习惯于在上司面前打躬作揖,点头哈腰。他踌躇片刻,就对县吏说:
“烦你转告一声,我陶渊明怎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向那个乡里小儿张督邮低头弯腰呢?”
说完,他毅然摘下乌纱帽,脱下七品官服,取出官印绶带,一并放在桌子上;回房里换了一身布衣,卷起铺盖往背上一撂,大踏步跨出了县衙门,辞职不干了。他从中秋就任彭泽县令,到初冬辞职还乡,在官只有80多天,从此永远离开了官场。
回家之后,虽然住房拥挤一点,生活清苦一点,可是陶渊明的心情十分舒畅,逍遥自得,无拘无束。喝几口淡酒观赏花木,读书弹琴,走亲访友,散步遣心,有时还种种地。第二年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他喜欢坐着柴车,或者划着小船,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就像笼子里的鸟儿,一旦飞向天空,投身于大自然,真有说不出的自由快乐。
晚上,陶渊明突然来了灵感,他走进自己的书房,磨好墨,铺好纸,奋笔疾书。他把白天酝酿好的一篇韵文一挥而就,前面还加了一段序文,写完后读了3遍,改了几个字,终于定稿。这就是表白诗人洁身自好,蔑视富贵,酷爱自由,被传诵千古的名篇《归去来辞》。
23.《岳阳楼记》
范仲淹不但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宋仁宗时期,巴陵太守滕子京重建了驰名遐迩的岳阳楼,并想请好友范仲淹写篇《岳阳楼记》。他先请了当地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然后写了一封长信,详详细细地介绍了岳阳楼的建筑结构、外貌特征、地理位置、附近的湖光山色,气候环境以及与此有关的历史人物和文章诗赋。信写好之后,立即派人送到邓州(今河南省南阳市),交给范仲淹。
范仲淹读了好友的信,看了图画,盛情难却,就决定起草;可是刚一举笔,就想到难度极大:一是自己毕竟没有亲临其境,必须借助于想像力,不能出一点差错;二是岳阳楼之大观、洞庭湖之胜景,早已被前人说尽了,如果单是写景,意思不大。他想,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即景抒情,有所寄托;而且必须写人,通过对迁客骚人和古之仁人的对比衬托,颂扬后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只有这样写,才不至于停留在单纯的景物描写上面,才会使文章高超,境界开阔,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熏陶。
主意打定之后,范仲淹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正式动笔。笔力千钧,一挥而就,几经修改,方才定稿。
滕子京读后大喜过望,传给僚属们观看,一个个都叹赏不绝。于是,滕子京立即请书法家将《岳阳楼记》全文抄写一遍,再命工匠把它刻在由12块檀木板组成的屏风上,黑底绿字,笔力遒劲,刀法苍老。从这以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岳阳楼也因此而驰誉四海,闻名天下。
24.青年才俊王勃
唐朝初年,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家名叫王勃。有一次,他从山西南下,路过江西南昌,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宴会上,阎公让所有到会的名士文人为滕王阁作序,其实他事先已暗地通知自己的女婿孟学士打好草稿,到时候当众露一手,显一显才能。但在宴会上,他还是假惺惺地拿出纸笔,逐个传递下去,请宾客们作序。大家都客气地推辞了。当纸笔传到王勃手里时,他竟毫不谦让,挥笔就写。阎公气得直瞪眼睛吹胡子,板起面孔退到另一个房间去,只派了个小吏跑到王勃跟前,看他写些什么,并随时来报告。
第一次报告说:“文章开头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不过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第二次报告说:“接下去两句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不禁陷入沉思,半晌说不出话。
后来又报告说:“现在是这么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了,大吃一惊,猛然从座位上跳起来,说:“这后生可真是个天才,他的文章必将永垂不朽!我刚才怠慢了他。”说完就急忙到宴席上,看王勃把《滕王阁序》写完,并向他道贺,众宾客也一致称赞这个青年的才能。大家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25.白居不易
白居易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很早就展露了才华。一年,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唐代有这么个风气,举子为了争取考上进士,在正式考试前,往往拿着自己的诗文稿子向当时有名望的前辈作家请教,希望他们向主考官作有力的推荐。
一天,白居易也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访当时的老诗人顾况,希望得到指教。顾况看过名片,觉得“白居易”这个名字有点特别,与众不同,就马上接见了他。
顾况审视着眼前这个身材瘦长、口舌生疮的青年人,略显文弱,貌不出众,猜不透他肚子里究竟有多少学问,就带着一种半开玩笑半教训人的口吻,慢条斯理地说:“长安的大米一向很昂贵,新近又涨了价,你想要在这儿白白地居住下去,可不那么容易啊!”说话时,还故意把“白”、“居”、“易”3个字音读得很重,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白居易还是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诗稿献上去,请他指点。顾况接过诗稿,翻开第一页,一边捋着胡子,一边轻轻地吟诵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反复读了几遍,细细体会一番,感到确是一首好诗。他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格外欣赏,禁不住拍案叫绝!
“你今年几岁?”顾况问道。
“虚龄29岁。”白居易答道。
“你写这首诗的时候几岁?”
白居易略一沉思,回答说:“16岁。”
顾况大为惊奇,接下去又一口气读了10多首,感到每一首都写得既通俗易懂又情真意切,有独特的风格。他拍着白居易的肩膀,严肃地说:“你写出这样好的诗,要在京城里‘居’下去就不难了。我刚才不过是跟你开了个玩笑,请你不要见怪!”
这一年,白居易因考试成绩优异,加上顾况的热心推荐,所以一举考中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