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阅读学习法
22641100000008

第8章 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理论指导(7)

从我爱读到我会读

从“爱读”出发,通过阅读实践达到“会读”的境界,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当代学生要读的作品委实太多了,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好的阅读习惯。

(1)制订阅读计划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阅读计划,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操作性。

阅读计划的内容包括准备阅读的书目、可利用的时间、自检方式三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制订的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收查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札记是常用的方法。

(2)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阅读时,必须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过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体;认识领会标题及注释对文章内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学会抓主旨语句等。

学会积累式阅读,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通过老师推荐的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探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此外,教师还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我会读到我读懂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规律,目的还是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益,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是根本。

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大大提高。

此外,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

动手、动脑,要让每个学生均体验到阅读所带来的成功。新学年开学初,我向学生发出“编辑一本自己的作品集”的倡议,作品集上学生可以将阅读到的有益内容摘录其中,可以把自己满意的作文打印出来,并做好编辑工作。

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很多同学都编出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集。在这本“作品集”上,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能力:选文章、抄笔记、作点评、写心得、定格式、配插图、勾花边、编目录、拟序言、题集名。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实现阅读过程的“四个转变”,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心理策略

阅读能力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作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学生的学习障碍是因阅读障碍而起的,进而产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认知、兴趣爱好、文化素养、人际交往等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养成,都可以借助阅读来促进。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受益一生。

学生的阅读心理

阅读是把看到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读者的思想,并领会其内容的过程。与成人相比,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窄、语言中枢也不够发达,因此其最初的阅读活动只能是朗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它就像一个支柱,保持着言语视觉分析器和其他分析器之间的联系。

教师要充分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把认知活动由最初引发的兴趣转向阅读思维中去,从而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阅读是儿童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干预他们的阅读倾向,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理解、鉴赏文章内容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自由领悟,保护他们阅读的良性心态。这种良性心态主要是指阅读兴趣。阅读兴趣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生活环境由家庭扩展到学校,开始相对独立地接触社会,逐渐具备了判断简单是非的能力,有时还会不接受成人的意见,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并出现有意识的说谎等毛病。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引导,增强其生活的信念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进而引导他们的阅读兴趣由简单的读发展到文学思索阶段。

把各种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喜欢阅读的学生,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效能。事实证明,喜欢并善于阅读书刊杂志的学生,他们的写作能力普遍较高,社会活动能力也比较强。

但是,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并不仅仅由年龄这个因素来决定,还与其生活的环境、家庭教养、社交圈子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就必须先了解其生活环境,并正确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结合阅读心理,提高阅读能力

(1)诱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功能,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种种有益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烘托、形象概括、语言渲染、表情强化等手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导读

从众多的教学实践可知,在学生阅读时,他的思维经历了“感性认知、想象、联想、推想、体会、评价”这样一个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过程就要与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同步,抓住学生的心,而绝不能认为“读教科书就是一切”,用成人化的解释来代替儿童的自由感悟。

(3)伴读

一个好的家庭,应该在孩子可以开始阅读的时候适当购置一些好的图书;一个好的学校,应该千方百计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地方;一位好的教师,应该设法建立“班级图书馆”,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安排阅读的时间,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与他们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4)深读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意义不仅仅是带来阅读的快乐,也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成绩,它关乎儿童的理想和未来,影响一代人及一个民族的将来。在儿童文学世界里,真、善、美和丰富的想象紧密结合,贯穿始终,这有利于儿童养成诚信、善良、富于想象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公民意识。

在儿童文学中,经典的作品种类繁多,不管是哪种儿童群体,都能从中找到适合他们的优秀之作。当然,除了儿童文学之外,科技故事、历史典故等方面的书籍也应该有所涉猎。

(5)选读

学生阅读的随意性较大,他们喜欢新奇的图画书籍,存在“求快”和“求厚”两种不良倾向。前者导致阅读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后者导致学生不切实际地读厚书,辨别能力差,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信息的毒害。

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好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式,教会学生选择读物和筛选信息的方法,这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6)善读

所谓善读,包括了略读、精读、快速阅读等。略读可采用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一些名著、佳作和学生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并及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快速阅读是为了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时代和生活需要。要使课内外阅读效果好、有深度,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佳作、名著前,先阅读序言,了解作品梗概;阅读后查阅相关的书评,多方面、多角度地把握作品,深化认识。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就会自己找书读。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生受用。阅读到什么程度?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应由学生自行决定,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发展个性,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感悟到读书的好处。

14.提高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方法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怎么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呢?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如何处理好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间的关系。我在课堂中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此。

那么,什么是“学生合作学习”呢?它是指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通过几个学生间的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一定的课题和学习任务,以期达到每一位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诸方面都能积极和谐地发展。这一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其组织形式都不够明确具体。

我将班内学习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学习动机、交往技能等情况合理搭配,组成14个学习小组,组内包括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理解、分析较慢的学生,组员在小组中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那么,为什么说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呢?

自由发表意见,锻炼表达能力

学生课堂参与的形式多样,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率,改变少数尖子生唱主角的局面,在教学的关键处,重点处,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因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发言,乐于读书。

比如,在《燕子》一课教学中,叫学生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点明中心的话时,就布置了学生合作学习,并且要求一会儿每个合作学习的小组推荐一名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汇报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情况。

学生听后,马上投入到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准备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也为没有发过言的同学创造了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互相启发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阅读训练,以增减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指什么?是指通过阅读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技能。由于每个学生的这种技能存在着差异,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帮助和学习,就能相对地平衡这种差异,提高阅读能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合理分工合作,体现主体之位

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建筑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没有个体切实的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完耗时间。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组长至关重要,他们必须经常培训,如:教会他们如何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如何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如何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等。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组内朗读课文。讨论内容一般是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来扩展思维的“多维性”问题;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聚焦性”问题,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有统领全局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来提高学生效率的集体性作业。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讨论形式可以是诊断式、辩论式、连锁式、分割式等。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不是局外人,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巡视、点拨、参与以及要求学生按照规则来交流汇报结果,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研究,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地解决阅读专题。

同时,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为对于探究性阅读来说,探究过程往往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重点词句的研究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中,乐于参与学习,充分体现了他们是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

组间展开竞赛,促进主动自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习好为目标。教师则根据合作小组的总体再现进行奖励,学生是因自己与过去比较而获奖励。

心理学家格拉塞博士强调:教室里的学习应当充满乐趣,否则学生就不肯下苦功学习。因此,我们在黑板一角画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积分表,让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使全班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

这样一来,就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学习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也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比如,为了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多为小组加分,许多同学就在课前进行自学:轮读课文,进行正音、评价;围绕课后思考练习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难;精读课文,分析体会写作方法等。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得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预习课文的方法和读书的方法。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使学生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只要我们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离“自能读书”的境界不会遥远。合作学习,确能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