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记忆学习法
22641000000064

第64章 双手摸出人间奇迹

3岁前被摘掉两个眼球的袁靓,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已经9个年头了,应该说她的人生是不幸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幸的女孩,与她的父母和老师共同创造了多少个人间奇迹:可以弹奏美妙的钢琴曲,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中国小作家协会第一批会员。最大的奇迹是:2000年6月,出版了20余万字的《袁靓童话集》。多位知名作家和文化名人为此书题词。书的序言中写道:“现有资料表明,在袁靓出书之前,莫说在中国,就是在全球也没有12岁盲童写书出书的事。袁靓这位盲童,硬是用顽强的毅力‘摸’出人间奇迹。”

这50多篇20余万字的童话作品,是袁靓在3年时间里用盲笔“扎”出来的,她的手指有很厚的老茧,经常写得手指红肿疼痛难忍。写出一篇满意的作品,袁靓就用很慢的语速读给父亲听,她的父亲如实记录下来,寄给全国的报刊发表。

袁靓说:“将来我要去美国留学,长大了我要当个大作家。现在呀,好好学习,再写一本童话……”这位生在上海的盲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1988年11月12日,年过三十的袁德礼、王裕志夫妇开心极了,他们的女儿出生了。给女儿起了个最好听的名字:“袁靓”。当然希望女儿美丽出众,将来美满幸福。

不幸很快就降临到这个家,刚满月的袁靓就被诊断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癌。袁德礼和王裕志夫妇一下子从幸福的顶峰跌进了痛苦的深渊。当3个月的小袁靓被摘除左眼球后,王裕志整天抱着女儿以泪洗面。不懂事的小袁靓并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是哭,她总是笑着面对妈妈的泪水。

慢慢地,袁德礼王裕志夫妇都能接受了女儿失去左眼的现实,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女儿抚养成人,不让她再受一点委屈。而恶运又一次向这个家庭袭来了重拳:小袁靓3岁时,医生的诊断让一家人欲哭无泪:“小袁靓必须摘除右眼球,否则性命不保!”王裕志整天抱着小袁靓,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女儿,好像害怕什么人从她身边抢走一样。袁德礼经过痛苦的思考,做出当时认为是明智的选择:“让女儿一生生活在黑暗中,太痛苦了,她长大了怎么活呀!还不如放弃治疗,让女儿在父母的爱中走完短暂的人生。”人们都说母爱是拒绝理性的,王裕志当时的想法和作法验证了这一点。当时的王裕志不听任何劝告,她只认准一个理:“只要女儿能活,就行!”

最后的结果,是小袁靓自己决定的。一天傍晚,袁德礼王裕志夫妇又一次商量应该怎么办,这一次是当着袁靓的面说的,他们都认为小袁靓太小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可是,奇迹发生了,小袁靓开口了:“妈妈,我要活!不要死!”袁德礼把女儿紧紧抱在怀里,两行热泪淌到了女儿的脸上:“爸爸救你,没有眼睛了也让你活下去!”

就在手术的前一天,袁德礼王裕志夫妇带着小袁靓坐车逛街逛公园,他们要让女儿把世界上的颜色看个够。从第二天起,袁靓的一生都不可能再看到什么了。王裕志用手指着看到的一切告诉女儿:这是红的,那是绿的;这是汽车,那是高楼;这是老虎,那是猴子;这是花儿,那是草……王裕志忍不住在哭,袁德礼表情沉重一言不发,小袁靓则笑着比划着,手术后,小袁靓问妈妈:“天为啥是黑的?为啥看不到妈妈了?”王裕志哭着告诉女儿:“妈妈领着你,黑也不怕!”

小袁靓的天性活泼,虽然没有眼睛,却一点不影响她的活动。在盲童幼儿园里,她是最好动的,也是最爱问问题的。在家里,也总是缠着妈妈问这问那,妈妈答不上来的,就等爸爸回家后问。袁德礼本来是记者,后来下海开公司,当然十分辛苦,回到家已经精疲力尽了。小袁靓并不理会爸爸的怠慢,她缠着爸爸,直到把脑海里所有的问题弄清楚才肯罢休。小袁靓好动,在幼儿园里,在家里,总是手里不离东西,总想把身边的一切拆开弄明白。两条灵活的腿总在运动,当然不时会摔得头破血流,可第二天仍是跑来跑去。

小袁靓看不到任何东西,她总是让妈妈给她讲看到的一切。妈妈讲着,就像她亲眼看到一样,手舞足蹈地跟着又说又笑。

一晃儿,小袁靓6岁了,有一天,她非常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上学!院里的小朋友像我这么大应该上学了,为什么不送我上学?”王裕志到处了解,搞明白了小袁靓应该上盲童学校,小袁靓7岁那年,走进了上海盲童学校的大门,开始了她的学习生活。她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从上学开始的。

走进盲校的袁靓,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盲人有一双特殊的眼睛——手!用手可以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有眼睛的孩子用铅笔钢笔写字,没有眼睛的孩子可以用盲笔“扎”字,袁靓“扎”的字很好,这让她很开心。

最让袁靓开心的是上音乐课,老师教他们识谱唱歌,袁靓学得非常投入,她有很好的歌喉。开始学乐器时,袁靓学得更认真了。琵琶、电子琴、钢琴,她都学得很认真。她是不可能看见琴键和音区的,老师教她用手摸,记住距离和发音,袁靓一遍一遍练习,开始时经常摸错键,弹得不成曲调。几个月后,弹得很好了,要知道,几个月的时间里,袁靓的手磨破了,人也瘦了。妈妈看着很心疼,劝她不要太苦了自己,小小年纪的袁靓非常认真地说:“妈妈,我爱听音乐,我要自己给自己听,我不怕苦。”妈妈流泪了,心里发誓:“要给女儿买一架钢琴。”

袁靓曾在《作文世界》上发表过一篇《妈妈是个“小气鬼”》的文章,详细讲了妈妈的种种小气行为:不买新衣服,整天穿着过时的旧衣服,中午饭舍不得吃菜,也不给袁靓花钱,最后她才明白,妈妈省吃俭用,省下钱给她买了架1万多元的钢琴。

家里有了钢琴,袁靓有时间就坐在钢琴前,几个小时几个小时不知疲倦地弹着琴。现在她的钢琴弹得具有专业水平了,每当她弹起最喜爱的《命运交响曲》时,整个身心都融入曲中了。坐在一旁听着听着,就会认为她弹奏的不是乐曲,而是在弹自己的心声和决心。

袁靓说她不想当钢琴家,她弹琴是弹给自己听,因为她喜欢音乐,同时还想证明没有眼睛的她不比有眼睛的孩子差。而学习英语,她确是有明确目标的:“长大了去美国留学。”3年级时,学校开设了英语课,当然是盲文英语。学英语最大障碍是发音,袁靓无法看到老师的口型。我们明眼人学习英语,要看着老师发音时的口型,然后模仿老师的口型发音,经过无数次的纠正,最后才能发出正确的音。而盲人是无法看见老师的发音口型,当然,盲校老师用他们特殊的方式向学生讲着应该用什么口型,学生也都尽力学着,但他们学得真的太艰难了,他们更多的是依赖听磁带。

那时的袁靓有个想法:“长大了要去美国留学!我就要为盲人争这口气!”那时,妈妈给买的小录音机整天不离手,只要有一点时间也要听英语磁带。一个音标一个音标地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听,用不同的口型反复校正自己的发音,直到跟磁带上的发音一样为止。袁靓听过的英语磁带全都报废了,因为她听的次数太多了,磁带都磨坏了,只好再买新的。现在,只有12岁才上小学6年级的袁靓,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采访时,我告诉她:“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读6年级,他们的英语水平比你低多了。”袁靓自豪地说:“叔叔,我就是要比他们做得好,我只是没有眼睛,其他的都不会比他们差。等去美国留学会做得更好,我要给中国人争光呢!”

袁靓爱读书,可盲文书太少了,依靠广播和录音磁带也满足不了她的读书欲望,爸爸妈妈就只好成为她的眼睛了。爸爸妈妈给她买了许多书,当然许多书是她自己点名要的,《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世界童话名著选》等书,都是通过爸爸读给她的。当然,还有许多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的知识都是这样学来的。有一段时间,袁靓喜欢让妈妈给她读成语辞典。

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袁靓的作文也越来越好。妈妈给她订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她也很有兴趣。有一次,妈妈正给她读《儿童文学》上的一篇童话故事,袁靓认真地说:“妈妈,我想我编个童话故事不比他们的差,我也要写童话。”妈妈并没有当真,袁靓却当真了。

从那时起,只要周末回到家(袁靓是上海盲校住校生,只有周末才回到家里),袁靓就躲到自己的房间用那只盲文笔“写”呀“写”呀。到吃饭时间也不出来,妈妈走进去看,只见她神情专注地在纸上用心地“扎”着一个个盲文字,妈妈当然看不懂。袁靓说她在做一件大事,做好了再告诉妈妈。那时是1998年年初,妈妈发现袁靓的手都写肿了,可她还在写,怎么劝也没有用。

1998年5月初的一个周末,吃过晚饭,袁靓把自己的大作读给爸爸妈妈听,那是她用几个月的时间写出的几篇童话作品。袁德礼听女儿读自己写的童话,真的很兴奋:“我女儿可以当小作家了。”他给袁靓的作品提了一些建议,袁靓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修改了童话作品。又是一个周末,袁靓用很慢的语速读着自己的作品,袁德礼一字不漏地记录着,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稿纸上,把其中一篇寄给了《少年报》,1998年6月,袁靓的第一篇童话作品《没有胡子的翘翘》发表在《少年报》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新民晚报》《文汇报》《儿童文学》等全国有影响的报刊都有袁靓的童话作品发表。1998年年底,袁靓的童话作品《龟兔第三次赛跑》获《解放日报》“昂立杯”童话征文一等奖。袁靓成为了盲童童话作家,一时间在大上海家喻户晓。

袁靓成功了,可这成功的背后,有的是太多的汗水太多的艰辛。袁靓的童话作品,短的几百字,长的几千字,都是用她的那只盲文笔“扎”出来的。平均每个盲文字要“扎”十多下,一千多字的童话作品就得扎一万多下。最累的是修改。我们明眼人写文章,可以在纸上涂来改去,把一切都改好了再重抄写一遍就可以了。而盲人写盲文,每修改一次就得重写一遍。我们可以想象,盲文是“扎”出来的,阅读时是用手摸纸上针眼,如果有“扎”过字的纸上重新“扎”字,那就没法阅读了。袁靓的每一篇童话作品,都得改上几遍,每写一篇手指都被磨破多次。

袁靓写童话的功夫,不仅仅体现在用盲文笔“扎”字的艰难,更难的是她对文中那些动物植物和环境的把握上。袁靓3岁时没有了双眼,在她的记忆中,没有颜色没有形态,有的只是黑暗。明眼少年儿童作文中的大部分事物是来自于自身的观察和体验,就是想象的部分也是有平时眼见的基础。而袁靓,她的头脑中的一切形象都来源于用手摸的感受和根据读书想象出来的。我们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也就知道了一个盲人不可能靠手摸来明白事物的真相,那袁靓童话作品中描写的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书本知识加想象了。

如果说,袁靓童话作品好的构思来源于她的聪明才智的话,那童话作品中描写的那些动物、植物、人类和自然环境就是她学习的结果了。当然她的这种学习也把她的爸爸妈妈累坏了,因为爸爸妈妈是她读书的眼睛。那些关于一切形象的知识,除了少部分是袁靓在学校盲文图书馆里学到的和从磁带上广播中听到的外,大部分是她的爸爸妈妈读给她听的,而她则必须牢牢记住,因为她不能像明眼孩子那样忘记就能翻翻书查查资料。袁靓最喜欢听磁带中的童话故事,她沉浸在音乐、声音、情节的世界里,想象着花草的颜色,想象着可爱的和可憎的动物是什么样子,想象着置于草地、森林、河流、大海中的感觉,想象着高楼大厦的形状……通过这些想象,重新在脑海里想象出这一切形象,把它们写进自己的童话作品中。

2000年年初,袁靓共发表了50多篇共20万字的童话作品。当时有一个上海的记者采访她,袁靓说她渴望出一本童话作品集。这个消息刊出后,大上海的许多人都在盼着这本书出版,当然,许多人也在热心地帮助袁靓。上海市委领导和著名作家叶辛、冯英子、著名企业家蓝先德等都为此做了许多工作,还为袁靓的童话作品集题词作序。2000年6月,上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20万字的《袁靓童话集》。当时又一次轰动了上海,许多家长领着孩子手捧着《袁靓童话集》在书店排着队等袁靓签名。

采访时,袁靓告诉记者:“长大了要当个大作家,这可是我几年前的心愿了,相信我能做到。”

每当学校组织捐款给受灾地区时,袁靓就会捐出全部的零用钱。第五届全国残运会召开时,正在排练节目的袁靓把身上所有的钱50元零6角捐了出来,在2000年5月第五届全国残运会闭幕式上,袁靓与著名影星陶虹一起朗诵了袁靓创作的童话诗《战胜厄运的龟兔》,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2000年10月,袁靓对妈妈说:“我要帮助更多的人,因为帮助我的人太多了。我要帮助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