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记忆学习法
22641000000055

第55章 左宗棠出口成章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人们所熟知的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他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等重要的历史阶段。他曾创设福州船政局、马尾船厂,大力兴办洋务,探索实业救国的道路,也曾全力投入收复新疆的斗争,并以垂暮之年驰骋于抗法战争的前线。他的爱国热情深得人们的钦佩。

左宗棠1812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左观澜虽然饱读诗书,却不能中举,既做不了官,又没有多少土地,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为了维持生计,左观澜不得不一面读书,一面教书。左宗棠3岁的时候,就在做过国子监生的祖父教导下读书、识字。左宗棠4岁的时候,祖父把全家迁到了长沙,并且开了一所学馆招收学童。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祖父对身边这个最小的孙子进行严格的儒学教育,教左宗棠读《论语》、《孟子》等经书。

这一年,祖父去世。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此时已年过四十,因为自己“功名”不就,便把希望寄托在左宗棠身上,对他进行严格的训练。

年幼的左宗棠聪颖好学,父亲教的经书史籍他都能很快地掌握。贫苦的家境,使左宗棠很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也使他下定决心,勤勉努力,以学业的成就回报父亲的殷切希望。左宗棠为自己立下了这样一条座右铭:“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他用这条座右铭提醒自己谨慎结交朋友,勤奋刻苦地读书。努力去掉虚浮奢华的习气,崇尚实际,追求做人的根本。这条座右铭对左宗棠的一生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指导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始终如一地努力下去。

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加系统的学识,父亲不顾家贫,即使拼命教书也要把儿子送进学堂。父亲每天都要亲自背着瘦小体弱的左宗棠通过学堂与左家之间泥泞的小路,伏在父亲背上的左宗棠听得到父亲赶路时“怦、怦”的心跳,感觉得出父亲急促的喘息。在左宗棠的父亲看来,背上背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儿子,而是他一生的渴求与希望。他要凭着自己的腰杆给左家驮出一个改变命运的神童,幼年早熟的左宗棠深深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知道,对父亲惟一的回答只有努力。

有一天,父亲像往常一样背着左宗棠跨进了学堂的大门,照例把儿子背到了课桌前。坐在讲堂前的先生抬起头,眯着眼睛看这父子,突然他即兴开玩笑似地说了一句:

“以父作子”

一句话,引起整个讲堂里的学生哄堂大笑,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父子俩身上,搞得气喘吁吁的父亲哭笑不得,十分尴尬。左宗棠见先生在开他们父子的玩笑,一骨碌从父亲的背上爬下来,看着先生眨了眨眼睛,用他那带着稚气的嗓音毫不示弱地回敬道:

“望子成龙”

这4个字看似平淡无奇,但与“以父作子”相对,则显得绝妙精当、准确贴切。既含有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又透出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安慰。于是刚才的一场哄笑顿时变成了满堂喝彩。先生笑着站起身来,走到左宗棠父子跟前,抚摸着左宗棠的头,不住地夸奖:“神童,神童,真是个神童啊!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左宗棠的聪颖、机智一时被人们传为佳话。

父亲为了训练儿子的才思,经常让他赋词连句。左宗棠仔细体会,认真玩味,一个对子、一句续诗他往往能对出四五个不同的句子,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交给父亲。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得左宗棠能够在关键时刻妙语惊人,才思泉涌。

贫苦的家境,使左宗棠深切感到父母对自己寄予的愿望,也培养了他不屈从于权贵时尚,专心读书以苦为乐的性格。

有一天,父亲把左宗棠叫到书房,让他为书房撰写一副对联,要求言简意赅,立意深远。左宗棠接过父亲递过来的笔,坐在铺开的纸前,陷入了沉思。他望着书房里摞到屋顶的书籍,眼前呈现出左家居室的简陋,浮现出终日操劳的母亲的身影,浮现出望子成龙的父亲眼里流露出的殷切期待的神情……突然,一道灵感的火花从他脑海里划过,他立即伏下身去,在铺开的纸上挥洒起来,倾刻写就: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当左宗棠双手捧着写好的对联送到父亲面前的时候,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副对联写得极为出色,语句通俗简明,内涵深刻、丰富。“读破万卷”一句出自杜甫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来苏轼将这两句诗化为一句格言:“读书万卷始通神。”意思是说,心中装下万卷诗书,作诗著文即可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若有神助。左宗棠自然深谙这诗句的深刻含义,他将其稍加变换写入自己的对联。

这副对联引用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由此引出的“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含义,将其稍加变换写入自己的对联中,意在以此激励自己:当存远大宏伟之志,以国为怀,“心忧天下”,仰慕前贤,“神交古人”,不以“身无半亩”而自悲,要以“读破万卷”而自豪。

读罢这副对联,父亲在心中禁不住对儿子的远大志向和抱负赞叹不已。望着眼前这个和所有家人一样历尽贫苦,然而却十分懂事的孩子,父亲感觉到一阵阵的欣慰。

左宗棠不仅饱读经史,而且博闻强记,凡是当时能找到的有效益的书他都要找来读一读。有一次,他在书铺里买到一部顾祖禹的《读史舆纪要》,如获至宝,他十分喜欢书中描绘的山川险要,钦佩作者对战守机宜的了如指掌。他还读过顾炎武、齐如南等人的书。广泛的涉猎使左宗棠作了大量详细的笔记。这些对他以后率兵征战、兴办洋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宗棠的博学在当时沉湎于科举的文人们看来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为此,他常常遭到这些人的嘲笑。然而左宗棠对这种种嘲笑毫不理睬,仍然坚定地走着自己的求学道路。

左宗棠15岁那年,赶上大旱,家中无粮,只能以糠屑充饥。母亲因此患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为了给母亲治病和办丧事,左家向人借了一大笔钱,这使得本来就穷苦的左家生活更加困顿了。3年以后,也就是左宗棠18岁那年,父亲又一病不起,左家的栋梁摧折了。家境从此一落千丈。左宗棠家原来是个有十口人的大家,如今,父母双亡、长兄夭折、姐姐出嫁,只剩下左宗棠与二哥左宗植二人相依为命,共受熬煎,好不凄凉。不久,二哥又谋食他乡,客游武昌,只留下左宗棠孤单一人。幸好,在“湘水校经堂”读书的左宗棠,因学习成绩优异,得到了校方的生活资助,才得以维持住自己的生活。

贫苦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并没有把左宗棠压倒,反而更加磨练了他倔强的性格和坚韧的意志。他把自己比视为卧龙岗隐居的诸葛亮,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读书籍、增长学识上,期待着能有一天脱颖而出,重振家威。

后来他终于成长为著名的洋务派的首领和英勇御敌的爱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