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记忆学习法
22641000000046

第46章 欧阳修用荻练字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公元1007年,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他才华出众,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更以散文著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成就异常突出。

欧阳修出身于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叫欧阳观,好读经书,能诗善文,为泰州(今吉林省洮安东)州府。他的母亲郑氏,出身于江南大族,很有文才,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欧阳修刚刚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于任上,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家产。孤儿寡母实在无法生活下去,郑氏只好带着欧阳修及其妹妹,千里迢迢来到随州,投靠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待安顿下来后,郑氏自谋出路,靠给人缝衣服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母亲很想让欧阳修读书,可是家中买不起纸和笔。母亲华竟是个有文化的人,深知读书对儿子前程的重要,所以,便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儿子读书。

欧阳修家的住处,有一个大池塘,母亲郑氏常去池塘洗衣服。这一天,郑氏又去池塘刷洗衣物,忽然发现一种叫荻的草,顶端像苇穗,可做笔毛用,可在地上画字,于是便折下一些,拿回家中,代替毛笔,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典故“画荻教字”的由来。

欧阳修天资超人,刻苦强记,不到两年的时间,由母亲用“画荻教字”的办法,学完了《诗经》、《论语》、《汉书》和《左传》等十余部经典著作,初步学会了写诗和作文章。

有一天,郑氏教欧阳修《汉书》,当读到其中的《范滂传》时,欧阳修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若是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准许还是不准许?”

郑氏则笑着回答:“你若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范滂,东汉著名学者,年轻时以节俭有名,为官后以清廉著称。这说明欧阳修在六七岁时,读书就有独到见解,而且崇拜历史上的廉洁官员。

此后,欧阳修昼攻夜读,又用了两年的时间,读完了家中的所有藏书。在这过程中,他最爱读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书。他感到当时宋朝有些人写文章,只追求华丽辞藻,句子和句子之间讲究对应,而内容却空洞无物,有无病呻吟之感;而韩愈的文章,内容充实,说理透彻,雄奇豪放,变化曲折,文字流畅,主题明快,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所以,他读后常常感慨不已,激动地对人说:“学者当至此而止耳!”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学者,如果写文章能达到韩愈这个水平,就可以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立志要做像韩愈那样的文学大家。

欧阳修在母亲的精心培养和教育下,在立志要做韩愈那样的文学大家的目标激励下,刻苦学习的自觉性越来越强,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求知的欲望越来越高。他感到,一天不吃饭、不睡觉可以熬得过去,如果一天不读书,他便像生了病似的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他读完家中父亲留下的藏书后,便开始了借书抄书的学习过程。

欧阳修十岁那年,听说他的小友中一个叫李尧辅的,家中藏书甚多,就常去李家找小友玩。他名义上是玩,实际上一到了李家,他便央求李尧辅给他打开书房,躲在里边读书,而且一读就是半天。他的小友却往往看一会儿就看不下去了,要他出去一块玩。欧阳修怎舍得这难得的读书机会?于是,他便将自己读书时看到的一段一段的有趣故事,让他的小友去读,待按住小友出去玩耍的念头后,他再静下心来,按自己学习的需要,去认真攻读。如此时间一久,他的那位小友也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学业上也有了进步。那小友的父亲知道后,对欧阳修的刻苦学习精神很是佩服,也为自己的儿子能在欧阳修的影响下养成了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而高兴。

有一天,欧阳修在李家的一个旧竹筐里看到一本书,是《韩昌黎文集》,翻开一看,喜出望外,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并且一边读,一边连声叫好不迭。主人见他如此喜欢这本书,又觉得欧阳修对儿子的帮助实在不小,自己无以为报,便对他说:“既然欧阳公子喜欢这本书,我就送给你好了;不仅如此,我家所有藏书,只要欧阳公子需读,尽管拿去就是了。”

即使如此,欧阳修的求知欲仍未得到满足。此后,他若听到谁的家中藏有奇书,总要千方百计地前去借阅。因为欧阳修刻苦好学的名声已经很大,所以有藏书的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凡遇到难以读到的稀有经典,便一字一句地把整本书抄下来。据资料统计,欧阳修从老家吉州庐陵随母亲搬到随州的六七年中,仅抄书就七十余部,上千万字,这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于是,欧阳修被时人称为神童。

欧阳修长大后,参加会考,取得了礼部试第一名,受任西京推官。从此,他开始与尹洙往来,一起写作古文,议论时事,两人互为师友;他又与梅尧臣来往,互相之间用诗歌唱和。他以文章名冠天下后,被召入朝,任馆阁校勘。从此,他的官职不断升迁,公元1060年任枢密副使,次年又任参知政事。但是,由于他为官清正,不徇私情,曾多次遭到小人的诽谤,不久,被罢为观文殿学士,去了蔡州。公元1071年,以太子少师退职还乡,次年去世。

欧阳修刚刚十二岁那年有一天晚上,他外出求师,身背行囊,急急忙忙来到襄阳城下,但是,城门已经关上了。欧阳修无奈,只好上前叫门:“请开门,请开门!”

“你是什么人,竟敢如此大呼小叫?”

欧阳修抬头一看,见是一个守门老军,于是拱手一礼道:“老伯伯,我是个读书人,从随州来此拜师求学的,紧赶慢赶,没想到还是来晚了,就请你开门让我进去吧!”

守门军从声音中听出这是个十多岁的孩子,而且口齿伶俐,谦恭有礼,便生了爱惜之心,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欧阳修,今年十二岁。”

老兵也曾听说过郑氏“画荻教字”的故事,没想到今日这三更半夜叫城门的孩子竟是欧阳修,便来了兴致,接着说道:“原来你就是那个‘画荻教字’的欧阳修啊!听说你能诗会文,咱们就对个联吧。如果你对上了,我就让你进门;如果对不上,就说明你学业未成,就请回去继续读书,等真有了学问,再出来拜师。到那时,不论你来得多晚,我都会主动开门的。”

欧阳修道:“既然如此,就请老伯先出个上联吧!”

老门军低头思考了一下,开口吟道: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听后,只是微微一笑说:“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那老门军一听,很是扫兴,不由得生气地说:“我出对子是让你来对,你怎么让我对呢?看来你的学问还没有学成,那就请架吧,等你成了再来!”

那老门军说着,回头就走。

欧阳修急忙答道:“老伯伯且慢,其实我刚才已经对上了,您如不信,再琢磨琢磨看!”

那老门军一听,又把欧阳修刚刚说的话想了想,果然是一副对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老门军不禁想到:这个下联,欧阳修脱口而出,竟是一个新颖别致的下联。他越想越新鲜,越念越感到其趣无穷,不由得叹服道:“对得好!对得好!真是个奇才啊!”

说完,他立即走下城门楼,十分高兴地为欧阳修打开了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