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掌握了基础的科学知识,又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的人,会比那些获得大量细节知识的人更能适应科学的进步和变化。”
因此,自然课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那么,在自然课教学中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呢?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那么,在自然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行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呢?
(1)充分准备良好的观察材料
应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准备良好的观察材料,是学生观察的物质前提。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所观察的材料一定要典型。
在自然课教学中,教师要把人类经过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对自然事物的基本认识在这有限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有效地转化到学生的认识中去,就必须精选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才能减少学生探索的历程和难度,才能使他们较容易发现共性东西,获得新的知识。
比如:在讲《茎的共同特征》这一课时,我们准备的观察材料是:芦苇的茎、高粱的茎、柳树的茎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材料,它们的特征都非常明显,同学们观察一会儿之后,很快总结出茎的共同持征:茎上都有节。在这里,如果所利用的观察材料不典型,很可能会造成“盲人摸象”的局面,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行观察时,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材料。
(2)要讲清观察什么
要讲清观察什么,有时还要讲清观察的顺序等。在准备了典型的观察材料之后,还不能急于让学生盲目地观察,必须向同学讲清具体观察什么,使他们的观察有的放矢。还举方才那个例子,在准备了比较典型的茎之后,还必须告诉学生:观察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有明显的针对性,不至于无的放矢。
培养学生自己实验的习惯
自然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努力上好实验课是每位自然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上好实验课呢?我认为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实验等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比如,《电磁铁》的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在制作电磁铁的时候,为学生准备了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大钉子、电池等实验材料,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电磁铁,并指导他们用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做吸铁实验,从而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接着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南极和北极,仍然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验,他们发现这不是一种好办法,所以又开动脑筋,另想办法,有的同学把电磁铁的两端分别接近指南针的一个磁极,结果发现他们之间既有相吸又有相斥的作用。那么,钉帽和钉尖究竟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呢?
最后学生根据磁铁的同极互相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性质,判断出与指南针的南极相吸引的那端是北极,相斥那端是南极。还有电磁铁的南北极随线圈的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不同而不同等知识,这些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反之,如果这些知识只凭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既不能有效地获得知识,也谈不上形成什么能力,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就更不可能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在自然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行实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他们在自行观察、自行实验以及其它教学活动中,对事物的感知认识往往是因人而异,众说不一的,其中有些观点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直接把正确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正确的结论最终一定要来自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自然课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观察、实验、总结等方面必须使学生做到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14.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重要特点,那就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迅速。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不会通过自学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那么要不了几年,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未来的社会,自学已是每一个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途径了。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教师,与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填鸭式的满堂灌,不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自学,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如何产生自学兴趣呢?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有的同学有直接兴趣,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有的同学没有直接兴趣,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信息技术、不了解计算机技术,老师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
比如,讲“用word制作贺卡”这节课的时候,可以结合某个即将来临的节日,如圣诞节,春节,母亲节等,告诉学生们学完这节课便能自己制作一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贺卡送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并且可以先展示出一些精美的电子贺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会浓厚得多。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实际状况,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收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效果,最终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界面的时候详细讲解,在随后的教学中讲excel2000软件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习过的word软件自学,找出它们的界面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对excel中特有的编辑栏进行具体讲解。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教会他在信息技术的学习时候如果能举一反三就能事半功倍。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特点,因此,学生要学会“做中学,学中做”,有了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后,学生入了门,就可以进行提高性的教学。设计一个任务,由学生们完成。任务的内容有教师明确要求的,也有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
比如,讲发送电子邮件时,就可以设计一个“给上课教师发邮件”的任务,在任务中“给教师发邮件”是确定的内容,而邮件的内容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中获取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老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老师的引导作用在于,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启发的作用在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示点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
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能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只有教给学生如何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他们独自面对新的知识、新的事物的时候,才会少一些惊慌,多一点沉着,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个已经信息化了的社会。
15.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现代教育的高速变迁,将迫使人们终身学习。人要学会生存,先要学会学习。过去的应试教育,学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会学习”上,而是让书本、分数牵着走,一切围绕升学的指标转,结果导致小学生的素质低下,大多数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学习指导。而进行学习指导,则必须进行学习方法的知道。小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概念界定
自学,是指学习者独立的学习活动。在学校教学中的自学,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的学习活动。发挥小学生学习上的独立性是自学的本质。可见,广义上的自学,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只要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如独立观察、独立阅读、独立实验等,都应属于自学的范畴。
就小学生而言,自学主要是指对书本的独立阅读和学习,因而可以成为狭义自学。孟子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其左右而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而,我们把自学能力的概念界定为:独立学习、独立观察、独立探讨、独立推论、独立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能力是在获得智能的前提下,在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自身的、外界的学习条件、手段,进行无师辅弼、点拨指导的独立学习、思考和作业,进而有选择的、有计划的获取大量新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智能活动的能力。运用这种能力,便可主动研究、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具有学会生存的能力与素质。
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自学能力是解决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的连接与突破口。自学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他将为日后的创造发明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成为知识大厦赖以支撑的基石。
(1)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它必然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清楚地告诉国人:中国必将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
现在的小学生就是未来这个伟大时代的主人,未来的社会不只要求人们掌握了解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摄取并处理所获得的知识。而自学能力正是构成这种摄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因而,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使他们具有搏击奔腾的科技洪流的本领,也只有具有这种本领,方可成为社会发展潮头的弄潮儿。
(2)多方面提高知识质量的需要
学海固然浩瀚,但是如果小学生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则可以在浩瀚的学海中尽情遨游,自由地汲取。不管知识更新的周期怎样缩短,都可以迎头赶上,适应周期变化,从而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遇到的新问题。
同时,因为具有自学能力,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速度必然如天马行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则如“笨鸟”,即使先飞,也赶不上具有自学能力的人,一步赶不上,则步步赶不上,所用学习时间相对加长,其知识的质量也远远不及具有自学能力的人。
(3)竞争社会独立工作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独立工作、独立研究、独立处理纷呈复杂的信息,如果没有自学能力,何以独立工作与研究?未来社会竞争必烈,这种激烈竞争虽然是方方面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在于素质竞争,素质竞争就是自学能力高低的竞争。在人才方方面面的素质中,自学能力是第一性的,是居于首要地位的。因此,我们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理解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意义和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