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640500000077

第77章 台上演讲语言手册(17)

典型示范:如何培养沉默性与坚定性呢?我以为必须“知道限制自己”(黑格尔),“哪怕对自己的一次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高尔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假如你的孩子,仅仅受到实现自己愿望的训练,而没有受到放弃和克制自己某种愿望的训练,他是不会有巨大的意志的。没有制动器就不会有汽车。”我是十分欣赏这句名言的。没有制动器,汽车就会像脱缰的野马,随时都会堕入死亡的深渊。马卡连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阐述“克制”的重要性的。人若没有“制动器”,后果也一样。学校是育人成才的地方,学校也必须安装“制动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渤海造船厂一中学生规矩50条》多是以否定词“不”的形式出现的,它们是在场各位同学成才的“制动器”,你们要熟悉它们,遵守它们,不能走样。只有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些“制动器”,自觉接受限制,你们才会获得真正成才的自由。

——(根深叶茂)陈志雄在这篇论述“青少年要有扎实的心理素质”的演讲中,演讲者先后引用了黑格尔、高尔基、马卡连柯等3位名家的言论,用来阐述培养沉默性与坚定性的方法。演讲者的观点就是从这3位名家的言论中抽取出来的,既对已有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又使自己的观点因为名家的言论而增加了说服的力量。

(2)引用具体的事例,以事实来增强说服力

事实胜于雄辩,引用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观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演讲者引用的事例越具体、越全面,对于理论观点的证明就越有力,理论观点本身也就越能够说服听众。

典型示范:“嘴上无毛”就一定“办事不牢”吗?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军事活动家,恰恰都是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建立起了了不起的功业的。民族英雄岳飞20多岁带兵抗金,当节度使时才31岁;其子岳云12岁从军,14岁打随州率先登城,成为军中骁将,20岁时就当了将军。曾经统率大军席卷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从巴黎军事学院毕业时不过是炮兵少尉;法国大革命时参加革命军,1793年率部在土伦战役中击溃保皇复辟势力被晋升为少将时,才24岁;统兵攻打意大利,不到30岁即当了东线和南线的指挥官,独当一面,任国防部长时才40岁。在我国军队里,许多老帅,多数不也是在二三十岁时就当了师长、军长、军团长以至方面军总指挥了吗?可见“嘴上无毛”与“办事不牢”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关键是有才与无才。套用一句古话来说:“有才不在年高,无知空活百岁。”在这篇演讲中,演讲者为了论证“嘴上无毛未必办事不牢”这样一个观点,先后引用了岳飞、岳云、拿破仑等多个少年有为者的事例,以确凿而充分的事实证明了年龄与才能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听众很有说服力。

(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源自于亲身经历的酸甜苦辣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演讲中,演讲者应善于利用自己亲身经历、感触深切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观点,并注意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出当时的真实感受以及现在的所感所悟,这样更有利于听众对演讲者的观点报以更多的认同。

典型示范:当我接了初二(2)班的班主任时,前任班主任介绍,这个班的学生特别“刁”,由于他性格上的“软弱”,因而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上任之后,我当即认定:矫枉必须过正。于是暗定“三章”:一、“虑”字当头;二、以“刁”还“刁”;三、杀一儆百。第一次“就职演说”便题为《认清形势,安分守己》。我对学生说,“你是只狐狸,我要叫你变成绵羊,你是钨钢,我要把你拧成麻花”,整整45分钟,我以铜钟般的嗓音,严厉的措辞把全班“征服”了。早自习,课间操,乃至课外活动,我总是反剪着手,板着威严的面孔审视着每一个学生。……有一天,我批阅班长的日记,发现有这样几句:“……K老师凶神恶煞,大家惶惶不可终日……”含沙射影,实在可恶!我立即将这个班长召来,批得他“体无完肤”。尔后,又让他在班内作了深刻检查,才算暂时作罢。半个学期不到,转学、退学者不下10人。期末统考,班内务科总分排到全镇同级倒数第二,还有两名学生参与社会斗殴被公安部门收审。

我懵了。放寒假的前一天,我向校长提出辞职的请求。老校长语重心长地规劝我抽空学学《教育学》、《心理学》,并鼓励我知难而进,趁年轻努力探索。

3周寒假,我用一周时间精读了《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章节,用两周时间对全班48名学生逐一进行了家访。几经反思之后暗自约定了新“三章”:一、爱字当头;二、以亲还“刁”;三、奖一带百。

“柳暗花明又一村”。开学以后,班内呈现出一种融洽和悦的气氛。”……这学期终于取得了教育和教学的丰硕成果。我第一次感受到做一名班主任的幸福。

——《“冷”与“热”的启迪》杨光莲

(4)从事情发展的结果上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在很多情况下,表面化的事实并不能作为正确结论的依据,而人们恰恰容易被这些表面化的事实所迷惑,从而轻率地做出判断。演讲者应善于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用结果的利与弊来说服听众,使他们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典型示范:在美国,当初刚推广核电站时,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论争。一些专家认为建核电站是最廉价而安全的发电方法。另一些专家则坚决反对,认为一旦出事故会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而社会上很多民众一听到“核”就联想到那可怕的“蘑菇状云”和核辐射,很自然地站在反对派的行列中。面对这一情况,主建派调整了方法,决定不在理论上纠缠,而用简单的数字说明问题。他们说,在美国几十年的核能发电实验史上,从未出过事故。即使今后出现“万一”造成死亡,也比用其他发电方式致死的人少得多。据福特财团的研究,假定某核电厂每100年发生一次重大事故,可能当场会有1万人死亡,随后有1.5万人丧生;但比在同样时间燃煤发电所造成的死亡(包括煤矿及运煤事故)要少。在美国,平均每年有140人因煤矿意外事故丧生。如此换算一下,用原子能发1000亿瓦特的电只牺牲两名采铀矿工,而用燃煤发电要牺牲的煤矿工人则是179人。只因.为煤矿事故比较常见,地点、时间又比较分散,所以人们不会产生恐惧心理。通过这些对比,原子能发电大大优于燃煤发电。于是大多数公众又转而赞成建站。主建派最终获得胜利,核电站也就在美国和全世界风行起来。

——佚名这是一篇向听众论述发展核电站的价值与前途的演讲。针对社会上的民众对于“核”的浅层理解和错误偏见,演讲者把核能发电与火力发电加以比较,估算核能发电可能带来的效益和损失,把这个结果和燃煤发电加以权衡,结果得出了核能发电更为优越的结论。这样的论证方法更容易使听众接受自己的论点。

(5)分析他人所提观点依据的谬误性

在驳论性文章中,驳斥对方的论据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演讲。演讲者首先应当了解对方的观点,进而分析其观点产生的事实或理论方面的依据,以正确的立场来分析其依据的谬误性,从而驳斥对方的观点。不破不立,立在其中,这样演讲者自己的观点也就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成立了。

典型示范: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退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使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缩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读11万页书。

——《不要抛弃学问》胡适在这篇告诫学子们将来“不要抛弃学问”的演讲中,胡适先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加以说明论证,然后他又引用了某些反对者的观点,对险些观点进行分析与驳斥,指出了“时间”和“条件”问题其实都是偷懒者自己找的借口,而做学问确实是一辈子的事。有力的反面批驳更强化了正面观点的正确性,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很有说服力。

七、以情感人:演讲打动人心的技巧

1.净化演说的目的

我们都习惯于想像成功人士是在过一种财富富足且生活又休闲的生活,却不屑于去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你能够想像一个人是怎样在短短的23天内奔波全国17个城市演说的场景吗?先别说奔波的劳累,试问,他这么辛苦演说是为了什么?这位伟大的演说者该会是谁吗?他就是美国前总统布什。事后有记者就演说之事采访了美国前总统布什先生时问道:“作为一位成功人士,你如此频繁地奔波在各地演说,你演说的目的是什么?还有,这么劳累的奔波,你依然在舞台上激情四射,你保持激情的秘诀又是什么?”布什先生几乎是想都没想,就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我相信无论哪一种标准都应该包含服务人群、贡献社会,我演说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同时,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心态的鼓舞,才让我演说时充满着激情。”

今年的布什先生依然充满激情和活力,前不久,他号召全美国几万人进行了一次马拉松赛跑运动,今年七十七岁的布什先生也热情参与了本次活动,你想知道布什先生跑马拉松的结果吗?我告诉你的是,他不仅跑完了全程,而且他跑马拉松的名次排在了第十九位!不可思议,真的是不可思议!

我们看到了布什先生演说的目的和动机有多么单纯,当然也包括他做事的风格。难怪乎他能如此地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接下来,且让我们继续从国内外的一些语言专家对演说的定义上来洞悉一下演说的目的性。

国内知名语言专家季世昌、朱净之在他们著的《演说学》中提到:“演说是以广大听众为对象,以发表主观思想感情为途径,以说服人、感染人、培养人、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为目的的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

我读语言学者郭海燕的《实用演说艺术》,书里面对演说的定义是这样的:“就一般意义来说,演说是演说者以诚实自然的态度,用辞句、声调、姿态、材料作工具,把思想输入听众脑海,使听众形成一种与演说者同样的情绪,以求达到预期的目的。”

还有,国内知名语言专家张锐、朱家钰在他们合著的《说话训练》中也反复重申:“演说,也叫演讲、讲演,指就某些问题面对听众发表系统、成套的讲话。是一种高难度的谈话训练形式。”

我尊重也比较认同这些专家、学者们对演说的定义,同时,我更认同亚里士多德对演说定义的说法:演说是一种将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即动作有机结合,以传情达意的技巧。它不仅仅讲究内容,而且更注重表达的方式、技巧。另外,亚里土多德说演说必须具备两种技巧,一种是声音控制的技巧;另一种是肢体语言的运用技巧。肢体语言往往是思想情感的真实表露,一般而言,是很难蒙蔽观众的。假如你说出来的内容与动作和语调所表现的含义不一致,那么是不会有人相信你的话的,而是更倾向于相信动作和语调所传递的信息。

“你是谁?我为什么要听你讲?”这是演说者首先要了解并且明确,的。亚洲著名演说家陈安之演说时不止一次提到,他21岁时听到了他的老师——世界潜能成功大师安东尼·罗宾的演说。这场演说帮助了他,也真的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短短6年间,他备受激励并不断付诸行动以求成功,27岁时,他就影响和教育了数十万人,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事业上的发展。事实上,最有价值的演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帮助别人,在教育传播感化别人的过程中并让别人采取行动,你一定要抱持这样的目的,否则,别人为什么要听你讲,凭什么要听你讲?用一颗帮助之心去演说,别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你的真诚,你才能真正说服你的听众行动。真诚的力量是无止境的!

2.为了听众而不是自己来演讲

演说是为了听众,而不是为自己。

演说专家约翰·哈斯灵认为,演说的内容“必须要引起听众的兴趣给你发言权,并非让你灶耀自己的知识,或缅怀往事。你站在台上演说是为了满足听众的需要,而不是你自己需要演说”。

该教授的观点虽说不尽完全。但按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论来谈演说,说到人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一次成功的演说,演说者本身也可实现这些需要。看来成功的演说必须要符合听众的需要(包括兴趣、利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