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640500000065

第65章 台上演讲语言手册(5)

新鲜俊奇的材料,既可以是主题深刻的大事,也可以是内涵丰富的小事。有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是新鲜、别致,富有意义,依然可以“小中见大”,使人赏心悦目,有茅塞顿开之感。有一篇《朋友们,热爱自己的母亲吧》的演讲,引述了一个导游员在途中信手拈来的事例,收到了奇妙的效果。他说:我国江苏省旅游局的一位导游,一天陪同外宾游览中山陵。在讲解中,他发现客人们走神了,大家眼睛都直愣愣地盯着前方,有几位年老的外宾,还掏出手帕抹着眼睛。导游不由得朝前望去,只见一位中年男子背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在中山陵前长达392级的石台阶工吃力地向上攀登,一边向背上的老人亲切地解说着风光,老人慈祥的脸上充满了幸福和欣慰的笑容,那亲密无间的母予之情叩击着每一位外国游客的心灵。客人不解地问导游,那位中年人怎么会甘心情愿地背着老人爬那么高的台阶呢?他难道不累吗?那位老人要付多少钱呐?导游激动地解释道:“那是一位儿子背着母亲来中山陵参观的呀!”这是陪伴导游中的一个意外插曲,作为演讲材料却很是新颖且富有教育意义。这件事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然而包含的意义却不小,特别是在外国游客的心目中,更是新鲜奇特,不可思议,而确实是亲眼得见的真实事例,因此能引发人们的深思,获得启示。演讲者正是抓住这个心理,引用它去揭示了主题。

4.材料生动传神,表现力强

演讲所选材料要具体形象,生动传神,描绘性强。如果演讲材料,抽象概念多,述说语言多,很难使人获得具体实在、完整明晰的印象,很难引起听众的兴味,不容易为人所接受。

1927年7月10日,鲁迅先生在广州知用中学作了《读书杂谈》的演讲。他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界某些人滥用文学批评的混乱状况,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有力批评了不正常的现象。在演讲中他巧妙地引用了一个印度的小故事,堪称具体形象化的精彩范例。这个故事是: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鲁迅先生在演讲中选取这个绝妙无比的印度故事,不仅阐述了自己的正确见解,同时也委婉含蓄地讽刺和抨击了文学批评的不正常状态,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这个材料生动形象,无比深刻,叫人发笑,令人深思。如没有这个故事,直接运用语言述说:“眼下的文学批评,使人越听越糊涂,叫人创作起来无所适从。”很显然既抽象又干瘪;倘若提出论点,旁征博引,加以论证,委实又不大容易。鲁迅先生毕竟具有高超的演讲艺术,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借这个具体形象的材料,一下子就轻巧自如地说明了问题。

要在演讲中把概述性的材料变成具体形象的材料,往往要借助于语言描绘,使之生动传神,使人如临其境,获得真切实在的感受。请看,来自大学校园的一篇演讲:《为了我们的父亲》,演讲者沈萍不但十分注意叙议结合,而且在选取和表述材料上很有独到之处。她引用了这样一段见闻:在去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前往书店。天气非常热,我身上穿着清凉的夏装,走在林阴道工。我忽然看见,马路上一位老人推着一车钢筋,正在艰难地行走着。重载使老人不得不把自己的腰深深弯下,太阳烤着老人紫红色的脊背。老人的脸上、背上淌着汗水,在他面前,路是慢上坡,老人咬紧牙,非常吃力地推着车。我赶忙跑过去,帮着老人把车子推上坡。老人抹了把汗水,喘息着向我道谢。当他看到我胸前佩戴的校徽时,眼睛一亮,露出了赞许、期望的目光。他满脸笑容,欣慰地说:“孩子,好好念吧!我也有一个孩子,和你一样上大学。”看着满奉的钢筋,老人弯曲的脊梁,满脸的汗水和欣慰的笑容,听着老人亲切的嘱咐,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此刻,他的孩子也许正在舒适的宿舍里午休;也许正在清凉的大学教室里读书;也许和我一样,正走在林荫路上。我不知道他是否想到过在酷日下推车的父亲?年老的父亲顶着烈日推车,却让自己的子女坐在清凉的大学教室里学习,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答案就在父亲那欣慰的笑容和期待的目光里。他的期望就是让我们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让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走出一条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生活道路。这是老一辈的希望,不也是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吗?一位老人在炎热夏天推货车爬坡,这本是生活中极普通的平常事,但演讲者的见解和眼光却很不平常,她具有不同一般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能从中引发出深刻的道理。在叙述见闻的过程中,演讲者十分出色地运用了语言描绘,既绘声绘色,也绘形绘神,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被眼前动人的一幕所感动。她把叙事和议论糅合在一起,寓情理于一炉,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她的见解不是凭空而发,而是从所见所闻中有感而发,把演讲主旨深刻地表现出来,使人不能不为之感慨万千。

为了充分表现主题,无论是演讲名家还是一般演讲者,自然首先考虑选择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准确、真实地引用,使听众获得明晰的印象。但是,演讲实践证明,对于表现主题的一些重点材料,若只限于真实、准确、具体这些方面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语言描绘,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视觉形象,以增强典型材料的表现力度。只要语言描绘方法把握得当,往往就能获得良好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题为《我的爱国观》的演讲,其中选用了一位英雄母亲无比热爱人民军队的动人事例,演讲者是这样表述的:……英雄母亲赵珍妮,这个穷乡僻壤的普通劳动妇女,为了爱国,曾经用自己脆弱的双肩承受了多大的苦难?

儿子参军了,一朵大红花,映红了她的笑脸。但谁又能料到,罪恶的死神此刻正叩击着她家的大门。儿子走了,丈夫不幸病倒,久治不愈。一张病情证明宣判了丈夫的死刑:晚期胃癌。

她带着队上给的补助,扶着赢弱的丈夫进城住院。自知不久于人世的丈夫却把她拉向火车站,硬要她陪自己到部队去看望分别了一年多的儿子,以了却最后的心愿。十字街头,她——赵珍妮,迟疑地停下了脚步。此刻,仿佛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放在她面前:一头是天经地义的父子情,一头是支持儿子安心服役的爱国心;一边是死者永远的遗憾,一边是十亿人民的殷切期待。感情和理智的砝码,究竟该放在哪一边?赵珍妮耐心地说服了丈夫,老伴只好满含热泪目送列车远去。品读了这段演讲词,不难看出演讲者借助了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表现手法,既有形象刻画,也有心理描写,遣词用语十分注重修辞,把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母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眼前,使人深深感动并为之景仰。单就材料看,本身就很典型,很能说明问题,但演讲者还运用了艺术表现手法,生动描绘,给材料子添了鲜明的色彩,生动传神,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三、严谨完整:演讲词结构

安排的艺术

1.横式排列清楚明晰

横列式,也叫并列式,它是横向地从各个不同角度或侧面去分析论题的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把演讲的主题所涉及的若干主要问题并列起来讲述,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相对独立的,又是有联系的。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演讲《学习和时局》,使用的就是并列式结构,他在提出主题、表达看法之后,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局曾对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结论。这些结论是:……

目前时局有两个特点,……

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这就是并列法,演讲者把复杂的内容分项加以表述,形式整齐,纲目清楚,层次分明,使听众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和记忆,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

再如,演讲者王理《人贵有志》的演讲,其主体部分列举了四个小标题:

一、目标高

1.引用高尔基的名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好处。”我国古语:“志当存高远。”

2.目标高,更要符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栾弗提出的“三士”:政治上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业务上成为博士,身体上成为大力士。

二、立志坚

1.引用爱迪生的话:“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化到何等地步,他的初衷和希望,不会有丝毫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2.在逆境下立志不屈的各种范例。

三、生活俭

生活态度、生活作风历来是人们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刘邦入关,“财产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列举事例:毛泽东、周恩来,南北朝时的范慎,北宋的范仲淹、司马光,明初的宋濂等生活俭朴的事例。

四、惜分秒

列举名人事例:列宁,鲁迅,英国诗人爱德华·杨,英国女作家埃米蒂·勃朗特,科学家爱因斯坦珍惜分秒的事例。《人贵有志》这篇演讲,中间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横向的、并列式的结构,十分清晰。他列出四个小标题,分别论述目标高、立志坚、生活俭、惜分秒,有的小题中又分出小层次,引用经典名言和动人事例加以论证,由于组织得当,过渡自然,衔接紧凑,使得全篇演讲结构完整,充分阐发了主旨,给听众留下很深的印象。这算是横向结构较为精彩的范例。

2.纵式组合逐层深入

纵深式,也是纵向“递进式”。演讲者抓住某个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鞭辟入里地进行分析,使演讲的结构呈现出递进的形式。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在论述主题时,各层意思之间一层接一层,一环扣一环,最后水到渠成。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人类著名的和平斗士,他的著名政治演讲:《如何在原子时代谋求和平》就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述政治见解的。演讲稿不足千字,全文是:我感谢你们给我机会,让我在这个最重要的政治问题上表述我的主张。

愚见以为,以现阶段的军事技术而言,想用全国武装以获得安全的想法,是一种会招来灾祸的错误想法。尤其是在美国首次制造出第一枚原子弹之后,各国更会产生此种不对的想法,人们都在想,我们最后可能会获得绝对性的军事优势。

用这种方法,我们任何潜在的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这样,我们大家所热切盼望的安全,就会降临给我们以及全人类了。我们就会在最近的5年内,把下列的原则奉为不变的箴言,不论什么代价,也要由绝对的军事力量来确保安全。

美国和俄国的武器竞赛,原因在于彼此都想防备对方,双方似乎都患有歇斯底里症。双方对于杀伤力大的武器无不热衷,秘密赶造。现在双方所追求的目标——氢弹,制造方面已不成问题了。

假使制造成功的话,那么,在技术的范围内,使大气布满辐射层,使全球人口灭绝,那是很有可能的。这种令人恐怖的研究发展,就在于彼此都受到压迫,骑虎难下了。完成了第一步骤,无可避免地得再向前推进另一步骤,最后人类的末日就愈来愈明显了。

人类是否能在这个自作孽的僵局中自谋出路呢?我们所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把美国和苏联弄到今天这种骑虎难下情况的人,都应当知道我们可以征服任何外来的敌人,可是我们仍无法避免战争的心理。

我们只要采取每一种会使得未来冲突更为明显的行动,那我们就休想有和平。因此,任何政治行动,首先要考虑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和平共存,才能促使各国坦诚合作呢?

要达成相互合作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弥补彼此之间的恐惧和不信任的心理。因此必须放弃暴力,当然,杀伤力大的武器得加以废止。

然而,要达到这种有效的废止,最好是能设立超国际的裁判和执行机构,并授权其次断各国安全的迫切问题,甚至各国在宣告愿与这个“小规模的世界政府”坦诚合作时,也必须先了解“小规模的世界政府”是可大量减低发生战争的危险的。

总而言之,人们要达成诸项和平合作的首要条件是互信,第二就是要有正义和机警的法庭组织。这两项原则对个人适用,对各国也适用,在互信的基础上,就不会发生是非之争了。爱因斯坦的这篇政治演说,对原子弹时期的战争与和平发表了精深的见解,并对如何消除战争、实行和平共存提出了切实的建议。演讲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的。

首先,他指出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军事危险的增长也在日趋膨胀,特别是“美国和俄国的武器竞赛,原因在于彼此都想防备对方,双方似乎都患有歇斯底里症。”接着,说明这种状况引起的必然后果:“使全球人口灭绝”。在这之后,将话题转入中心,申明自己的观点,提倡彼此之间的和平合作,消除不信任心理,设立正义和机警的超国际的仲裁和执行机构。通观全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层层深入,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似大河奔腾,很快激起听众的感情波澜。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纵向式的演讲结构,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