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上)
22640200000008

第8章 清官廉洁的故事(7)

年轻人说:“对啦,你说的很有道理,咱俩一块儿找找看吧。”于是俩人便启程上路,走了许多时日,来到一个大海边,看见有个人在那里不知搞什么名堂,很令人奇怪。这人肩上也挎着一张弓,翘首眺望着茫茫大海的彼岸,忽而跃跃欲试,忽而大笑大嚷,忽而又是暴跳如雷。国王和年轻人好奇地问那人道:“喂,朋友,你在这里忽而蹦蹦跳跳,忽而大喊大叫,忽而又跃跃欲试哈哈大笑,到底为啥?”

那人起初似乎不太愿意理睬他们,过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我是个射手,又是个药师。我到这儿来洗澡,远远望见大海对岸有两个女人在吵架,觉得有趣,所以才大喊大叫地时而喝彩,时而痛骂。”

国王说:“真是不可思议!你说你能望见一般人所望不见的大海对岸,那么我问你,你能望见王宫里的情形吗?你望望看,正宫娘娘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可以吗?”

那人把脸转向王宫所在处,望了望,说:“现在正宫娘娘病重躺在床上,已经是奄奄一息了,王宫里的人个个无可奈何,国王又不在,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说罢,把眼前这两个人仔细打量了一番,面对那乔装打扮的国王说:“我知道您就是国王,对不?”说罢便鞠了个躬。

国王说:“不错,我就是国王,因为我自以为了不起,要想找找看世上到底还有没有射箭功夫赶得上我的人,所以才来到这里。我已经找到一个射箭功夫比我高明的人了,我希望你帮我看看,我回宫里去还来得及见正宫娘娘一眼吗?”

那人又把脸转向王宫所在处,望了望,说:“陛下现在回去也没用,已经来不及了。但是我有个办法拯救正宫娘娘。我不光是个有一双千里眼的射手,而且还是个药师。我有一种药可以立即治好正官娘娘的病!”国王说:“就算你有灵丹妙药,又有谁能及时送到宫里让正宫娘娘服用呢?”

那人说:“陛下别着急,我自然有办法。”说罢,便从箭壶里取出一支箭来,在箭杆上写上“吃了这丸药,娘娘就脱险”的字样,然后又从口袋里取出一粒蚕豆大小的药丸来绑在箭杆上,于是弓开满月,飕得一声把箭射出去。

箭飞出去以后,国王邀请二位神射手跟他一块儿回宫里去。不几日,三人便来到京城。宫里的人喜气洋洋地来迎接国王。

国王一回到宫里就赶紧询问正宫娘娘的病情。朝中大臣七嘴八舌回答说:“自从陛下离开以后,正宫娘娘不久就病倒在床,奄奄一息,官里所有的御医都束手无策,正在着急的时候,忽然飞来一支神奇的箭,直插在病榻旁。箭杆上有字,还带来了一粒丸药。把这粒丸给娘娘吃下去以后,娘娘的病就慢慢好起来。现王娘娘身体很好。”

从此以后,这个国王再也不敢自吹自擂了。他开始相信世上不但有跟他同样高明的人,而且还有比他更高明的人。自此以后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叫正宫娘娘头上顶一枚梨当箭靶使,让他练习射箭了,同时还封那两位神射手做了将军。

【周文王访贤】

很久以前,周文王出外访贤,途经到一所村庄,觉得肚子饥饿,口中发渴,实在难忍,就坐在大树下休息。正巧,一位农妇,手提一瓦罐稀面糊糊,从这里路过。文王连忙问农妇道:“大嫂手提稀饭,去哪里呀?”农妇告诉文王:“丈夫在田间劳动,时已过午,去给他送饭充饥解渴。”

文王又饥又渴,见了瓦罐里的稀面糊糊,肚子“咕咕”叫得更厉害了,嘴里不觉流了馋涎。他请求农妇,让些给他充饥解渴。农妇把手里的瓦罐递给他。文王饥不择食,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顿时精神爽快,口中余味无穷,觉得比皇宫里的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可口。他谢了农妇,问道:“大嫂,这稀面糊糊是什么粮食做的?这么好吃。”农妇告诉他:“春荒三月,青黄不接,只有芒麦成熟得早,用它救急,搭救性命。”文王点点头称赞芒麦的功劳最大,说它在所有的麦子中,应该占首位,以后就改名大麦。

正在田间劳动的丈夫,见日头偏西,妻子还不送饭来,就丢下手中的农活,回家吃饭。走到半路上,老远看见妻子与一个过路客人说话,随后妻子又从客人手中接过瓦罐,转身回去了。丈夫便以为妻子行为不端正,气得火冒三丈,追赶上去,抓住就打。

文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想上前去辩白几句,又不知从向说起。丈夫发完脾气,到田间去了,农妇回家重新为丈夫做饭。这时,文王尾随上农妇,抱歉地说:“是我不该吃了你丈夫的饭食,害你遭了打骂。”

这农妇很会说话,她说:“客人莫见怪,我丈夫不是小气人,他怪我有失礼貌,没有把客人请到家里去招待,才打了我的。”

听了农妇的话,文王思忖道:“我专程四下里访问贤德人,眼前的农妇和她丈夫不就很贤德吗?”文王便解下一根玉带,递给农妇说:“大嫂今后若遇急难,就拿上这根带子到京城去找万岁爷,他会帮你解危的。”说完扬长去了。

文王回到京城,想起路途吃的大麦面糊,很香甜。就吩咐御厨师做给他吃。他吃了几口,觉得味道又苦又涩,淡而无味,远远不及路途上那农妇做的好吃。

一连三年过去了。那位农妇的家乡遭了天灾,实在无法谋生度日,才想起吃大麦面糊的客人留下的一根玉带来。夫妻便带上它,沿途讨米要饭,去京城找万岁爷。

到了京城,文王召见了他们夫妇,安置在皇宫住下,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封夫妻俩为“贤德人”。

一日,文王又想起那顿大麦稀面糊糊来,传旨农妇为他做。农妇做了大麦稀面糊,端给文王。文王尝了几口,很不好吃。问农妇是什么原因?农妇告诉文王说:“饥时糠也甜,饱时肉也嫌。”文王听后拍案称好,说:“贤德人使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饱时不忘饥时苦,富贵常记贫贱寒。”周文王不仅仅只听取这夫妻俩的忠言,他还广招天下贤德人,并且重用他们。文王把这种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从而使周朝江山稳坐八百年。

【饿死的皇帝】

梁武帝统治南朝的时候,曾经收留过一个降臣叫侯景。没料到,没过多长时间。侯景就起兵作乱,反过头来打梁武帝。梁武帝措手不及,被侯景围困在台城里,身边只剩下一个心腹太监。这个太监也要去打仗了,他知道皇帝胆子小,手脚又笨,临走时,把他藏在台城的城门洞里,还替他弄好了米和柴,又把鸡鸣寺里的长明灯点着了拿来挂在城门洞里。安排好了,才出去打侯景。

那时,两边打得正热闹,谁也顾不得来看梁武帝。梁武帝一个人在城门洞里,等了一天一夜,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想吃东西,望着现成的柴和米,就是不晓得怎么烧。又等了两天,梁武帝饿得浑身无力,倒在石凳子上,两眼望着那盏长明灯发呆。

到了第四天,侯景的兵退,那个心腹太监急忙赶回城门洞里来看梁武帝。进去一看,嘿,锅里有米,灶里有柴,还是原样子,梁武帝呢,躺在石凳子上,饿得动也不能动了。他连忙拿柴凑到长明灯上点火烧饭。梁武帝睁开眼睛一望,才懂得灯上也能点火,叹一口气说:“早知道灯与火一样,我也饿不成这个样子了。”说完,头一低,气绝身亡。

【康熙调解纠纷】

康熙有些武艺,且喜爱打猎,这一天,在侍卫的前呼后拥下,又来到一座森林。康熙一眼看见一只花翎野鸡,正要开弓,突然从树林中扑棱棱跑出两只小梅花鹿。康熙放下雕弓,观看那两只梅花鹿,只见惊恐的小鹿怪叫着掉头向山冈上跑去。康熙挺好奇,就率随从们催马追赶上去。

他们跑下一道冈,又上一座冈,在一片杂木林里,小鹿不见了。康熙见林中有人正争抢一只大梅花鹿,便命侍从前去探视。侍从回报:“陛下,两个乌喇贝勒各领一帮壮勇,正在争抢一只梅花母鹿,互不服气,已经厮打起来了。”

康熙率众飞马到了近前。两伙人见旌旗伞盖遮天而来,都放下兵器,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康熙问道:“因何争斗?”一个贝勒说:“禀皇上,这里是奴才的围场。”另一个贝勒说:“禀圣上,奴才围场的鹿逃到这里来了,因此前来追讨。”两个贝勒各执己见,还要争辩。康熙皇帝道:“因一只野鹿,竟伤了和气吗?退下!回宫再议。”侍卫们过去摘下了两个贝勒的顶戴,将他们押回行宫。

康熙回到大乌喇布塔噶山行宫,马上派人冒着小雨到周围暗中查访。他得知这一带的大小山林都叫贝勒、将军、宗室瓜分了,非常痛心。当他听说族人内部连年争斗,闹得连驿道都不通畅时,拍案道:“长此下去,岂不无法无天了吗?我定要杀他几个!灭灭他们的锐气!”

晚上,康熙翻来覆去睡不着,思来想去。初来乌喇,功臣遗老甚多,自己临政不久,怎能以此图治呢?北方罗刹又时有进犯。励精图治,贵在人和,种族内部岂能自相残杀?

第二天,康熙把将军、诸贝勒和亲随大臣们传进行宫。人们都以为皇上要发怒,怪罪下官。两个争斗的贝勒,有惊驾之罪,必死无疑了。

众人正在猜测之时,康熙笑道:“朕身穿的袍子织得好看吗?”众臣异口同声地说:“天下无双,天下无双!”康熙又说:“朕初访乌喇,没有所赐,就将这锦袍分赐众位勋臣吧!”大家一听,都惊呆了,皇上的龙袍,哪个敢分割呀!

康熙笑了笑:“乌喇锦绣山川,良田沃土,都是先王留下的,可供万民衣食之用。民富可使民安,民安才能国强。它就像朕身上这身袍子,能工巧匠,用经丝纬线织成,如果众手都来抽丝拔线,难道它还是袍子吗?乌喇土地怎能私占豪夺呢!”

那些贝勒们听后又羞又怕,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互相争斗了。

【乾隆的理发师】

春节刚过,乾隆皇帝就到江南微服私访去了。在农历二月初一这天,他经过天津卫,夜里就住在北马路五彩号胡同的龙亭里。

第二天起来,乾隆问随从太监:“今天是什么日子?”太监说:“启禀皇上,今儿个是二月二。”乾隆听了心中非常高兴,他说:“噢,今天是龙抬头啊!是剃头的好日子。我要剃头,整容,取个吉利,一路平安。”于是就吩咐太监去找个技术高明的理发师傅来。太监急忙到城里的一家剃头棚请来一位手艺最好的理发师傅,先教他一套参拜皇上的礼法,然后才领他面见乾隆皇帝。理发师傅行了大礼以后,乾隆说:“给朕理发有三条规定:第一不许用臭嘴熏我;第二不许喘大气喷我;第三不许给我脑袋瓜拉口儿!”

这位理发师傅,听说给皇上剃头,早就慌了神;又听了这三条规定,更吓得六神无主,四肢发抖;要想不剃,可又犯了“抗旨”的罪,也是杀头。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给皇上剃头。太监还挺照顾他,给了他一把砂仁、豆蔻,含在嘴里防止口臭。那时所谓“剃头”,并不是整个剃个光葫芦,而是在头中心梳辫子,周围留一圈齐马穗儿,俗称“留锅圈儿”,然后再用剃头刀刮边。这位理发师傅越是心慌,手就越发抖,剃了没有两三下,心一慌,手一抖,“哧儿!”就在乾隆皇帝的后脑勺上拉了一个口子。乾隆喝骂一声:“混账东西,你要刺王杀驾吗?把他拉出去!”护卫们立刻把理发师傅拉出去砍了头。乾隆把太监骂了一顿,命令再请一个手艺真正高超的理发师傅来。

工夫不大,又找来一位理发师傅,乾隆把三条规定重说了一遍,还加了一句:“如给朕拉了口儿,可小心你的脑袋!”这句话又把理发师傅吓得脸色惨白,手哆嗦得更厉害了。剃了没有三下,嚓的一声,在乾隆的脑门子上又拉了一个口子。乾隆更生气了:“好大胆的贱民,敢在朕的面前行凶,快给我推出去!”护卫们又把这位师傅砍了头。

一连拉了两个口子,可把乾隆气急了,拍着桌子命令太监:“快去把他们掌柜的叫来!”太监也害怕了,慌里慌张地跑进剃头棚,冲着掌柜的撒气发威:“好你个混账东西,你叫两个废物去给皇上剃头,把皇上脑袋瓜儿拉了两个口子,直冒血;皇上急了,叫你亲手去剃,剃好了有赏,剃不好你也别要脑袋了!”掌柜的一听,只吓得魂飞魄散,体似筛糠,急忙跪下磕头求饶:“太监老爷,我胆小不敢见皇上,您另请高明吧!”太监骂道:“你敢抗旨不遵吗?难道你就不要命啦!”掌柜的心想:“两位手艺高的师傅都不行,我这两下子更是白搭了。哎,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他面带假笑地说:“您别着急,我去。请您稍等一会儿,我到后边换件衣服,解个手就走。”掌柜的点头哈腰说着就溜到后边,逃走了。

这时剃头棚里只剩下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徒弟,他是小县城人,因为家乡连年闹灾荒,逃难到天津卫求条生路,就在这家剃头棚立下了卖身契学手艺,从前学徒的不许用姓名,只叫小名。这小伙一口土腔,掌柜的和师傅们给他起了个外号,都叫他“小怯勺”。别看他说话口音侉,可人聪明、勤快,是个机灵鬼儿。他正在练剃头的基本功哪:手拿着剃头刀刮冬瓜皮上的一层白霜,一刀一刀地把白霜都刮掉,刮得干干净净,还不许刮破一点冬瓜皮儿。小怯勺已经练得挺熟练了,很想给人剃头试试手,可是掌柜的还不敢叫他上座。这时,小怯勺早猜透掌柜的使了金蝉脱壳计,溜号啦。他眼珠一转,想了一个主意,就装作没事儿似的,站在墙角不紧不慢、稳稳当当地刮冬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