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吕不韦事略:机关算尽太聪明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未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得到此人是“奇货可居”,这样就开始了他的政治投机生涯。
吕不韦一方面用金钱帮助异人,为异人安排好生活,另一方面又到秦国游说,为异人争取得到继承王位的资格。当时,秦国在位的是秦孝文王,他的宠妻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买通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秦孝文王死后,异人得立,于公元前249年继位,称秦庄襄王。吕不韦政治投机成功了,异人感恩戴德,任吕不韦为相国(丞相),封为文信候。庄襄王死后,秦王政年幼继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吕为相国,称“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天县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在秦庄襄王时期和秦王政的前几年,吕不韦抱着“欲以并天下”的心愿,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秦王政年龄的增长,即将亲政,于是发生了相权和王权的矛盾。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秦王政举行加冠礼时,发生了嫪毐武装叛乱。秦王政在追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发现与吕不韦有牵连,于是罢免了吕的相国职务,下令将其迁往蜀地。吕不韦看到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2.偶然惹祸,堵死门客进身
中国人自古以来,主张学而优则仕,这几乎是寒门子弟跻身朝堂的惟一希望。但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能否入仕的关键在于其出身如何,春秋战国时期尤为如此,出身卑微之人要想晋身高堂,只能依附权贵,屈身为其门客以待时机。当时战火纷飞,各国关系错综复杂,都需要各种人才来加强实力,而其吸纳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允许权贵广收门客,再择优举荐,因此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就终有脱颖而出之日。例如那位以完璧归赵而扬名各国的蔺相如就出身寒门,为赵国宦官总管缪贤门客数年,缪贤深感其才,推荐给了赵王。蔺相如后来数次挽救赵国声誉,屡立不世功勋,终封侯拜相,名垂千古。
当然,要想出人头地,自身的才学固然重要,但选择靠山同样重要,并非每个养士之人都会求才若渴。
吕不韦苦读十年诗书,想做卫国大夫卫横的门客以跻身仕途。当吕不韦在父亲的带领下拜见卫横时,卫横正与门客谈古论今。满室生辉的桌几琴瑟和卫横高谈阔论的声音,很快使吕不韦产生了一种压抑的感觉。卫横夸奖一番吕不韦如何一表人才之后,又随便地问了《诗经》、《国语》中的几个典故,吕不韦都对答如流。卫横朗声大笑地说,此才大堪造就,大堪造就。吕不韦不禁有些欣喜,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如花似锦的前程。当吕鑫想准备告辞时,卫横说要带吕不韦去朝见卫元君,吕鑫诚惶诚恐地磕头谢恩后走了。吕不韦在卫横与门客继续清谈时做了些取书唤婢的零碎差事。当吕不韦在这位大夫的府中穿堂过室时,目睹了其锦衣玉食,呼奴唤婢的奢华与排场,联想到位卑而禄少的父亲和贫寒的家境,吕不韦心中已经淡化的压抑感又变得沉重起来。
吕不韦感叹说:“大丈夫应当享有如此荣华富贵!”卫横很快就出来了,他告诉满怀希望的吕不韦,卫元君生病了,不想见他。吕不韦若有所失,只好回家了。
如果说,吕不韦的前途此时还是一片光明的话,那么很快就被蒙上了阴影。
吕鑫满心欢喜地为吕不韦置办了几桌酒席,邀朋聚友,让人看看,他一表人才的儿子已经成为大夫家的门客。当日正逢隔壁宋家宋老太爷七旬寿诞之日。
宋老太爷宋祁爵位不高,只是八等的“再命”,可是因为在濮阳城开了一个生意火红、赚头颇大的绸缎庄,成了这一带的首富。
人活七十古来稀,财大气粗的宋祁自然要风光铺排地庆祝一番。
吕不韦久候其老师伯夏不至,便到门口张望。他出门一看,宋家宾客纷纷,车水马龙连闾竟巷,在他家门前拥挤成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片。来宋家贺喜的人大多是身份高贵的军尉侯臣、商贾儒士,不是乘车就是骑马,主人进去之后,便把这些交通工具放在吕家的门前,偌大的一条街道,已经没有立锥之地了。正当吕不韦望眼欲穿之际,一匹大马摇头摆尾,在吕不韦门前的台阶上排出一堆粪便。反感已深的吕不韦操起身边的顶门杠照着马屁股狠狠就是一下,便溺后的马受到意外的袭击大惊,惊天动地高嘶一声就狂奔乱蹿起来,四蹄腾空,勇往直前,穿过鼓吹手的席前呼啸而去,顿时,人仰马翻。停放在宋府门前专供宋祁乘坐的那辆昂贵的缀金轩车,在马蹄与人们的步履之下,被踏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宋家的门役马上向主人报告此事,宋祁认定这是吕不韦故意为之,要索金赔偿,宋家管家出来斥责吕不韦一通后,索要赔金五百镒。吕不韦据理力争,说驱赶他家地界之内的牲畜并未悖理犯法,索要赔金五百镒实属讹人。双方争辩不休,吕不韦见对方蛮横,便要求听候州伯的裁定。可州伯此时正在宋府客厅喝酒,他醉眼朦胧地听完吕不韦的申辩,一口裁定吕不韦赔金五百镒。宋祁见吕不韦仍欲争辩,便提出吕家贫穷,支付不了这笔巨款,他决定让吕不韦到他的绸缎庄做工一个月,以示惩处。
委屈至极的吕不韦在另一张酒案上看见了大夫卫横,便过去请他主持公道。卫横醉意微酸,冷漠地说:“州伯明裁。不易更改。”
吕不韦茫然若失地站在那里,他不明白,昨天还夸耀他一表人才大堪造就的卫横,对自己的门客蒙冤遭垢为何袖手旁观呢?
父亲吕鑫知道了州伯大人的了断结果,比较罚金与出工觉得还是后者为佳。要他家拿出五百镒,把四口人的骨头都砸碎了称一称也不够这个数。吕不韦只好去宋家的绸缎庄做工。
一个月的时光很快过去了,吕不韦想重新回到大夫卫横那里继续他门客的生涯。万万没有想到,他被拒之门外。卫横的门役冷若冰霜地告诉他,卫大夫说他在宋祁府前打马惊寿有失礼仪,再在这里做门客有损卫大夫的声望,请吕不韦改换门庭,他处求职。
吕不韦大惊失色,顿时觉得前途一片黯淡,踉踉跄跄地回到了家中。这个消息更使吕鑫悲痛欲绝,眼泪夺眶而出,从他满是沧桑的脸颊上滚落。
吕不韦劝慰说:“父亲,不必悲伤,天生我材必有用。卫横辞了我们,不会绝了我们的投靠之路。在偌大个濮阳城当门客陪臣挣俸禄,不当门客陪臣挣银钱,天无绝人之路!”
晚上,吕不韦坐在庭院当中冥思苦想,这一个月发生的事情,使他感触良多,觉得自己十年光阴似乎是白白浪费在一个空洞的幻想之上。学而优则仕,他把人生命运看得太简单了,细细想想,打马惊寿何以判他一个月的罚工?还不是宋家有财势,结交权贵,连大夫卫横与州伯都到他家拜寿吃席。金钱可以使人尊贵与显达,金钱可以买到爵位与名望,金钱可以为人在荆天棘地中铺设一条如花似锦的跻身之路……别人是先谋求官职与爵位,然后靠此挣得更多的食邑和俸禄,更有甚者,以官位之便,纳贿索财,暴富一方。我欲反其道而行之,坐贾行商,聚敛财富,然后再加官进爵,封侯拜相。
吕不韦向父亲吕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吕鑫思索一夜,将家中积蓄的一锭金交给了吕不韦。从此,吕不韦踏上了经商之途。
3.悟出金钱魅力,走进生意场
短短的一个月之间,吕不韦从前程似锦的梦想中清醒过来了,他从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中清楚地看到了金钱的力量,并决定弃仕从商,再结交权贵,曲线入仕。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不走众人皆循之途,而去踏足一个自己没有经历过的领域,其风险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可吕不韦仍然作出了决定,可见其魄力之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吕不韦把父亲给的一锭金,换成了千文铜币,到鲁国的曲阜去贩水蜜桃。半文钱一斤,到濮阳可以卖到三文钱,赚头很大。他雇了一条船,装了整整一船的桃,逆水而上驶向濮阳。他立志要从这宗贩桃买卖做起,集沙为塔,聚少成多,最终富甲天下。很快,他就距濮阳只有两天路程了,但天有不测风云,日近黄昏时,船拢岸停泊,吕不韦与艄公食宿于船舱之中。半夜时分,滂沱大雨从天而降,一直下到了傍午时也没有停下来,吕不韦催促艄公赶紧起程,然而艄公看着浑浊而湍急的江水说,上游下来的洪峰太猛,摆不动船,吕不韦从箩筐里取出两个桃子一看已经发热变软。而大雨不停两天后满船鲜桃溃烂成泥。他捶胸顿足的哭喊,感到绝亡,他独自跑回家乡,但又感到无颜见父母,便想一死了之。
吕不韦决定投河自尽,当他走到岸边时,却被人叫住了。他一回头发现是他在绸缎庄中惟一的朋友王奎。当得知吕不韦的遭遇后,王奎百般安慰,并借给他二锭金作为本钱。王奎劝吕不韦干脆开个绸缎庄,一来毕竟干过,熟门熟路,再则,王奎还可以暗中给他介绍客人。吕不韦对王奎感激不尽,回到了家中。
吕不韦又满怀信心地筹划张罗,在宋祁的绸缎庄附近开了一家店铺,尽管咫尺之间有两家相同的买卖,但吕不韦生意还颇为兴旺。
没过几天,吕不韦的生意就荒疏冷淡了。原因是相同的绸缎,那边卖得比这边贱。王奎告诉吕不韦,宋祁见他的生意兴隆起来,故意压价,想把吕不韦的店铺挤得一败涂地。王奎劝吕不韦改弦更张,做别的买卖吧,因为吕不韦本小利薄,压价压不过宋祁。
吕不韦来了股拗劲,他想挤垮我我偏不垮。在这儿争不过他,就当野外商人,到临时集市上去。于是,吕不韦领着两名伙计,背着绸缎,登上横断而高耸的垅台,四处眺望,见人就揽生意,见利就网罗。当年孟轲把这种商业活动称之为“垄断”,并记录在《孟子·公孙篇》里。
垄断这种生意利微而辛苦,常年在外,风吹雨淋,霜欺雪染。但吕不韦还是坚韧不拔地与两个伙计起早贪黑,背着货物行走在田间阡陌上。
吕不韦在“垄断”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去过匈奴的耍蛇人,在其劝说和分析下,吕不韦放弃了“垄断”,携带一批绸缎入匈奴以之换取马匹,再将马匹运到邯郸贩卖,获利甚丰。
4.从珠玉生意中找到巨大财源
当吕不韦在邯郸贩马时,赵国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这使吕不韦从中看到了珠玉之赢的巨大赚头。
赵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秦赵两国围绕着宝玉——和氏璧所展开的外交斗争。
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宝玉。数百年过去了,和氏璧辗转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对此大为眼红,十分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信里表示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邑来换取赵国的宝玉。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臣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璧,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待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过了很久,秦王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璧,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做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我们的态度如此恭敬。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