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639900000002

第2章 破敌战:出奇制胜,以弱击强(1)

【出其不意的故事】

1.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不朽典范——春秋初期长勺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初,急于争当霸主的齐桓公,率军攻鲁,企图将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春秋初期,鲁和齐一样,都是东方的军事大国,总兵力高达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但由于四个多月前,刚刚在乾时被齐军打得大败,连姬同本人所乘的戎路(指挥战车)也被齐军掳去,军力损失甚大,所以这时在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曹刿当时并未任官,听到动员备战的消息后,准备进见姬同,陈述己见。乡邻亲友都认为没有必要,劝他说:国家大事,自有“食肉”的大夫们为君谋划,你不在职,何必参与进去!曹刿认为掌权的大夫们知识浅陋,缺乏远见,难当重任,所以仍然求见了姬同。他首先问姬同决定与齐交战的根据条件?姬同以“衣食不敢自专,必以分人;祭神不敢欺骗,必以诚心”回答。曹刿认为这些无法使全体民众受益的小恩小惠,不可能激起民众为君死战的热情,不谎报祭祀礼品数字的小诚小信,也难以感动上帝降福赐予力量。姬同又提出:自己对诉讼之类的事,虽无明察秋毫的能力,但总是根据具体情况,尽心慎重地处理,使其尽可能公平合理。曹刿说:国君心有臣民,肯尽心治理国务,即使才智不高,民众也会支持,肯于为君力战。这样就有条件与齐决战了。他请求跟随鲁军一起出战。姬同让曹刿与自己同车出发,迎战齐军于长勺(山东莱芜吐丝口镇东杓山)。

有关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文献记载极为简略。《左传》记载仅20字:“公(指鲁庄公姬同)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为了能较为清楚地知道这次战斗的具体过程,首先应了解当时的作战方式。春秋初期,较西周时已有所发展。战车的战斗队形,已不是单一横队,有了一定纵深,成为由若干小方阵组成的大方阵;隶属步兵(徒卒)也不是单纯地随在车后,有了各种队形;在接敌运动时,也不再是“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七尺一步),每次推进的距离,有所加大;在向敌冲击时,也不再是“虽交兵致刃,徒不驱,车不驰”;速度有所增快;战胜之后,也不再是“逐奔(追击)不远”。有了战场外追击。但由于兵器的改进不大,士兵的成分未变,所以基本上仍是以密集的战车方队,实施集体格斗决定胜败。整个战场都在主帅视野之内,整个战斗过程,都在主帅直接控制之下;使用音响及目视信号指挥作战;依赖严格、残酷的纪律约束军队;军队机动性差,进攻速度缓慢,要在选定好的地形上,由作战双方约定时间,同时相对推进,同用进攻手段交战。交战的具体过程,大致如下:交战之日凌晨前,双方各自在预定集结地点树立大旗,各部人马均于凌晨到达。天明时倒旗列阵。旗倒后方至者斩首。列阵完毕后,士兵皆坐(双膝着地,臀部坐于足上),军官立于本单位前。主帅“誓师”,杀牲示众,颁布作战纪律。然后由主帅亲自击鼙(指挥鼓)发令,开始作接敌运动。所有“鼓人”,均按主帅命令,齐击鼓车信号大鼓三通(据说每通333下),军官“作旗”(立起旗帜),士兵起立,两司马“振铎”(摇动木把大铜铃),于是“车、徒皆行”,全部人马在有节奏的鼓、镯(小铜钟)等军乐声中向前推进。进至一段距离之后,依主帅信号,两司马“纟鹿铎”(执木把下端,以指按铃而摇,声闷哑),人马停止,军官“弊旗”(放倒旗帜),士兵坐下。稍事观察敌情及调整后,再第二次击鼓三通,重复全部动作。所不同的,是“车骤徒驱”,前进速度较第一次加快。当推进至接近敌军弓箭射程距离附近时,再次停止,接敌运动结束,全军做冲锋准备。第三次击鼓三通后,“车驰徒走(奔跑)”,在鼓人“戒鼓(急促不断地重槌击鼓)助威下,一面射箭一面向敌冲锋,俟双方战车交错后,车上甲士互以矛、戟等长兵器进行刺杀。一旦某一方队形被冲乱,失去指挥,败局既定。败方退走时,胜方通常要调整队形后才实施追击。

根据春秋初期的作战方式,再来看《左传》所记的长勺之战,战斗过程和曹刿所起的作用,就比较清楚了。当齐、鲁两军列阵完毕后,姬同即按照一般作战惯例,准备击鼓下令,指挥鲁军前进接敌,为曹刿劝止。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采取守势,坚坐于原地不动。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后开始向鲁军冲锋时,曹刿认为时机已到,才请姬同击鼓下令,向齐军发起反击。经过短时间的交锋,齐军大败退走。

齐军开始后退时,姬同就准备下令追击,曹刿认为不可轻率,下车认真观察了齐军后退的战车车轮痕迹,再登车站在车前的扶手横木上,嘹望了齐军的旗帜,根据齐军“辙乱”、“旗靡”的情况,判断齐军确是真败无诈,才请姬同下令实施战场外的追击,将齐军赶出国境。

鲁军虽然获得了胜利,但身为统帅、担任作战指挥的姬同,并没有理解曹刿的作战指导,他问曹刿为何采用这种战术?曹刿解释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又解释慎重追击的原因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一番话,不仅说明曹刿懂得战争规律,而且懂得战争指导规律,从而也证明曹刿对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持冷兵器进行集团格斗的时代,决定战斗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人,是人的勇气和力气。军事将领们通过临战之前的誓师——思想动员和规定纪律,一般说刚刚开始进攻时的士气是比较旺盛的,以取得心理上的优势。但事物都是相对的,当条件变化时,事物本身也将随之变化。齐军第一次击鼓前进时,体力既好,勇气也高。但当他们在行进中突然发现鲁军原地未动时,这种既未见过、也不理解的做法,势必引起惊讶和疑虑。第二次击鼓前进,仍不见鲁军前进,疑虑心情愈益加重。而且因鲁军不动,齐军前进的距离就出乎意料地增加了一倍。这对乘坐战车的军官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执矛持盾、承担着几十斤装备的车下甲士和徒兵来说,就相当吃力了,勇气和力气将有所下降。至第三次击鼓发起冲锋前进时,体力损耗已极大,生理的疲乏影响心理的平衡,勇气也就更为下降。这时的鲁军,因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体力、勇气都仍处于高峰状态,和齐军相比,当然是“彼竭我盈”了。因而,曹刿“敌疲我打”的方针,是鲁军获得长勺之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三国时代官渡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在现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五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官渡桥村。这里就是1700年前,袁绍和曹操官渡之战的古战场遗址。现在官渡桥村的附近,据传还留有当年曹操存放粮草的“草场”和袁绍驻兵的“袁绍岗”。

(1)曹操官渡设局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凭借着巨大的经济、军事优势,调集了十万大军,一万匹战马,准备进攻许都(就是今河南许昌,东汉临时的都城,也是曹操的大本营),企图一举消灭曹操。这消息传到许都,曹操的部将个个都很恐慌。曹操针对这一情况,把将领和谋士们召集起来,向他们分析当时的形势说:“袁绍这个人,野心很大但智谋短浅,表面凌厉而胆量很小,对人猜忌刻薄但缺乏威信,士兵众多但有时指挥不当,将领骄傲且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富,恰好是给咱们送来的礼物。”谋士郭嘉、荀彧完全赞同曹操的意见。在此之前,郭嘉对袁绍也作过类似的分析。将领们听了曹操这番话,于是胆子壮了,勇气和信心也增加了。

接着,曹操部队根据以上的分析,进行了周密的军事部署,决定先把周围的割据势力各个击破,以防这些割据势力同袁绍联合起来,使自己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地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二月,曹操首先派曹仁等攻下黄河北岸的战略要地射犬(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切断了袁军沿河西进的道路。八月,又派臧霸率兵进入青州,阻止袁绍从东面的进攻企图。正当曹操布置对袁绍作战的时候,原来投靠曹操的刘备占据了下邳(今江苏省邳县东),和袁绍遥相呼应,虎视着曹操。曹操亲自率兵东进,迅速地攻下了下邳,并擒获了刘备的大将关羽。

把周围这些敌对势力扫除和击败之后,曹操便亲自统率主力部队,屯驻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准备迎击袁绍。

(2)白马、延津交战

在曹操出兵进攻刘备的时候,许都空虚。消息传到河北,袁绍的谋士田丰认为,这正是攻下曹操大本营的好机会,应该发兵去袭击许都。曹操的部下早已提醒过曹操,要提防袁绍乘虚进袭。曹操认为袁绍优柔寡断,遇事迟疑,必定不会当机立断。果然不出曹操所料,袁绍竟借口小儿子有病,没有接受田丰的建议。田丰气得用手杖戳着地面说:“可惜呀可惜!这样难得的机会,竟拿小孩患病做理由而失掉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刘备战败来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投靠袁绍,袁绍才召集众将讨论如何进攻许都。田丰认为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去进攻许已是不利。他劝阻袁绍说:“曹操既然已经打败刘备,许都就不再是空虚的了;况且曹操很会用兵,机智灵活,变化莫测;曹军人数虽少,却不可轻视。今后不如作持久的打算。您占据山河险固的广大地方,又拥有四州的众多人口,应当利用这个有利形势,对外结交英雄豪杰,对内治理农事,充实军事。然后选派精兵,乘虚袭扰曹操的两侧,展开流动作战,使曹军左右奔跑,疲于奔命;使那里的百姓得不到安宁,怨恨曹操。这样一来,用不上两年时间,我们就可以不战而胜。如果不这样办,而急于同曹操决战,万一失败,后悔可就迟了!”田丰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可是光有野心、没有谋略的袁绍不但一点儿也听不进去,反而对田丰起了反感之心。田丰不管这些,还是再三地陈明利害,向袁绍提出忠告,这一下子可惹恼了袁绍。袁绍在盛怒之下,竟给田丰加上一个“扰乱军心”的罪名,下令把他囚禁起来。后来官渡一战,袁绍果然大败而还,他因为怕别人嘲笑,干脆把田丰杀死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2月,袁绍把十万大军集结在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都;并首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北)。四月,曹操从官渡率兵北上,去解救袁绍对白马的围困。他采纳随军谋土荀攸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引兵先到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假装要渡河去袭击袁绍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应战;然后再以轻骑部队回袭白马,攻其不备。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一部分军队赶往延津去迎战。曹操立即率领轻骑兵,以张辽、关羽为先锋,向白马挺进。曹军来到离白马十余里的地方,颜良才发觉,慌忙上马应战。关羽出其不意地袭人袁军阵中,手起刀落,斩了颜良。主帅被杀,袁军立刻大乱,有的被杀,有的被俘,有的逃跑,一下子就完蛋了。战斗结束以后,曹操下令白马城中的居民全部迁出,随着军队沿黄河向官渡撤退。

袁绍听说曹操从白马退出,便亲自率领大军渡河追击,恨不得一口把曹军吞掉。谋士沮授劝阻他说:“战争胜负的变化,不能不仔细考虑。现在最好还是驻军在延津,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进攻官渡。如果能攻下,留驻延津的大军再继续前进,也不算晚,如果大军盲目南进,万一失利,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是袁绍拒绝了沮授的正确建议,命令主力部队渡河追击。沮授料到袁绍一定要失败,在大军渡河的时候,他不禁叹息说:“黄河呀黄河!我们还能再渡河回来吗?”于是藉口有病,递上辞呈。袁绍不允许,反而把他指挥的部队抽出一部分给郭圆指挥。

袁绍的先头部队迅速地向延津迫近。曹操命令士兵在延津南面山坡上扎好营寨,派嘹望哨侦察袁军动静。嘹望哨发现袁军,立刻向曹操报告说:“袁绍派了五六百骑兵赶来了。”过了一会,又报告说:“袁军骑兵又有增加,步兵多得数不过来。”曹操部下的将领们都认为敌军众多,恐怕难以抵挡,主张退守营垒。曹操一面命令不用再来报告,一面却让自己所有的骑兵都卸下马鞍,放马吃草,辎重车辆都停在袁军将要经过的路上。将领们觉得挺奇怪,只有谋士荀攸领会曹操的用意,对大家说:“这样正是为了引诱敌人来上钩,怎么能后退呢?”不久,袁绍的将领文丑等人率领五六千人马,先后来到延津。曹军将领们感到情况紧急,催请曹操下令上马应战。曹操非常沉着,对他们说:“还不到时候呢。”又过了片刻,袁军后续部队大部分赶到,他们看到曹军把军用物资抛在路上,便争先恐后地去抢夺,乱成一片。曹操立刻指挥全部骑兵一齐上马冲杀,把袁军杀得大败,斩了袁绍的大将文丑,并俘虏了文丑的全部人马。

延津获胜以后,曹操把部队从容地撤回到利于防守的官渡,以诱敌深入,准备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