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说“沉默是金”,沉默在家教中有其独特的功效,有时用沉默来代替对孩子的直接批评或斥责,既能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可以对孩子传递出丰富的难以言表的信息,达到预期的目的,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沉默可以体现威严。当父母发现孩子语言轻狂放肆或行为不够检点时,可以沉默,这时孩子会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就会收敛不良行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在考试中正当把两手伸进袖筒里,要取出答案时,他的目光突然与监考老师相遇了,老师从主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向窗前。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没有作过弊,就是遇到同学偷偷提示他时,他都会想起老师默默走到窗前时的情景。”这说明适当地使用沉默,有时比直接批评或斥责效果还要好。
沉默令人慑服。现代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双方交谈过程中,如果甲方适时沉默不语,而让乙方演独脚戏,乙方从甲方得不到任何信息,就会被甲方的沉默所慑服,从而顺从甲方的意志。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而又弄不清楚情况时,为了使孩子不隐瞒过错,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也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沉默中感到震惊和压力,自觉地把问题讲清楚。列宁8岁时,母亲曾带他到姑姑家去串门,在与伙伴的玩耍中,列宁把姑姑非常喜欢的花瓶碰碎了,当妈妈问是谁打破花瓶时,其他的小孩都说“不是我打的。”列宁也跟着说:“不是我打的。”妈妈虽然猜到是列宁打的,但她没有呵斥列宁,也没有追究这件事,异乎寻常地沉默。没有受到训斥,列宁很意外,但他却忘不掉这件事,三个月后,他终于哭着告诉妈妈是他打破的花瓶,妈妈非常高兴,并让他亲自给姑姑写信道歉。
批评要因人而异
每个孩子都有他与生俱来的性格、气质,家长应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
·“吃软不吃硬”的孩子。这类孩子一般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性急,情绪易于激动。在做这类孩子思想工作时,家长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法,在他大发脾气时,要“冷处理”,不要“硬碰硬”,等他情绪稳定时,再进行认真适当的批评,否则你硬他比你还硬、还急,会造成对立情绪。与这类孩子讲道理应实实在在,干脆利落不要含含糊糊,拐弯抹角。
·对自己问题满不在乎的孩子。这类孩子一般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容易轻浮不踏实。对这类孩子批评时,家长要刚柔相济。在他对自己问题满不在乎时,批评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严厉指出问题的严重性,不怕孩子情绪激动,因为他火气来得快,消得也快;当他对自己的问题有冷静认识时,家长要循循善诱,对他耐心地讲道理,并适当地予以鼓励。
·对问题麻木不仁的孩子。这类孩子一般缄默沉静,反应缓慢,不易流露情感,比较迟钝。对这类孩子,家长要舍下功夫,耐心地做工作,既要给他足够的考虑与作出反应的时间,又不能放任不管让他自省,应该持之以恒、严肃认真地做工作。由于他们的情绪兴奋点低,所以,做工作宜用生动、感人的典型事例激励他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批评之后还要跟踪验效,减少反复。
·对错误非常恐惧的孩子。这类孩子大多外表比较呆板而羞涩,内心却非常敏感,往往对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对这类孩子,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宜采取少批评、多激励,和风细雨轻刺激的方法,一旦发生问题,家长要想得全面、细致些,切忌简单粗暴、公开批评。同时,对这类孩子不宜提出过高要求。
这里只列举了4种常见性格特征的孩子,供家长教育孩子时参考,实际上,孩子的性格是复杂、多层次、多变化的,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采取灵活、适当的批评方法,不管哪种批评方式,都以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又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