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创造财富 创新成就可能
22639000000001

第1章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知识化、智能化、国际化(1)

随着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知识取向日益强烈,知识经济的特征日趋显著。知识化、智能化、国际化即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全新的知识文明。

新的知识文明的来临,势必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命运,促使浪漫的幻想变成现实。

第一节 知识化:知识与经济的相互渗透

由工业社会迈入知识经济社会,这场伟大变革来得异常迅猛。1993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倡议“信息高速公路”,1994年美国正式向全球首倡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与此同时,美国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正在以年增百万用户的速度覆盖全球,于是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地发展资讯系统,因此,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已经被带入了知识经济社会。

21世纪将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社会,也是前所未有的知识信息社会。面对这个崭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全球各国都在研究、寻求、探讨这场伟大变革的巨大价值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危机,不管怎样,正像工业文明降临一样,信息文明和知识文明的来临,势必将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

知识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所谓“知识经济一体化”是指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知识取向也日益强烈,二者的进程也达到相当高度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作为结果,它是“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这两种趋势的合流,知识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知识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其包含以下内容:

(一)知识经济化

知识经济化一方面指知识因素以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高的程度参与并融入经济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指这种参与融汇的结果。只有当这种过程非常发达,其结果达到相当高度时,才能认为此种知识已经“经济化”了。

知识的“经济化”程度可以用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衡量。知识产业是新一代生产力的重要表现,是现代产业结构中的新兴产业。

知识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生长出大经济因子,不断地向经济生活领域全方位地交叉生长,致使在知识现象中的经济含量日益突出,日见明显,在大知识的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知识的经济现象。

(二)经济知识化

经济的知识化是指经济过程及其结果的知识取向越增强,知识含量越提高的历史趋势,是经济的知识含量达到相当高度的结果。

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生长出大知识因子,不断地向文化知识生活领域全方位地交叉拓展,致使大经济现象中的知识含量日益突出,日见明显,在大经济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经济知识现象。比如,商品的装潢、包装、设计和商品的推广、促销、宣传、广告等,在传统的意义上是单纯的商品经济现象,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生长出了装饰文化、设计文化、广告文化、CI形象文化等等,这就使得商品经济的知识含量、知识附加值构成了商品的关键价值成分,出现了知识化的商品产业群。

(三)知识产业化

知识与经济在其共同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的不断发展、交叉生长,出现了一体化、复合化的新趋势,形成了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知识产业。经济领域出现了知识产业群,文化领域出现了商品产业群,这一新兴的知识产业现象是人类文化、经济生活全方位进步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增长的结晶,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经济升华、知识物化的结果。知识产业化是文化、精神、创意的物化;是商品、经济、产业的升华和理念化。

知识产业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20世纪迅猛兴起的国际文化旅游浪潮。这是文化、知识物业、产业与商品贸易和旅游的统一,是文化、知识旅游与工商业的三位一体。是知识物化、商业理念化的最佳结合。

当然,知识产业化还突出地表现为知识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策划产业等一系列知识产业群的兴起。在第一产业(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经济学,第二产业(工业、能源、材料、制造业)经济学,第三产业(服务、信息、消费、通讯业等)经济学之外,萌发出新的产业经济学,它以文化、脑业、知识、人才、信息、科技、创意构成自己的最基本的经济要素。

总之,知识经济一体化就是文化、知识经济的双向运动和交叉生长,就是知识的产业化。是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复合化、共同化的新趋势、大趋势。

第二节 智能化:人的智能与机器智能的互补

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就是一个智能社会,而社会智能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即由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走向工厂智能化、办公室智能化和家庭智能化。然而,这只是社会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实现社会全面智能化,还必须使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智能化,使城乡一体化、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向智能机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必然要发展为智能机集成制造系统,成为真正的智能制造系统。目前,一般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智能化,即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运用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使之成为智能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这样的制造系统,也是一种智能制造系统,其核心是智能加工中心。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便开始研建智能加工工作站。智能加工工作站的核心就是一台立式加工中心,智能体现在为该加工中心扩展了一系列系统,用以实现感知、判断、决策和控制,从而实现对喷气发动机零件的智能加工。

智能加工工作站的子系统有工艺规划智能子系统、装夹专家系统、切削工艺专家系统、感知专家系统。它接受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信息,自动实现特征提取、工艺决策、装夹、加工和加工过程监视。该项目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工艺规划层,对加工过程的监控研究不足,只能显示一些切削过程信息,还不能进行异常诊断和自动控制。

80年代末,赖特和伯恩采用拟人化的方法将智能机床制成能模仿熟练机械师技能的加工机器,根据给定的输入,自动完成加工任务,并输出所希望的产品。

智能机床具有目标理解、信息感知、通信、适应控制等功能。格林菲尔德等人提出在未来环境中自治与开放系统机床的概念,认为在未来的先进制造系统中,加工机床应是自治的和开放的。作为实验原型,他们研制了以一台立式加工中心为主的智能机床。

为达到自治性,给加工中心配置了机器人、测量头、视觉系统、灵巧机械手等装置;为达到开放性,用开放体系结构的工作站计算机和标准软件,实现对加工中心及其附加装置的智能控制。

由此看到,人们正在努力研制智能加工机器,设计未来工厂,创造未来的智能工厂,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

90年代初期,日本通产省就提出称之为“智能制造系统”研究的10年计划,并投入实施。这是一项耗资10亿美元的设计未来工厂的国际研究计划,为此,日本政府邀请世界各地精通机器人和有关制造技术的专家参加,以便找到办法把一些新出现的高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同具有视觉和触觉功能的机器人结合起来,最终创建出智能工厂的雏型。

智能制造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使未来工厂不仅可以实现制造系统的自优化,还有自主的机床系统,自我管理,依据任务组合加工过程。多功能集成工厂是未来工厂的又一模式,以满足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多功能需求。例如,现在需要一种将汽车、船舶和飞机的功能集合于一身的产品,于是该工厂负责设计,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各有关厂家分工制造,最后又由该厂总装。这样,可以发挥专业厂家的优势,自己投资少,效率高,还有很大的灵活性。

未来工业不仅能实现智能化,而且农业生产也能智能化,只要农业生产能像工业生产那样,也可以由自动控制进入智能控制,就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已经出现的植物工厂,就是走向智能化的一条途径。

植物工厂同露天栽培的传统型农业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形态。像生产工业产品那样有计划地生产农业产品。植物工厂展示了农业工厂化,进而智能化的广阔前景。

农业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农业专家的知识与经验,建造农业专家系统,可以在不改变现有农业生产形态与生产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管理田间作业,从选种、播种、栽培、施肥、治虫、锄草直至收割的各个环节实现科学管理,使成本降低,产量提高。农业专家系统在北京郊区大面积供应,取得好的效益。

农业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它将逐步替代农民在田间和果园作业。这种机器人要有识别、判断的能力,并且要有触觉。

例如,采摘水果首先要识别其颜色,再依据这种识别判断它是否成熟,最后操作机械手将水果摘下来。机械手如果没有触觉,用力过度,果子就会破裂。现在已有一种摘苹果的机器人,不仅能摘苹果,而且能依其特征和大小对苹果分类,以便依质论价,取得经济效益。

正在研制的采收机器人,还可采收番茄、黄瓜、葡萄、柑桔、莴苣、西瓜、哈密瓜等蔬菜和水果,它利用传感器找寻所结果实的所在,判断果实是否成熟,然后区分果实和叶、枝,摘下成熟的果实。

目前番茄采收机器人已进入实用阶段。这种机器人接近植株后,“手臂”会找到成熟的红色番茄,并用“手臂”抓住番茄旋转后摘下。但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是,从寻找熟番茄摘下需时40秒,应研究如何缩短工时,而且机器人采收常会造成番茄“落蒂”,使商品价值打折扣。

农业机器人虽已有重大发展,但如上所述,仍有不少“瓶颈”问题等待突破。农业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农作物的形状、大小、色泽、成熟度千奇百怪,而且农作物易受损伤,作业又大都在室外,机器操作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颇为不易。但是,农业机器人一定会不断完善,它的应用前景很广阔。机器人是农业智能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农业生产的智能机管理将与卫星遥测相结合,根据遥测资料,判断农作物生产状况、遭受虫害情况,然后指令农业机器人施肥、灭虫。农业机器人在农业生产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农业的智能机管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将农业生产、农业产品的加工、加工后产品的销售,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进行处理,并作经济效益分析,促进农业经济智能化。

几年以前,“智能大厦”还是新鲜事。如今许多城市都在兴建“智能大厦”。实际上,现在的所谓“智能大厦”,不过是电脑化大厦,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办公环境或家庭环境,适应网络时代和多媒体时代的需要。

正如信息高速公路必然发展为智能高速公路,终究通向智能社会一样,“智能大厦”也会发展为真正的智能大厦,最终走向全面智能化。当智能机控制大厦,或者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控制,并且与智能网络连成一体之时,出现真正的智能大厦,走进智能时代。

不论怎样,“智能大厦”毕竟建造出来了。“智能大厦”耸立于大城市之中,在信息时代带领“智能家电”、“智能仪表”、“智能玩具”和所有那些号称自己有智能的“智能物”,争先恐后地要超前进入智能时代,预感到智能革命的潮流势不可挡。因此,许多商品都在改换包装,穿上美丽的“智能”外衣,招摇过市,吸引顾客。商品迎合人的心理,人心向往智能化。

美国是最早建造“智能大厦”的国家。1989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神德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信息技术渗入到建筑工程中。紧随其后的是日本,他们客观地称“智能大厦”为“电脑化大厦”,或称做“电脑大楼”。

日本首先建造“电脑住宅”。由18家公司联合在东京建造的“21世纪电脑化住宅”总面积约为362.3平方米,造价为7100万美元。总设计师和建筑师东洋大学理学部坂村副教授指着埋进数以百计的传感器、微型电脑的墙壁、柱子和窗框说:“按单位面积来看,这所房子使用电脑的密度,比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的宇宙飞船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