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致富手册
22638700000095

第95章 巧妙开发新食品

1984年,农民杨在上海的一家工厂当合同工。干完工作常出厂去闲逛,发现市场上瓜子生意特别好。看见小贩面前小山似的一堆瓜子很快就没了,他十分吃惊,一打听才知道,一个小贩有时一天竟可以卖出上百斤瓜子。杨立刻觉得如果做瓜子生意会有所收获。回到家乡后,他利用周日到附近做了一番调查研究。由于附近有较近的葵花籽来源,生产成本不会过高。他想自己所在乡和附近的三四个乡总共有6万多人,一年说不定能卖出十万斤瓜子,扣除原料和加工费,每年能净赚2万多元。

在心里打了一番算盘后,他有了把握。他买了一个大炒锅,又买来一些生葵花籽来试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炒出了脆而不焦、味道很香的瓜子。他抓住农村过春节对瓜子需求量大的机会,雇人来和自己一起炒瓜子。春节过去后,杨一结账,发现售出的瓜子竟达到20吨,赚了一大笔钱。

这一次成功,使龙桥瓜子名声大振。借着这个有利时机,他又炒起了南瓜子、白瓜子和西瓜子。杨十分喜欢看毛泽东军事著作,这次做生意他又特意研究了各种兵书,把兵法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经营管理上。他吸收了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经营路线,先让自己的产品广泛地占领了农村的贸易站、个体商店、国营商店的瓜子柜台,然后昂首向城市挺进。他先让产品打入了江苏、浙江一带,接着又让“龙桥瓜子”这块招牌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在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杨十分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和产品种类的开发,使得龙桥炒货由单一的炒瓜子发展到现在包括有核桃、松子在内的近30种炒货,年产量也由最初的350吨增长到3000多吨。

炒货是季节性食品,一到夏天,炒货厂便到了淡季。龙桥炒货厂是乡办企业,用的工人大都是临时工,一到淡季,由于没什么工作可作,工资少,许多临时工都辞职到别处找工作去了,而且往往就不再回来。这样,当炒货旺季来临时,企业又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重新培养熟练工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深谋远虑的杨决定投资生产冷饮的设备,充分利用炒货淡季时间来赚钱,并留住熟练工人。他自筹资金4000万元,迅速上马三套生产冷饮的流水线。两个月后,杨首创的果仁冰淇淋面世了,这种冰淇淋以葵花籽、松仁、花生仁等为配料。由于当时电视上正推出深受儿童喜爱的电视剧《小龙人》,杨就以“小龙人”作为龙桥厂系列冷饮的商标。这种产品投放市场后,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喜欢,尤其是小朋友们十分喜欢,赞不绝口。经过这一系列努力,龙桥厂终于成了上海市为数极少的没有淡季的食品厂之一。

创新并非要完全两样的经营,别人做了什么,你就不能再做什么。有的是经营和方法的创新,利用产品的周期安排相关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每种产品的特点,尽物之所能而为,赚钱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山东省有一个个体户,喜欢钻研科学技术。有一次夜间乘车时突发奇想:两辆汽车夜行时开着路灯对照很容易出危险,要是能让车灯像人的眼睛一样能随时眨动就好了。

他回家一查资料,发现自己这个奇想算得上汽车历史上的一个绝想了,确实是史无前例。就连以精明著称的日本人,也只发明了一种人工操纵的“车灯眼皮”。即在自己的车灯上安装一个可活动的遮蔽物,发现对面有车来时,就用手操纵传动杆,让“灯眼皮”把车灯的一部分遮住,减小亮度。这个科技户于是就想设计一种新的更好的设备。

他设计了一个电筒式的装置,这个装置前面的光敏元件能测到对面车灯的强光,后面的调主线路系统则可以调节自己的灯减弱光的强度。如果双方汽车都安上这个装置,两车就可以同时减弱灯光安全通行,等到对方车过后,灯光又可以变强。这个小东西成本只用30多元,效果却很好。因此,在1986年深圳举办的出口工业品交易会上倍受青睐,一举夺得了2000万元的订单,而这个个体户可从中获利上百万元。

世界如此之大,发财的路子多的是,就看你够不够细心,能否从沙中挖出金子来。不要忽略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也许当中就隐藏着商机。同时要勤于动手、发明创造很大一部分是靠动手来完成的。

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是位开发新产品的能手,在他领导下的索尼公司在短短的20多年就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大企业,是与他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息息相关的。在日本企业界流传着很多关于盛田昭夫的开发新产品的故事。

盛田昭夫能够不断开发新产品,与他的灵感独到有关。如有一天,他看见索尼公司创办人井深大提着一部笨重的录音机,并戴着一副耳机,迎面走来。

盛田昭夫感到奇怪,问井深大:“你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喜欢听音乐,但又怕影响别人,所以只好戴耳机;可是我又不愿整天呆在房里听,所以只好提着录音机到处跑了。”井深大回答说。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盛田昭夫觉得井深大的言语道出了一种新产品的需求。“随身听”新产品的灵感霎时在他的脑海回旋。紧接着,他对微型“随身听”进行了认真的构想,这个构想是一种迷你型的录放音机,它可以很方便的随身携带着到处听。

技术人员根据盛田昭夫的构想进行反复研究。首先,考虑怎么把放音部分缩小,因为录音部分的零件原来就较小,只要把放音部分缩小,整个录放音机的体积就会大大缩小了。其次考虑录音带的相应缩小的问题。第三要解决音质的效果。一场密锣紧鼓的研制工作由科技人员分工负责。

当科技人员完成了放音机的缩小试制后,他们戴上耳机试音,结果意外发觉声音出奇的美妙,使原来担心放音机缩小后影响音质效果的顾虑打消了。盛田昭夫灵感又产生了,不必等录音部分的研制了,可单独推出放音机,相信会有市场的。

就这样,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放音机“随身听”上市了,很快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年轻人,把它当做时代的象征,纷纷抢购。许多学生也把它当做学习外语的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使用它。上市的第一年,销售了400万部,使索尼公司大获盈利。

索尼公司凭着一种灵感创新的精神,使其经营的产品能不断跟上时代的需求,使公司的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分析索尼的成长过程,归结一句话,就是不断开发的过程。尤其80年代以后,开发和技术在世界上已呈现出一种均等的状态。作为一个企业、高明的经营策略是打破这种均等的势态。盛田昭夫为首的索尼决策者们以“软体导向”的“灵感”,打破了僵局。他们注意到当今人们对物质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变化,对产品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品质和性能上,而兼之于外观包装等,这种“软体”观帮助了索尼,也给同行带来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