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致富手册
22638700000069

第69章 “借”成的“双王”兄弟

被誉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荣氏兄弟,他们靠租办、举债,然后用工厂的盈利偿还债务,如此滚雪球般,逐步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资本企业。

荣氏公司经营的“茂、福、申新总公司”,是靠租办、举债、还债逐渐建立的,他们或将工厂买进,或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运作他们的公司。1916~1918年间,“茂新”先后承租无锡惠元、泰隆、宝新三家面粉厂;“福新”发后承租上海华兴、丰元两家面粉厂。其中“惠元”期满后,又被买下并改称茂新二厂;“华兴”被买下改称福兴六厂,1915年收买中兴厂改称福兴四厂;1919年3月买下的商的上海恒昌纱厂,改名申二厂。

至20年代,荣氏兄弟已掌握茂新四个面粉厂、福新八个面粉厂、申新四个棉纱厂。为了便于管理,荣氏兄弟在上海成立了茂、福、申新总公司。

日寇的侵略给荣氏产业以巨大的破坏。在抗战期间维持部分厂生产,战后恢复遭破坏的老厂的同时,荣氏兄弟又陆续收买和兴建了上海合丰公司的棉纺织厂、电铁厂、丝厂,申新四厂的汉口厂、宝鸡厂、重庆厂、天水厂以及俞新纺织厂,鸿丰面粉、开源机器厂等等。

在旧中国的面粉、棉纱市场上,茂、福、申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除了规模优势外,十分重要的原因是荣氏兄弟善于采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惜欠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大量引进欧美的先进生产设备,使产品质量好,劳动生产率高。

1905年,荣氏兄弟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怡和洋行订购“18英寸”英制钢磨6部,装备茂新面粉厂。1909年和1912年,又先后两次添置新式美制粉磨。后来新建的茂、福面粉厂,大都用引进的设备生产;所收购的工厂,也大都用引进或仿造的国外先进设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

荣氏兄弟创建中新纺织厂时,订英制细纱机近1.3万锭。1917年以后的几条中,荣氏兄弟又先后3次向日商、6次向美商、1次向英商订购纱机十几万锭。这些订购,都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用公司的盈利逐步偿还的。

荣氏公司从创业之初,到成立了大规模的公司,都很善于借用其他力量,来给自己的公司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可以说是荣氏公司能从小到大,滚雪球般壮大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金是企业起飞的基础,是经营者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的前提,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借”字曾演出了多少舞台喜剧。借,可以弥补自己力量的不足。借,可以强化自己的优势;借,可以让自己突破各种局限;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沙漠中的绿洲,可谓高明之极。荣氏兄弟创立的公司,正是依靠这个“借”法,成为名噪一时的“双王”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