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致富手册
22638700000139

第139章 一变就通

1996年,李先生接过了一家已倒闭的街道办制胶厂。该厂30来人,倒闭时亏下5万元外债,拖欠工人9个月的工资。

刚刚接受烂摊子的时候,他用集资的办法招收了200多名工人,买了油毡纸把漏屋蒙起来,暂时解决了厂房问题,又从工人家里借来缝纫机,解决了设备问题。

正当他对制胶厂实施“起死回生术”时,获得一个准确的市场信息,制胶业市场产品过剩,许多回收复制行业的厂家都纷纷下马。李先生得到这个情报后,脑子里立即就出现了一个“变”字,果断地决定变。“变”也要因地制宜,他考虑了一下后,认为本地区畜牧业兴旺,皮革多,于是选择转产皮革制品。他就地取材,用皮革制作自行车坐垫、手提包、背包、儿童书包、旅行包等产品,很快占领了市场。债务还清了,工人工资补发了。小本生意获大利,让一些挣扎着的小厂都纷纷来参观。李先生特敏感,他预感到这些人即将成为竞争对手。于是他立即又想到了“变”。他们厂转产牛皮鞋、皮箱、山羊革茄克衫等。很多工人都来责问厂长:“这么畅销的产品为什么要停止生产?”不久这个问题便让实际情况来作了解释:许多来取经的工厂,见他们的原产品本小利大销售快,回去后争相大批生产,结果市场很快就出现了滞销现象。而这时李先生的厂却早就转产了,他们的新产品又在市场上吸引了顾客。

皮件厂办得比较顺利,新产品很畅销,可是李先生想问题就是比常人深一层,他预想到皮革制品有时会出现滞销现象,仅靠一种产品风险大,如果采取“一业为主,多业并举”,那么一种业务不景气时,另外业务可以马上扩大,弥补损失。于是决定再上一种新产品。为了选择新产品,他四处奔走了解市场行情。一张“首届A市骡马物资交流大会”的海报吸引了他。本地牛皮资源丰富,皮质又居全国之首。加工牛皮的念头产生了。从市场上他又了解到“黄牛蓝湿皮”在外贸市场上是紧俏商品,于是他立即组织力量,很快就生产出了色泽鲜艳的黄牛蓝湿皮。当年,这一新产品就被一外商看中,当即与他们厂签订了年供货5万张的合同书,由于他们厂的产品质量好,又守信用,所以不久黄牛蓝湿皮就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印度等亚洲各国。

李先生善于捕捉信息,每一个信息又会使他产生“变”的念头,于是他们的皮革厂也就不断地创出新产品。一次,一位农村姑娘来到皮件厂,她要买一只结婚用的皮箱。厂里的业务员把她领到制箱车间,那里有准备发到各个城市去的航空模压箱、旅游箱、轻便手提书箱、带轱辘的套箱等各式漂亮的箱子,可姑娘一个都没看中。这个现象立即引起了李先生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他意识到了自己厂的产品只适合大城市,不能满足农村的需要。农村是个广大的市场,而自己的厂却没去占领它。应该把产品面向农村。他立即组织力量设计制造出了色彩鲜艳,龙飞凤舞,图案明朗的带着乡土气息的皮箱。这种龙凤皮箱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很多农村经销店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前来订货。他们的产品占领了农村市场,产值和利润很快大幅度上升。

开发一个新产品,就能占领一个市场。

“穷则思变”,这里的穷可以理解为穷途末路。当一个企业穷途末路时,如果能因地制宜地改变生产经营品种、策略,就能起死回生,柳暗花明。李先生的制胶厂正是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才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