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致富手册
22638700000113

第113章 抓住“生意眼”

1969年,陈先生当时已由柜面见习生升为二把手,但他感到留在珠宝行发展有限,不如自己出来闯一闯,于是,便以仅有的一万港元积累,开始了创业生涯。

在珠宝行,要从事珠宝买卖,1万港元实在少得可怜,根本无法入市。但陈先生并不知难而退,而是凭着自己在珠宝行多年的滚打摔爬所积累的经验,凭多年的交情,向同行赊账购进了100多万港元的货物,从事珠宝制作贸易业务。那年他25岁。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给陈先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会。他抓住了。

当时,中美建交后,封锁了多年的大门终于打开,美国人忽然之间对这个神秘的大陆倍感兴趣,什么事物都感到新鲜,一时间掀起了中国购物热。身在珠宝行的陈先生独具慧眼,看准了这一时机,便决意调整经营策略,专攻半宝石首饰,出口美国。这一招果然不同凡响,一炮打响了。半宝石价格相对低廉,但需求量相当大,因此,薄利多销,利润相当不错。这一成功全靠了尼克松帮忙。从此,陈先生的珠宝生意走上了坦途。

陈先生只不过受过小学教育,为什么会有如此领悟力和应变力呢?他之所以能够逢山筑路、遇水搭桥,能够因时制宜做生意,赚大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勤于学习、善于观察。

那时陈先生的半宝石生意,出口美国,以纽约为主,而纽约的珠宝商又以犹太人最为活跃。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的,但也最难应付。

因此,经过反复考虑之后,陈先生决定把自己的珠宝批发业务搬到美国来,以便直接控制在美国的货物销售,不再受制于人。

1977年,陈先生正式在美国开展批发业务,这样,在美国的市场更加牢固。这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陈先生时刻留意时势变化,并随时调整经营策略。1979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陈先生看准这一时机,便将大部分产品都迁往中国内地加工。这样一来,大大的降低了成本,市场竞争力又提高了一步。

1984年,陈先生预料到,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必将增强,风行了10多年的半宝石市场将会疲软,于是,当机立断,实行战略性转移,投资2000多万港元,向汇丰银行购入了当时被汇丰接收的丽丽珠宝行,向精美宝石市场进军,重走高档首饰之路。

这一步棋,他又走对了。果然,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许多人都把眼光盯在了昂贵首饰物上,陈先生又一次大赚其钱。

拥有雄厚的资金固然很好,但能抓住时机,即便资金不足亦能成功。在商场上,善于审时度势,掌握企业和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你就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