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么做才能让人信服
22638200000009

第9章 用心服人的行动艺术(1)

行动用过语言,用你的行动艺术来感染他,征服他,增强你的表现能力,交你一篇征服人心的八股文,屡试不爽。

一、出马一条枪,给他留个好印象

人际交往,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不好,对方自然就不想再进一步的了解你了。如果认为你的个性不合他胃口,则不论你如何积极的努力,对方也不会坦诚接纳你。好不容易有的初次见面机会,如果不善加利用,随随便便敷衍了事,无法予人深刻印象,则别人自然会立刻把你置之脑后。

有表现能力的人,即使随口说出一句话,也能震惊四座、令人佩服。如果你的言词妙趣横生,就会给人一见如故,相识恨晚的感觉。如果你只是一个闻屁虫,或是一个只会谈粗俗不能高雅或只懂谈学术不懂世故人情,谈话就无法沟通,即使有第二次会面机会,人家也不会看上你。

要使自己的谈吐幽默风趣,就必须先仔细聆听对方的谈话,然后才能针对他的话作适当反应。谈话时态度要轻松,开始的时候,自己尽量避免讲话,以表示尊敬的态度,让对方先发表意见。

在谈话中引出能令对方深入谈论的话题,随时利用语调和手势赞同,造成融洽的气氛,若能够适时插几句表示同意的话,更可以发挥润滑的作用,使得谈话顺利的展开。然而究竟在什么时候打岔,用什么话表示同意最恰当,都必须经过审慎的考虑。配合对方所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绪,做适当的反应;他反应高兴的讲话时,你也跟着兴高采烈;当他情绪低落时,你也不妨唉声叹气,多所感触。总之一定要随时附和对方谈话的情绪,使谈话的气氛保持和谐。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讲话的人就会因为你分享了他的情绪、赞同他的见解,而对这种谈话的气氛感到满足。如此一来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于连续不断的会晤了。

能够这样,就可达到一回生,二回熟,三回交朋友的程度,既然做了“朋友”,你之所求当然就不会被轻易拒绝了。

二、制造机会小心向他靠近

某位评论家在杂志上提到的,在百货公司买衬衫或领带时,女店员总是会说:“我替你量一下尺寸吧!”每当这时,这位评论家都会在心中喝彩道:“嗯!这种方法真不错,我上当了。”

这是因为对方要替你量尺寸时,她的身体势必会接近过来,有时还接近到只有情侣之间才可能的极近距离,使得被接近者的心中,兴起一种兴奋感。

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四周的地方,都会有一种势力范围的感觉,而这种靠近身体的势力范围内,通常只能允许亲近之人接近。这位评论家允许别人进入他的身体四周,就会有种已经承认和对方有亲近关系的错觉,这一原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本来一对陌生的男女,只要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有时瞬间就成为情侣的关系。推销员就常用这种方法,他们经常一边谈话,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挨到顾客身旁。

因此,只要你想及早造成亲密关系,就应制造出自然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

三、把愉快的心情传染给他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出门上班前,如果夫妇二人发生争吵,那么整天的工作情绪,一定会被破坏无遗。你会由于不愉快的心情,而对同事不满。即使是未曾会见的客人,也会把他想成“讨厌的人物”,找出许多理由,避免与之接洽。

这一切的不顺,都起因于出门前夫妇的争吵。而这种不愉快的心清,不仅传染给同事和初见面的客人,甚至影响这一天所看所听到的事情。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感情的同一性”。上述情形,便是消极的同一性。

相反的,就是积极的同一性。例如,子女高考榜上有名,那么,平常对同事的不礼貌举动非常在意,今天会变得无可厚非。

当你与自己所要求助的对象见面时,也要利用积极的同一性,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样自然能缓和紧张胆怯的情绪。

如何使自己快乐起来呢?你如果喜欢欣赏绘画,那么就到附近的美术馆走一走,如果喜欢玩游戏机,那么就去玩一会儿,以培养愉快的情绪。著有《论理哲学考》一书的哲学家斯坦因,在思路阻塞时,常常去看场电影,以此打通思路。如果一直关在书房里,那么闭塞的思路仍然阻碍不通,无法产生灵感,当然就不能有新的思路。那些事业成功,善与人相处的人,都非常懂得如何将消极的同一性,转换成积极的同一性。

尤其与人初次会面时,更需运用这种技巧。事前有不愉快人心情,只会留给对方不愉快的印象而已。若遇到不愉快的事,应设法做一些快乐的事,使气氛快活起来。

四、交你一篇征服人心的八股文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求人办事,象写八股文一样。

中国人办事很少象洋鬼子“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因为这样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显得冒昧了。中国人的相会讲究话里做文章,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谈寒暄、评气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日天气哈哈”皆属于此类。林语堂称之为气象学的内容,其要在起“来则安之位安而后情定”的作用。即联络感情。这些内容在人们的生命空间中确实也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致于遭到抗拒。

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就更深一层了,要从大众皆有的生命空间过渡到彼此较为特殊的那一块,是深入的过程。林语堂戏称之为“史学”。“也许有你的令侄与某君同过学,也许你住过南小街,而他住过无量大人胡同,由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认识志摩、适之,甚至辜鸿铭,林琴南……那便更加亲挚而话长了”。这一段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真的融洽。

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可是政治学了。“感情既洽、声势斯壮”,于是便可联手出击,可进入侃的境界。纵横的范围甚广,“包括有: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救国策,对于古月三工草将马二弓马请政治领袖之品评,等等。连带的还有追随孙总理几年到几年之统计。比如你光绪三年听见过一次孙总理演讲,而今年是民国二十九年,合计应得三十三年,这便叫做追随总于是三十三年。”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至于相见恨晚,到了两肋插刀的程度。至此,可认为到了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之际。

于是,这第四段就叫经济学一奉托“小事”。可客气地起立,拿起帽子,然后兀而转来道: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这一段要在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

林语堂描述的这段“求人八股”,含有某种嘲讽的意味,如果不是一位油滑世故、人情练达之人,想必他也提炼不出如此精妙的“求人大法”来。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交际智慧。

下面从实践的角度,教你作一篇“求人八股文”。

未成曲调先有情——求人的备战阶段

聊闲天,套近乎

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访问邓小平。她的访问彬彬有礼,她是从祝贺邓小平同志的生日开始的。她从邓小平传记中知道他的生日是8月22日,而邓小平自己却忘记了。

邓:“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法:“不错,邓小平先生,我从你传记中知道的。”

邓:“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祝贺啊!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退的年龄啦!”

法:“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老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呢!”

邓:“他做得对。你不会这样对你父亲说的,是吗?”

访问气氛就这样十分融洽而轻松地形成了。紧接着,谈话转入正题,法拉奇向邓小平提出一个又一个尖锐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如“四人帮”与毛泽东的错误的关系问题,毛泽东选林彪为接班人问题,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评问题,对资本主义的评价问题,对江青的问题等等。由于开头造成了一个好的气氛,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法拉奇的采访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求人办事的初始阶段,其实就是与人沟通感情的交际阶段。在交际中寻找共同点的说话术,俗称“套近乎”,也叫“名片效应”或“认同术”。认同是交际中与陌生人、尊长、上司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

认同,是要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轶事:一位日本议员会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纳赛尔以前是上校则因为我也曾是军人(认同之一)。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认同之二)。

纳赛尔:晤……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认同之三),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认同之四),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认同之五)。

纳塞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开场白”中,日本议员先后五处使用认同术,终于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而至“大喜”,可见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作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初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赞颂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

法拉奇和这位日本议员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意义重大。首要一点,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并且套得磁实,套得牢靠。

让我们再拿记者为例。记者采访,常常是“跑断腿,磨破嘴,”有时还不得不面对冷面孔,坐冷板凳,他们是如何与采访对象套近乎的呢?一位经验老到的记者如是说:

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几乎天天都跟不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事打交道。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都有可能涉及。记者跟备种各样的人接触,离不开说话。怎样跟采访对象谈话,这里面大有学问。方法不当,可能成为胸有百策嘴若噤蝉,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记者要勤于用嘴,善于用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情况,占有材料,常常是通过记者提问题来实现的。能不能够提出问题,问题提得是否恰当,是记者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记者多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怎么能谈得投机呢?这多半要看记者的本领。

初次见面,彼此陌生,有个熟悉的过程,有经验的记者能够把这个过程缩短。通过观察和分析谈话对象,能够迅速地找到一个可以引起双方话题的共同点,打破那种不知从何谈起尴尬局面。

有一位老记者去采访一位科学家,到了科学家那儿,老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几张风景照,于是就扯上了构图呀,色调呀,原来这位科学家爱好摄影,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他的相册,谈话气氛非常融洽。正是由于这种气氛,使后面的正题采访进行得到常顺利。

一次,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女教师,行前有人说她很倔,说不好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了。记者到学校去找她,她正在跟传达室的人发脾气。记者一听她说话的口音是浙江人,心里暗暗高兴,因为他也是浙江人。后来,他们的交谈就从家乡谈起,越谈越热乎,这一段题外话也为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所以,记者在跟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接触中,应该开动开动脑筋,注意观察,迅速找到这种共同点,以此作为一种契机,与采访对象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以进行和谐、投机的谈话。

有时候,采访和求人简直就是一回事,记者的经验足资各位求人者借鉴。

相逢何必曾相识

有些时候,我们所请求的对象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事先无法进行积极充分的准备。这怎么办呢?下面就向你介绍一些与陌生人交谈、套近乎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