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么做才能让人信服
22638200000006

第6章 在求人时征服人心(2)

三、不能“一棵树吊死”

常言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战争中,突然袭击敌人的指挥机关,捕杀敌方指挥人员,可以使敌人立即陷入群龙无首、不击自溃的困境,这是克敌制胜的绝招。

同样,在求人的当口,要想办成事或尽快办成事,就要针对关键人物下功夫,突破关键人物这道关卡,谋求关键人物的赞同和协助,问题往往就迎而解,势如破竹了。

说到“关键人物”,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这是指主管人员或上级领导。是的,主管或领导的意图对解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更形象地道出这种影响的威力。与其唇干舌燥地和具体办事人员交涉,再心急火燎地等待具体办事人员向上级主管请示汇报,“研究研究”,不如想方设法径直向有关上级主管申请洽商。这样或许争取到当场拍板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至少也可以减少辗转获悉上级主管审批意图的时间。

但是,关键人物不一定就是台面上看得见的带官把儿的人物。正如光绪当皇帝,慈禧掌印玺,幕后人物往往才是真正的“权威人士”。所谓“全厂听厂长的,厂长听老婆的”,就是最通俗的注解,老婆的枕头风,胜过旁人的大炮筒。

因此,想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稳操胜券,除了着眼于主管、领导一类正式组织身份的负责人外,还应该争取足以影响主管领导的非正式的“权威人物”的同情、支持和帮助。通过当事人或上级主管人的亲友故旧,来说服当事人成功的可能性大得多。

有时候,即使是上级主管和具体办事人员同意解决的问题,也会由于下属某一环节作梗而搁置下来。负责这一环节的人不论职位大小,也就变成了解决问题所必须解决的“关键人物”。

这时候你切不可因他无权无职,就以为可以随便应付,否则你的好事就可能坏在他的手中。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地对待你身边老态龙钟的老太太,玩弹珠打水枪的“小皇帝”,或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这些人不显山,不露水,但他们都有可能是你走向求人成功的垫脚石,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抓住每一个可能发挥作用人物。

宋朝蔡京曾一度被宋徽宗罢相,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他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而是多方活动,以图东山再起。

首先,蔡京暗中嘱托亲信内侍求郑贵妃为已说情,又请深得徽宗信任的郑居中伺机进言。一切妥当之后,蔡京再让自己的党羽直接上书徽宗,大意是为他呜冤叫屈,说蔡京改变法度,全都是禀承圣上的旨意,并非独断专行。现在一切都否定了,恐怕并不是皇帝的本心。

这些意见的要害是把徽宗牵了进去。徽宗见表,果然沉吟不语,但也没批复。

这时郑贵妃发挥枕边作用。她本是识文断字之人,早已看到表章的内容,又见徽宗的这种表情,就顺势替蔡京说了几句好话,徽宗便有些回心转意了。

第三步是请郑居中出马。郑居中了解内情后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便约了自己的好友礼部侍郎刘正夫,二人先后晋见徽宗。

居中先进去向徽宗说道:“陛下即位以来,重视礼乐教育,欲行居养等法,对国家和百姓都很有利,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

一席话只字未提蔡京,只把徽宗的功绩歌颂一番,但暗中褒奖的却是蔡京,因为肯定前段朝政的英明就等于肯定了蔡京的正确。

刘正夫又进去重复补充一遍,醉翁之意不在酒,弦外之音不在言。徽宗听了心里很舒服,终于转变态度驱逐刘逵,罢免赵挺之的相位,第二次起用蔡京为相。

俗话说,求人办事,不能“一棵树上吊死”。盯死主要目标,全力以赴,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目标周围的那些“边缘人物”,也要多多花费心思,有时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们就象一条条地道,可以顺利地把你送到求人成功的彼岸。

四、眼泪战法夺人心

人心都是向长的

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是前博阿尔内子爵夫人,一向水性杨花,生活放荡。当拿破仑在意大利和埃及战场浴血搏斗时,新婚不久的她却与一个叫夏尔的中尉偷情私通,对拿破仑毫无忠贞可言。她原以为拿破仑会战死在沙漠中,已经不再等待他回来,而要像没有拿破仑一样安排后事。

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到法国并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消息传到巴黎后,约瑟芬惊呆了。拿破仑成了欧洲最知名的人物,法国的救星,前程无量。她欺骗了拿破仑,并想抛弃他,这时又后悔了。

于是她不辞辛苦,坐着马车,长途跋涉,去法国南部的里昂迎接拿破仑。她想在拿破仑与家人见面前见到他,并趁着他的兴奋蒙骗住他,不使自己的丑事暴露。

她好不容易到达里昂,可是拿破仑已从另一条路走了,并与家人会合。拿破仑对妻子的不贞早有耳闻,只是不怎么相信,当他确信约瑟芬对他不忠时,他暴跳如雷,下定决心与其离婚。

约瑟芬知道大事不好,日夜兼程赶回巴黎。

拿破仑吩咐仆人不让她走进家门。她勉强进了门,只觉心跳气急,不知怎样来应付与丈夫见面的场面。片刻之后,她静下神来,决定壮着胆子去见丈夫。

约瑟芬来到拿破仑的卧室门前,轻轻敲门,没有回答。转动门把,无济于事。

她再次敲门,并温柔而哀惋地呼唤,拿破仑没有理睬。

她失声大哭,短促呻吟,拿破仑无动于衷。

她哭着,用双手捶打着门,请求他原谅,承认自己一时的轻率、幼稚而犯下了错误,并提起他们以前的海誓山盟……说如果他不能宽恕,她就只有一死。仍然打不动拿破仑。

约瑟芬哭到深夜,不再哭了,她忽然想起孩子们,眼睛一亮,燃起了希望之光。

她知道,拿破仑爱她的两个孩子奥当丝和欧仁,尤其喜欢欧仁,这是打动拿破仑心肠的好办法。倘若孩子们求他,他可能会改变主意的。

孩子们来了,天真而笨拙地哀求着说:“不要抛弃我们的母亲,她会死的!……还有我们,我们怎么办呢?……”

人心都是肉长的,约瑟芬这一招终于成功。拿破仑虽然怀疑约瑟芬已背叛了他,然而她的哭声在他的脑海里泛起他们相爱时的美好回忆。奥当丝和欧仁的哀求声冲破他心中设下的防线,他已热泪盈眶。

于是,房门打开了,拿破仑与约瑟芬重归于好了。后来拿破仑登基时,约瑟芬成了皇后,荣耀之至。

调动眼泪战法,对人哀哀以求,动之以情,这种求人术,古今中外,数不胜数。

宋大宗年间,曹翰国罪被罚到汝州。曹翰苦思返京之策。一天,宫里派了个使者到汝州办事,曹翰哪里肯放过这个机会。他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泪对他说:

“我的罪恶深重,就是死也赎不清,真不知怎样才能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现在只有在这里认真悔过,来日有机会一定誓死报效朝廷。只是我在这里伏罪,家里人口太多,缺少食物活不下去了,我这里有几件衣服,请你帮我抵押一万文钱,交给我家里换点粮食,好使家里大小暂且糊口。”

说到伤心之处越发泪流不止。

使者回宫中如实向宋太宗做了汇报。太宗拿过包袱打开一看,里面原来是一幅画,画题为《下江南图》,画的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旨意,任先锋攻打南唐的情景。

太宗看到此图想起曹翰当年的功勋,心里很难过,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把曹翰召回京城。曹翰的打动人心战法奏了效。

你有没有与人谈话时,对方突然哭起来的经验?这是你的不幸。想想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事?当你和先生、太太、子女为某件事争论不休时,你占据了情、理、法,各项事实完全偏向于你,而让对方毫无辩解余地,对方突然泪流满面求你饶恕时,你怎么办?你会想:“好啊,这会儿你无话可说,任凭我处置了吧!”

得了吧,大多数的人会说:“噢,对不起,别哭嘛,我不是故意的,或许我火气大了些。”甚至更进一步道:“别哭了,我答应你就是了,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钱在桌子上自己拿去买点东西吧!”

不仅仅是女人的眼泪,男人的眼泪有时比女人的更有用。这是因为一般人都相信“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旦哭起鼻子来,那一定会使在场的人丢盔弃甲而逃。

一家公司曾经用一年时间来解雇一位高大魁梧的领班。想要解雇一位努力工作的人并不是说句“你被解雇了”那么简单。

通常公司会经由人事部门的经理,安排职员会晤,然后解释公司的立场并介绍一些其他工作的可能选择。员工在接到暗示后,通常会自行另谋发展,甚至替公司省下一笔遣散费。

经过是这样: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人事室经理与这位领班会晤了四次。而每次都在尚未进入主题时,领班已经泣不成声了。也许他有演戏的天份,但是对这位人事经理已达到了绝佳的效果。每次经理都对公司说道:“如果必须开除他,你们自己去说吧,我办不到。”就这样,领班一直在那家公司做下去。

有些政治家也常常用眼泪来收买人心。

日本国会有一次在讨论政治伦理问题时,中曾根首相为了征询日中角荣的意见而和他会晤。在谈话中,田中前首相感叹地说:“我听孙子说,在学校同学们都讥笑他,所以不想上学了。我心想很难过,爷爷的错误竟要孙子来承担。”说罢,已是泪流满面。

中曾根首相看了,不禁也热泪盈眶,并立刻告诉田中:“我们必须在政治与伦理间订立规范。”

敏感人士认为,中曾根首相被田中的眼泪蒙骗了。

一般的人都是感情型动物,只要你能博得同情,你的所求目的就可达到。

在日本的一次国会议员选举中,有一位日中派的候选人,由于田中形象的阴影使他处于不利的形势,但仍当选了。他就是采取“我被沉重的田中事件的十字架压得透不过气来”等低姿态,以流泪的神情来争取民众的同情,而他的夫人也立于街头,向来往的行人哭诉,因此获得了多数民众的同情票。

哭或哀怨的战术,能够很轻易地动摇他人的感情。

告状求人,光哭不顶用

当人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又无法忍气吞声时,就需要诉请有关部门或请求上级领导处理。这也是求人的情形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很有普遍性。在这种情况下,单凭一张状纸或几封书信往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求人者有时还得一次又一次地登门、上访,进行口头告状,因为,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起到书状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然而,许多求人者尽管屡次告状,但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这里,原因固然很多,但告状缺乏策略,恐怕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说女人告状比男人强,因为女人说着说着眼圈儿就红了,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听者就是铁石心肠,也免不了会动心的。

这话颇有一定道理。可是,事实上,大多数告状者都是心里有气,积郁已久,一旦有了诉说机会,总是难抑内心激动,往往情绪愤懑,言词激烈,给人的感觉倒不像是一个受害的弱者,而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强者了。

一位遭人欺凌的受害者在向某领导告状时十分冲动,口出狂言、污语,使得这位领导很是反感,因而,问题迟迟不予解决。后来,此人绝望了,痛苦不堪,几欲轻生,反倒引起了这位领导的同情与重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凡告状者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流下几滴眼泪。而是说,告状者在求人时,应该设法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是会动心的。

激发责任感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告状者就得努力激发处理者的责任感,要使处理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此事。

有位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各项条件俱备,但职称总评不上,原因是他与校领导关系不好。

此君上告到上级主管领导处。这位领导听后推辞说:“评不上是你学校的问题,学校不上报,我又有什么办法?”

此君早有心理准备,立刻说:“如果学校能解决,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我是逐级按程序反映。您是上级领导,而且又主管这方面的工作,下面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您是有权过问的。如果您不及时处理,出现更大麻烦,那就晚了。我想,只要您肯过问,您的意见他们会听的。”

这番话很奏效,这位领导很快改变了态度。

这位求人者的言外之意是:“处理此事是您的责任,如果你不过问就是失职,那么,我还会向更上级领导反映,那时,您可就被动了。”

任何一个领导,都不愿给上级领导留下推卸责任、玩忽职守、把矛盾上交的坏印象,只不过在现实中,常常忘了这一点罢了,这时,就需要有人来点拨。

催问有耐心

求人者总想尽快解决问题。可实际上,事情往往难如已愿。显然,被动地等待是不行的,还得一次又一次地向有关部门或领导催问。

催问很有讲究,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进行催问,不能有急躁情绪,要耐心地、不厌其烦的登门拜访,申诉你的理由和要求。别指望很快就能得到答复和处理,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催问时,态度要诚恳,语气应平和。即使受了冷遇,碰了钉子,或者处理者发了火,你也要沉住气,只要问题能处理,受点委屈也值得。你依然要心平气和地陈述你的看法。

说话时,要注意用语的分寸,多用恳请语气,千万不可用“怎么还不处理呀?”“不是说今天就给我答复吗?为何讲话不算数?”“你们到底什么时候解决?”“这个月底前必须处理!”等等的责问句或命令句。如果改换另一种询问口气,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在催问时间的间隔上,要越来越短,次数上要越来越频繁,以造成处理者的紧迫感,频频催问很可能引起对方的烦躁,这不要紧,只要你是有理有节,就没有关系,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会带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