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么做才能让人信服
22638200000040

第40章 用赞美来征服别人(1)

赞美锋如送人以玫瑰,给别人带去芳香,为自己赢得他人“芳心”。

一、力气使在骨节眼上

美国人卡耐基说过:“你即使喜欢果酱,那么钓鱼的时候,仍然不能用果酱作为鱼饵;而在这个时候,即使你对厌蚯蚓,也得用它,因为你是在钓鱼。”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关键的地方,否则就会南辕北辙,离题千里,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有一位女歌星,从日本到香港,打算小住之后,便到东南亚表演歌舞。

她需要一两个短剧本,而在她心目中,香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如果能够为他动笔就好了。这位作家学贯中西,文笔风趣,但他性情古怪,而且很忙。

这位歌星打电话给她的朋友,说她已得某导演的介绍,当晚要和该作家共进晚餐了,但她不知道怎样向他开口提出请求。

“你究竟打算请他写什么短剧?”

“随便他好了,只要她肯写就行。”

“这样是不好的,他不明白你的需要,可能写得不理想,等到他写好之后,你发觉不理想而又要请他改时,问题就会变得严重了!”

“我最希望他替我写哑女奇缘,不过要有新的内容,不要以前的故事。”

“这样很好,他以前写过不少这类东西,你只须说知道他写过这些剧本,十分崇拜就行。……”

过了两天,这位歌星给她朋友打电话,很高兴地说她成功了。

她朋友说:“你们在晚餐时,你一直谈论他过去的那些得意之作,是吗?”

“你精得很对,我主要讲起他的作品在日本如何受人欢迎。”

“对了,这就是应酬中恰到好处的赞美带来的成功。”

是的,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要想与之相处,你要想通过赞美他来获得帮助或者成功,那么你就必须进入他的物质精神生活范围,这样,他才能在与你交往时处于亢奋状态,人在兴奋的时候,往往会泄露和和允诺一些平时隐晦的事情。

记住,抓住那个另人兴奋的“骨节眼”,那么你一定就会成功。

二、赞美要明察秋毫

大多数人不愿从小事上去赞美别人,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重重障碍,遮住了他们的视线。

以上这些态度都是应当克服的。

就小事而论,它的确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考察,却会发现一件小事往往会引发大事,几件小事加在一起就有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形态和意义。

一位巡警巡逻时发现仓库门口的灭火器坏了,及时报告给总经理。总经理安排相关负责人买了新的重新布置好。一晃半年过去了,谁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库房因电线短路突然起火,被及时扑灭,忙乱中,总经理首先想到的是那位细心的巡警。如果不是他发现灭火器坏了,及时更换,那么库房恐怕完了,公司也保不住了。于是,总经理及时表扬了这位巡警,并代表公司向他致谢,号召全体员工向他学习。事过半年了总经理在日理万机中竟然还记得巡警的报告。如果把事情割裂开想,一个小小的巡警恐怕早已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了,谁也不会发现报告的重大意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滴水珠可以拯救沙漠中的失落者。

小事的确不可小视。要从小事赞美别人自己首先得做一个有心之人,善于发掘赞美的材料,看到小事身后的重大意义,这就要留心观察,细心思考。

小事犹如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如果你没有一双识别它们的慧眼,细心鉴别,它就永远埋在山野石林之中,人们很难发现真价值所在。

你了解你周围每一个人的长处短处吗?你每天有没有看到周围细微的变化?你是否看中别人那怕是一丁点儿的优点?……

无数的小事和有数的大事组成了我们繁杂的生活。如果我们只是睁大眼睛注视后者的“重大意义”、“历史性的价值”……那么你是发觉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虚空的,是乌托帮?我们的社会就像艾略特笔下的荒原?

相反,如果人人都去关注自己的周围,去发掘一滴水中的世界,那么在彼此的赞声中,人们获得的,是世间荡漾着的温情。

无论你是何许人,你的那些闪光之处(哪怕微乎其微)就会在明查秋毫的赞美的滋润下,使你获得了生存的真正感觉。

三、出奇制胜征服人心

赞美作为一门学问,其奥妙无穷,“懂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懂行”的实质就是能紧握所赞美事物的实质,不说外行话,让别人听起来老练、成熟,从而对你的赞美心悦诚服。

一次,赵培鑫把唐在灶斤介绍给程砚秋大师时,夸奖道:“这是唐在灶斤,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在灶斤对老生,青衣,花旦都拉得很好,近来潜心专研你的程腔,依我所听,简直跟周昌华拉得一模一样。”

当时,唐在灶斤正师从周昌华学胡琴,为京戏吊嗓子,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程砚秋是京剧大师,梨园名家,如果赵培鑫没有相当的介绍水平,这位年轻人恐怕不会引起程砚秋的注意。赵培鑫介绍得非常在行,他的术语,如“老生,青衣,花旦”用得恰当而娴熟,显示了自己对京戏有一定的研究,对京剧人材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具有“伯乐”的眼光,一般情况下不会看错。特别是他说在灶斤正在潜心专研程砚秋创立的程腔,更令大师高兴。

其次,对某一行要有一定的造诣,你的赞美才会使内行人接受,并视你为知己好友。还是以唐在灶斤为例,唐在灶斤同程砚秋的谈话,显示了这位年轻人对京剧的了解和认识。

程:“你跟昌华学胡琴?”

唐:“嗯,跟周先生学三年了。”

程:“学戏吗?”

唐:“也学。”

程:“好(含笑点了一下头),刚才,培鑫说你原来拉余氵辰老生?”

唐:“是的,他的演出是我拉的,但我喜欢拉青衣,更喜欢你的戏!”

……

唐:“你的唱腔深沉,细腻、节奏感强、新颖动听、富于变换,特别是愁戏,感情丰富,包含有丰富的内容……”

程砚秋凝神听着,目光渐渐变得柔合而深邃了。最后他很高兴地说:“好!我们京剧必须提高,就是需要文化水平高的大学生参加进来搞。我欢迎你啊!”后来二人成为挚友。

唐在灶斤对程砚秋的赞美,处处流露出在京剧方面的造诣,如果他不深谙此中道理,不能对程派唱腔作出如此内行而别致的评价,程砚秋大师怎么会轻易欢迎他?

作为曲艺名家,程砚秋左右不乏有崇拜者,赞美之声也不绝于耳,然而唐在灶斤在行而颇有见地的精辟分析,爽朗而文雅的分析,深深地打动了程砚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赞美别人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只有站得高才能充分发掘出别人的优点和成就的意义,要注意考察别人的成绩或长处的影响范围,使你的赞美更加具体,贴切,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当然需要在行,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素养。

四、向前一厘米就是悬崖

马克思说:“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是谬误。”任何事的都是这样的。几何学中,线段有一个黄金分割点,我们也常常用某种标准来衡量一件事或物的是非好歹。我们生活的社会一直在向法制社会靠拢,希求有一个准则来使天下太平,孔孟的“中庸之道”。总是告诫门徒们“过犹不及”。

赞美也一样,有一个黄金分割点。我们不能对虽人的美无动于衷,过于木讷,从而整日被动受累。这个发展中的社会是一个主动的社会,不了解其中秉性,不知道赞美,就有违人的本性,只能在磕磕碰碰的巷道里苟且生活,被社会遗忘,在默默无闻中虚度生命,这可以说是最令人伤心绝望的事。在多数人在弥留之际的表情总是感慨与无奈的,因为大多数人都属于平庸之辈。像拜伦死前那样说“我现在要睡下了”的人微乎其微。是啊,我们总是对自己过去的事情报憾,因为人生的黄金分割点隐藏得太深了,我们,包括绝大数的人都没有适可而止地完成每一件份内的事。

尼采死前自房屋为太阳,他过度地赞美自己,他疯了。要知道赞美往前跨一步,它也会疯,变态成为溜须拍马的伎俩、适度的赞美,会使人心情舒畅;反之,则使人尴尬难甚,反感恶心。为了防患于未然,合理把握赞美的“度”就成为每个不想扭曲人性,变疯或恶心的真正赞美者们必定要重视的问题。

我前面说过,绝大多数人皆属平庸之辈,到弥留之际的无奈与慷慨都缘于这个“黄金分割点”的不确定。但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国粹精神是遗传到我们每一个欲望中。我们面对生存状态的艰难,必须要努力成为“中庸之道”的继承人,努力去寻找每件事的“黄金分割点”。具体而做到赞美之术的“黄金分割点”上,有人统计总结出下面若干经验,以飨读者。

(1)赞美他人必须努力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2)赞美的方式因对像而定,“高帽子”乱送了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赞美他人的次数,频率都要适可而止,让别人失去新鲜感和成就感,赞美就会失效。

当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就说:“你是一个好孩子,我看到你,就感到欣慰,感到自己的生命在延续。”这种话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在美辞中产生不健康的优越感。但如果这位母亲说:“孩子,我一看你就是个天才,你比其他人厉害多了,你今后会成为伟人……”那会把孩子引入歧途。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自然界为我们创造了如此丰富的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像疱丁解牛时的那把牛刀一样,从其中最准确的位置走过去。

赞美他人就是这样包含刺激与冒险的乐事。我们都努力去做,因为我们不想木讷于芸芸众生中,我们也不愿意自己或别人“发疯”。我们更愿意对民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看到你我就感到欣慰,……”我们更憧憬于将来的某一时刻,像拜伦那样轻松:“我现在要睡下了。”

这都是赞美的“黄金分割点”给我们的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