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么做才能让人信服
22638200000027

第27章 用情来打动别人(1)

天下事不外乎情、理二字,当我们遇到不服理之人时,理不能成,当动之以情,以情代理,以情晓知,征服人心则易如反掌。

一、一缕温情暖人心

人在求人中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认为对方是朋友、亲戚或熟人,感到他们为你做事,帮忙是理所当然!不需刻意致谢的。

您挤车上班,别人主动让座。比如您上街购物钱款不足,熟人给您垫上……对这种交际中的回报,无需送礼,也无需宴请,一句感激的话语,一声夸奖的辞句,足以表达您的心愿。但注意不要有太多的恭维。肉麻的赞美只会令人不自在。

致谢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不管对方是陌生人还是亲朋好友,都要有所表示,许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事实上不论是一般关系的人还是亲朋友好,都愿意听到感谢的话,虽然他们付出的微不足道,但受惠人一句滚烫贴切的话无疑对他们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青工小刘远离家人在外工作,有一次他请车间主任老张的爱人织了件毛衣,式样新颖,手工精细,他登门直夸老张好福气,尔后逢人便赞张夫人好手艺。小刘的语言回报无疑是得体的。间接夸老张好福气,实际是说张夫人贤惠能干,里外几句话说得老张两口子心里暖烘烘的,背地里直说小刘懂事理。

对热情相助的人,在物质上给以回报,也是一种不失礼节的方式。物质交际虽然不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但它毕竟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提倡淡化物质交往,不是要取消物质交往,而是要让这种交往多一份真情,少一份铜臭。

有时适量的物质回报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特殊需要。比如某人曾多次无私地帮助过你,某一天当他生病住院的时候,你拎上礼物去探望,无疑对他是一种莫大的慰藉。总之,物质回报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适量地“往重于来”。但不要出于功利目的借回报之名行贿。

当语言回报不足以表达心意,物质回报又不合时宜时,行为回报不失为一种得体的回报方式。某单位干部小王幼时父亲不幸去世,是城里的叔叔供他上高中、念大学。近来叔叔体弱多病,小王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叔叔干家务。还时常利用下乡机会寻医找药。做叔叔的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行为回报虽不像语言回报和物质回报那样悦耳、显眼,但它是无价的。于细微处见真情,好的行动无须用语言证明。当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求职时历经挫折终被一位贤明的“老板”录用之后,最好的报答不是好言好语,也不是厚礼,而是实干。

希腊一位哲人曾说:“感谢是最后会带来利益的德行。”善于求人的人经常都备妥感谢之辞,因为它往往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在生意上的来往也因它而顺利进行。

事实上,没有人不喜欢常听到感谢之辞的。因此把“谢谢”二字随时摆在心中,需要时刻派上用场,没有比这个更简单而容易使用的了。

那么,怎样说谢谢呢?表达谢意可以用很多方式说出来。然而,无论被怎样打扮,譬如用鲜花、午餐、回报,或者其他方式,这个词,或它的一种变化,一定要说出来或写下来。以下是一些传播这个不起眼但却绝对重要的信息的方法:

①说出你的感觉。告诉她,她为你做的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和在哪一方面帮助了你:“我真的非常感谢你在编那个计算机程序上给我的帮助,起码为我节约了三个小时的工作。”

②给予赞扬。让他知道你认为他为你干的事是很特别并值得认可的:“谢谢你的咖啡!像你这样体贴人的老板真不多见。”

③告诉这个人你感谢他为你做的,并准备回报这个好心人:“我很感激你能在开会时回我的电话,以后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请随时呼我!”

④写下来。说声谢谢是很有作用的,但写下来会更胜一筹。不妨亲笔写一个条子表达你的谢意。

⑤打个电话以示感激。“我打这个电话只是为了感谢你包……”

⑥送份礼物。送份礼物并附上一张便条。只要你送的礼物能够非常适当表达出你的感谢,送什么都行。

⑦通过他人传达谢意。告诉别人你有多感谢他为你所做的一切。最后这话一定会传到给予你帮助者的耳朵里去:“老王这人真好!他帮我安排了那次会面。要是没有他的帮忙,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当你的感谢通过别人的嘴传到他耳朵里时,定会增色不少。

⑧主动提供帮助。与他们在一起,主动提出为他们的工作助一臂之力。“我来帮你干这事儿。甭客气,你帮我的次数可太多了。”

⑨请客吃饭。邀请这人去吃中餐晚餐,一定要表明你这是为了感谢他的帮忙。如果你邀请的是已婚者,应当把他的配偶一并邀请去。

二、同一战壕的人最易被征服

除了某些性格怪异的人,通常“情”远较“理”能够打动人的心弦。在游说中,时常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必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如何寻找对方爱听的话?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乐于同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交往、谈话。因为相似因素既能有效地减少双方的恐惧和不安,解除戒备,又能发生可以接受的共同信息,能有相似的理解,产生相同、相近的情绪体验,进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隐蔽的。在交谈中,只要留心对方的举止言谈,就不难发现一些相似的因素,来作为交谈的共同话题的突破口。

例如:“经历相似。唐代诗人白居易身为江州司马、与地位低下的琵琶女邂逅相逢,也能很快地倾心交谈,并为之挥泪,洒湿青衫,就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经历、遭遇上的相似,使他们暂时排除了地位上的差别,有了共同语言。”

又例如:兴趣相似。共同的兴趣与爱好是最能促进交谈双方相互接近的,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诱发出一种特定的吸引力。比如与养鱼种花者谈摆弄花草、金鱼之乐,与爱好音乐体育者谈论音乐欣赏、体育比赛,与集邮者谈集邮之道,等等,往往有引起对方的兴趣,激发对方一吐为快的话题,这时,兴趣爱好就成了他们进一步交谈的桥梁。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到湖北十堰市演出,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不料,姜昆一一婉言谢绝,这使记者们十分失望。但是,有一个爱好相声的女记者却再次叩响了姜昆的房门,说:“姜昆先生,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您的演出有些意见……”姜昆一听是为自己的节目提意见的,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位女记者正是用她和对方对相声的爱好及共有的兴趣做文章,巧妙地打开了姜昆的“话匣子”,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此外,还有地域相似。职业相似、年龄相似、处境相似等直接相似因素,以及对方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等有联系的间接相似因素,都可以成为沟通情感、找到共同话题的桥梁。

一位记者曾讲述过自己采访的一段经历:他去某地农村采访,住在一个老大娘家,进门打过招呼,便说:“听口音大娘是山东人,好像是鲁中南的吧?”大娘说:“是呀,老家是山东阳谷。”他接着说:“我当兵时,我们连队山东人可多啦,连长、排长、班长都是山东人,山东老乡对国家的贡献大。”这番话引起了老大娘对往事的回忆,她对记者讲起了过去的事情,记者从她那里听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意外收获颇大。

这就是通过间接相似点——首长、战友和大娘都是山东人,从而与大娘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也果真使大娘产生了感情共鸣的缘故。

通过表白内心的方式,也可引起情感共鸣。有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与戒备心强的人沟通感情,其中原因之一,在于对方抱着“我俩根本处于不同的世界”的想法所致。可以设想,两个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思想背景或者生活习惯等完全不同的人,初次见面,当然会有格格不入之感。为了突破此种障碍,必须让对方相信,彼此隶属于同一世界,确实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嗜好或需要。例如,要想规劝吸毒或酗酒者除掉这一恶癖,最具说服力的,往往是曾经遭受过吸毒之害或尝过酒精中毒之苦的“过来人”。因为互相之间的共同经历,足以迅速化解彼此的警戒心,使其愿意敞开胸怀,虚心接受善意劝导。

通常情况下,在说服某些自负或略感自卑者以前,先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家庭状况、经历、嗜好等,坦然地告诉对方,让对方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甚至可以将自己某些无伤大雅的缺点,不加修饰地暴露出来,暂时让对方高居上风,并使其解除抗拒之心,然后急剧地转入正题,使对方在仓促之间,毫无招架之力,惟有俯首听命。

有些说服者,常喜欢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原则。面红耳赤之余,不仅未能赢得对方的信服,反而强化了对方的成见和抗拒的决心。此时,如果改用微笑战略,和善地表示和对方站在同一阵线上,虚心接受对方的意见,必定能使对方不再坚持己见而改变态度。在这种微妙的状况下,很可能会自觉地采纳说服者的意见。被说服者此种态度并非来自理智的层次,而是在深层的核心部分滋长着认同的心理。这就是情感诱导的功力。

三、替人着想,话便贴心

周平王十三年,郑武公掌握郑国国政。郑武公夫人姜氏难产生子,取名寤生,姜氏对寤生十分厌恶。次子段,长得一表人才,面如敷粉,唇若涂朱,深得姜氏喜爱。姜氏屡次向其夫郑武公称道次子段之贤,宜立为嗣,武公不允,仍立寤生为世子。姜氏不悦。

武公死后,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姜氏和段无权,心中快快不快。一日,姜氏对庄公说:“你继承父位,享地数百里,可你弟弟却无身安身,你应把制邑封给他。”庄公没有从命,而封其弟段住在叫做京的地方。段进宫向母后姜氏辞行,姜氏乘机挑拨说:“你哥哥不念同胞之情,待你不好,今天封你为京城大叔,是我再三恳求才答应的,你到京城后,可训练兵卒,暗做准备,一有机会,我就做你的内应,让你取代寤生的王位。”后来,共叔段与其母姜氏合谋篡权,被庄公识破,共叔段自刎而死。庄公深怨其母,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颖谷封人颖考叔,为人正直无私,见庄公把母亲姜氏安置在城颖地方,而且发誓不到黄泉,不见其母,就对别人说:“母亲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做儿子的也不应这样绝情。我要去劝劝他。”颖考叔捕捉了几支鸟,假装献野味,来见庄公。庄公问:“这是什么鸟?”答曰:“鸟。此鸟小时候由其母喂养,长大了就要吃掉自己的母亲,是一种不孝的鸟,所以捉住吃了它。”庄公听了没有说话。就在这时,一人送来蒸羊,庄公命人送给颖考叔一支羊腿,颖考叔拣好肉用纸包好,藏在袖内,庄公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这是干什么?颖考叔说:“我家有老母,因家贫母亲还没吃过这样的美味,我要拿回去给母亲吃。”庄公叹道:“你真是个孝子啊!”说罢长叹一声。颖考叔问:“为何长叹?”庄公说:“你对母亲能尽孝道,我贵为诸侯,却不如你。”颖考叔假装不知,又问道:“姜夫人不是健在吗?怎么没有尽人子之心呢?”庄公曰:“我当初发誓,不到黄泉不见母,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颖考叔说:“我有一计,可使你母子团圆。你可命人挖一隧道,先把姜夫人迎进去居住,你到那里去见母亲,这样既不违誓言,又能母子相见,岂不两全其美。”庄公大喜,遂依计而行。

颖考叔运用自己的智慧,认真揣摩庄公的内心活动,采取一般人想不到的方法,使庄公母子团圆,为庄公解决了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