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么做才能让人信服
22638200000015

第15章 说服人的切入点(3)

美国历史名人朗华土,他在办公室中接见客人时,就是用这个方案来进行的:他和每一个客人低声地谈话时,他倾听客人说话的时候最多,常常有许多人告诉他许多事情,使他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和讯息。有时,来访的客人不善辞令,木讷不语,他总是设法将谈话的内容扩大,广泛地牵涉到许多话题,直到从中搜录出那个客人所想到最有兴趣的题目,于是他就静悄悄地坐着,倾听客人的话了。

专家在谈到说话技巧时也提出,在与不认识的人谈话时,应当多用试验的语句,以种种暗示为诱导,直到对方找到使他特别感兴趣的题目为止。

只要把自己置于一个有背景的地位,就可以显示你对别人是有至诚的兴趣,使他很乐意滔滔不绝地讲出他的思想来。其实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但是许多人总常常忽略了。当别人兴高采烈地谈到自己有兴趣的话题时,并不能也同样喜形于色,反露出使对方觉得乏味的神色,这种做法就是没有明白倾听对方的重要性,结果自然容易失败。

还有一种人,常常喜欢对听众的事务或癖好表示意见,这反而会使听众反感。因为他以为要迎合听众的意见,所以就不说关于自己的事情或癖好,以为这样就能用所思所想赢来听众的好印象。这种办法笨就笨在没有引导听众到他们真感兴趣的问题上去。

还有一点,如果遇到不愿多说话的人怎么办?你不妨试举一些熟悉的事情,而故意发表一些有明显错误的见解,这也是引导别人谈话的最好方法。因为不引起对方谈话,不能明了对方的意见,就没有方法使人对你表示至诚和佩服。

四、如何以语言的气势征服人心

要想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然后再以自己的沉稳自信去征服他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以至政治、金融等各行业,只要你在气势上胜对方一筹,就能做到先声夺人。

一个没有气势的人,就如“脊椎”病变的人,“屹立不倒”只能是一个神话。有气势者,在生活和工作上都一定是强者,没有气势者必将沦为弱者。机遇和命运从不会“垂青”弱者。如果你是个企业家,没有“泰山压顶而神色不变”的气势,企业也将会失去精神力量,属员自然没有安全感,最终的结局是导致溃不成军。

印尼华裔杰出银行家李文正在扩展太平洋贸易方面,构思大胆,志存高远,气势非凡。李文正在公司员工例会时不紧不慢地这么说:

“把发展事业的目标,定在高点上……最后的目标,是到世界各地去建立据点。”

李文正把目光投射到远处区域,未来领域,包含甚广,思考极远,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的小家子气,而是大刀阔斧,敢想也敢当、敢做的宏大气势,压人一筹,令人刮目相看。

现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以气夺人的说话艺术。

商战场合需以气压人

第23届洛杉矾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尤伯罗思开创了奥运会不赔钱反而赚钱的先河。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他充满自信、以气夺人的说服术。

以往各国承办奥运会,都是千方百计地说服人家往外掏钱,结果总是赞助者寥寥无几,给各举办国财政造成困难。

尤伯罗思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在要求别人赞助时,会对赞助者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像不得在赛场内作商业广告;赞助金不得低于五万美元;按公司信誉、赞助款额及支付时间的顺序实行“五选一”的策略。他是抱着这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自信态度,从纷至沓来的赞助者手中,拿到大笔的赞助。这种气魄、这种自信,可以说是他成功的前提。难道这不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在现代各式各样的社交公关活动中,若要说服他人,为自己赢得利益,就不能不靠自己充满自信、气度不凡的言词,来打动对方,赢得对方。众所周知,美国在引进人才上不惜重金。一次,为了动员一位刚刚作出重大发明的科技人员到美国工作,美国和其它国家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后来,美国人不再同别国进行讨价还价了。他们直接对那个发明家说:“我们相信,你一定会来美国的。因为,不管别人给你多高的薪水,我们都会给你他们最高数的五倍!”如此的自信,如此的气势,结果可想而知。

面对邪恶时需以气夺人

气,有正气和邪气之分,但我们如果要以正气压邪气,必须要有大无畏的胆略、蔑视对方的气概,让敌人一见就心惊胆颤,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败下阵。

比如,汪精卫的老婆陈肇君刁钻刻薄,骄横跋扈,凡要吐痰,得让秘书手捧痰盂递上。有一次,何香凝来访,谈话间陈璧君又要吐痰,漫不经心地对何香凝说:

“捧痰盂来,我要吐痰!”

何香凝先是一怔,继而大怒,拍案而起:

“你是什么东西!竟要我为你捧痰盂?——现在我想吐痰,你给我捧痰盂来!快些!无论从哪方面说,我都有资格要你这样做!”

在何香凝的凌厉逼人的攻势面前,陈璧君只好彻底认输。

1966年初秋的一天,陈毅同志正在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主席台上演讲。几个造反派头头提着高帽子要揪斗陈老总。陈毅,这位一分钟前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特有的幽默、坦率的言辞和颜悦色地开导着年轻人的长者,此刻突然怒目圆睁,威风凛凛,拍案而起,挺立台心厉声喝道:

“看你们谁给我戴!看你们哪个敢给我戴!”

陈老总在危急时刻,接连两声呵斥,訇然有力,以气压人,字字千钧,吓得几个造反派头头呆若木鸡,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陈老总这里使用的就是以气夺人的说话方式。

从以上两位老革命家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只要手中有真理,气永远都壮。如果手中无真理而气壮如牛,那也不过是色厉内茬的纸老虎,不堪一击。

比如某水泥厂厂长老任,把违反厂纪的工人郭兴来开除了。郭兴来不服,拿着寒光闪闪的利斧,杀气腾腾地来找厂长算帐。他质问:

“凭什么开除我?”

“凭你七个月不上班!”

“你开除了我,我的斧子可不是吃素的!”郭兴来恶狠狠地说,边说还边举起斧子晃了晃。

老任毫无惧色,面带威严,斩钉截铁地说:

“你要干什么?告诉你,你的斧头我见过,你想用它吓倒我那想错了。要是怕,我就不当这个厂长!”

郭兴来被镇住了,“当”的一声,斧子砸在桌子上,转身灰溜溜地离去。

这个工人因为手中无真理,看上去气势汹汹,实质上不堪一击;老任因为真理在握,一身正气,于是理直气壮,制服了寻衅闹事之徒。

声张正义时需要以气夺人

林肯是个极有正义感的人,在他当律师的时候,有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妇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事。这位妇人是美国独立战争时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日仅靠抚恤金维持风烛残年。前不久,出纳员竟要她交付一笔手续费才准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等于抚恤金的近一半,这分明是勒索。素有修养的林肯听后怒不可遏。他安慰老妇人,答应帮她打这个没有凭据的官司。因为那个狡猾的出纳员是口头进行勒索的。法庭宣布开庭,在原告申诉之后,被告果然矢口否认。因无证据,形势对老妇人不利,这时林肯站起来,首先以真挚的感情述说独立战争前美国人民所受的深重苦难,述说爱国志士如何揭竿而起,怎样忍饥挨饿挣扎于冰天雪地,流尽最后一滴血。讲到这里,突然间他的情绪激动起来,言词有如夹枪带剑,锋芒直指那个企图勒索烈士遗孀的出纳员。他说:“现在事实已成陈迹。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老而可怜的遗族,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不屑说,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而愉快的家庭生活,不过她已牺牲了一切,变得贫穷无依,不得不享受着革命先烈争取来的自由的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请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发言至此嘎然而止,听众的心早被感动:有的捶胸顿足,扑过去要撕扯被告:有的眼圈泛红,为老妇人流下同情之泪;还有当场解囊相助。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先烈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林肯正是抓住了老妇是先烈遗孀这一事物的关键,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尽情渲染了人们对遗孀的同情心理,取得了辩论的成功。

从林肯这则胜辩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在据理力争某件事时,在语气上,应讲究语势的连贯和动人的力量,选用的词语要褒贬色彩鲜明,较多地运用语气词表示各种复杂的感情,比较注意口语修辞,经常运用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句式增强语势,来表示肯定、否定、说服、证明、反驳等意思,有时还应选用一些呼语、应答语,加强对话之间的衔接,有利于渲染气氛。

人活一口气,佛烧一炷香。只要有正气,再聚理成势,以势助气,气则旺,胆则壮。有气有胆,说话才仗义,腰板才硬实,形象才高大,风格才完美。

所以,一个人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立足于社会,确实与他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即举止形象和谈吐风格是分不开的。

五、如何用语言征服意见不和的人

常言说,七爷子、八条心,一个家里尚且如此,在社会上,与同事、朋友意见不统一,心眼不合拍的人则是大有人在,我们该如何同这些人相处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与有意见的人说话,首先要创造出谈话双方心理相容的气氛,唯有先使对方心理与你的心理相容,他(她)才会坐下来听你的话,才有可能达到你谈话的目的。要使对方一步一步地向你的观点靠近,这就要求你的谈话内容不能超出对方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一旦超出其心理相容度,对方听你的话就更不顺耳,对你的意见就更大了,与意见不合的人说话,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寻找共鸣

如何一开口便获得期待中的“赞同反应”?甚为简单。“我展开并赢得一场议论的方式,”林肯诉说其中秘诀,“是先找到一个共同的赞同点。”林肯甚至在讨论高度火爆的奴隶问题时,都能找到这种共同的赞同点。“前半小时里,”一家中立的报纸《明镜》报在报道一场他的讲演时这样叙述:“他的反对者同意他所说的每个词。他便从那一点开始领着他们往前走,一点一点地,至最后他似乎已把他们全都引人自己的栏圈里了。”

演说人与听众争辩,只会引发他们的固执,使他们死命防守,使他们几乎再不可能改变思想。

一开始即强调一些所有听众与你都相信的事情,然后再举出一个适当的问题,让听众愿闻其详,这样是否会有利得多?接着再带着听众一起去热烈地追寻答案。在追寻途中,将你所见到的十分清楚的事实举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便会被你引导,进而接受你的结论。对于这种他们自己所发现的事实,他们会有更多的信心。“看似一场解说的议论,才是上上的议论。”

因为,在各种争议中,不论歧见多广,多尖锐,总是会有某一共同的赞同点是讲演者能让人人产生心灵共鸣的。

在日常生活中,与意见不合的人说话,多寻找共同点,吸引对方的兴趣,彼此交谈下去,就会达成共识。

一般人在自己有充分理由可以对抗对方提出的不满时,都会从正面攻击对方的抱怨,暴露对方的不对,但这种作法反而会使对方的不满情绪愈来愈高昂,态度也会更强硬,所以不算是有效方法。应该像此例一样,故意重视成为焦点的问题,对方会因为事情弄得太大而感到害怕,抱怨的锋头会迟钝下来,便会自动收兵。

对老是唱反调的人,最好暂时收回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否定论,使对方失去攻击的目标。“得让人处且让人”这句话用于对付那些始终固执己见、寸步不让的人来说,不愧为一种好办法。例如:

某大公司为了新开发的制品是属于都市型或是乡村型,而产生两派相对的意见,引起相当大的争论。公司经理看到属下这么争论不已,便宣布暂停开会。当再度开会时,本来主张是乡村型的某带头人发言:“大家若主张都市型的话,我也会觉得不无道理。因为我从小在都市生活,对乡村不太了解,所以我也不敢断言,我只是觉得像是乡村型。我很愿意再听听主张都市型的意见,使我态度的转变更合理。”于是争论变成了讨论,气氛好多了。后来又展开长时间的讨论,结论是属于乡村型,而且本来对立的双方心中都没有芥蒂地欣然赞成。

六、如何以委婉的话征服人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都需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有人不喜欢听直来直去的话,特别是谈一些不高兴或是别人忌讳的事,从背后或从其他角度,委婉含蓄地把话说出来,听者会觉得很受用,让听者思而得其意,而且越揣摩,似乎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有矛盾和有意见的人说话,还会使矛盾在柔婉之中自然而然地化去火力,既不激化矛盾,又能解决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自己的说话形象更易于人接受。

说话含蓄,是一种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说得不显露,却又能让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必言传”。所说含蓄是说话的艺术,是因为它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技巧。

委婉能通幽

曲说是指面对某件事情不便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拐弯抹角地绕过主题,用婉约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不伤害对方自尊心,又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自己的说话形象显得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