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CIA超强阅人术
22615400000002

第2章 CIA特工上任的必修课(1)

——“阅人”是CIA特工的基本技能

一、走进美国中央情报局

1.从战略情报局到中央情报局:CIA的发展历程

CIA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的简写,正式建立于1947年。但事实上,美国的情报工作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甚至这种情报工作的历史比美国的国家历史还要长。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就已经认识到了情报工作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并曾经亲自参与了情报刺探活动,可以说,他既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创建者,又是美国情报事业的开山鼻祖,因而被人们称为美国的“间谍之父”。

1755年,华盛顿随英国殖民军队参加了杜肯堡战役。由于当时英国政府对情报的疏忽,致使英军孤军深入,在孟农加希拉河遭到了法军的伏击。毫无防备的英军遇到掌握了对手实力和地形情况的法军后,几乎被全部歼灭,就连英军总司令布雷多克都伤重身亡。这次战役的惨败使华盛顿大为震动,他开始认识到,在军事活动中,高质量的情报工作具有多么巨大而惊人的能量。

1775年4月,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华盛顿被推举为大陆军总司令。在这段战争时期,深知情报工作重要性的乔治·华盛顿为对付冲突而主张创建一套美国自己的情报体系,成立了当时名叫美国情报组织战略服务局的一个临时机构。

之后,直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才正式建立起正规、有组织的情报机构,当时叫做海军和陆军情报处。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调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前身)接管了海军和陆军情报处的情报收集任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所以决心不再参与任何在欧洲发生的军事冲突,开始实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主要的安全目标收缩为两个:一是捍卫本土和附属殖民地的安全,二是不允许别的势力插手西半球事务。随后,部队开始大幅度裁减,情报机构更是首当其中。所有违法的特工业务都被下令取消,还关闭了专门从事密码破译的“黑室”——后者在一战后曾名动一时,破译过好几十个国家的45000多个密码信号,手段无比高超。但是当时的国务卿史汀生认为这种手法太过卑鄙,没有必要,便下令将它也解散了。

当时,别的国家都在纷纷大张旗鼓的发展自身的情报系统,只有美国的情报机关却一直处于裁减和萎缩之中,几乎所有的特工业务都被下令取消了。这一措施使得美国的情报机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联邦调查局专门负责国内的情报工作,国家情报活动则由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等部门分管,但是由于各个机构各自为政,负责的领域也界限不清,使得有的领域大量重复,而有的领域却根本没有人分管,情报搜集和分析都不成体系。不仅不能提交高质量的情报,各机构之间还经常会为经费分拨不公或一些“越俎代庖”的事而相互争吵、搞内讧。

当时的日本和德国见到有机可乘,便派遣了大量的间谍潜入美国套取情报。由于此时的美国政府对很多机密的东西都缺乏必要的保密和控制手段,因而对于别国间谍而言,要搞到这些情报简直是易如反掌。

有一次,一个德国间谍想要搞到美国某个海岸炮兵连与近海舰队联络的通信密码,他找到了一个从这个连里刚退伍不久的兵士,只花了30美元就买到了。还有一个德国间谍很容易地就窃取到了诺顿轰炸机瞄准具图纸等情报。

但是,在诺顿瞄准具图纸被盗之后不久,一个庞大的间谍组织——格里布尔间谍网被破获,共有18人被指控为德国间谍。这一事件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公众本来就担心在美国有大量的德国间谍在作案,现在发生的这一事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意大利媒体披露了日本建成两艘超级战舰的消息,但是美国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海军部的一个军官奉命前去日本调查,要求日方给予答复。但日方只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并表示对意大利的报道不作评论。美国也只好就从此打住了调查。这一连串的事情简直使美国情报界丢尽了脸面。一名高级海军将领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国家完全缺乏一个像样的情报和反情报机构。”

1937年,罗斯福总统上台之后,对美国情报机构的现状感到非常不满意。1938年末,罗斯福给联邦调查局专门拨款30万美元来扩大反情报工作,但是这一行为让其他情报机构很不服气,情报界一时之间吵得不可开交。老奸巨猾的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找了个机会,把这一堆烂摊子又推回给了白宫。罗斯福总统慌了,因为此时的希特勒已经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德意日三国都已经开战,国际形势十分紧张。但是国内的这些情报精英不但交不出他想要的东西,竟然还为争夺控制权而吵个没完!因此,罗斯福决定寻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来帮助自己,此人便是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同班同学、后来被称为中央情报局“开山始祖”的威廉·约瑟夫·多诺万。

威廉·约瑟夫·多诺万早在1912年就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有个绰号叫“野蛮的比尔”。据说在一战的时候他曾随陆军上将潘兴出征墨西哥,有段时间天天长途行军。他的部下开始怨声载道,永远精力充沛的多诺万就冲他们吼道:“看我,我都没有倒下去,也没有喘气,你们为什么就吃不消!”有人在队伍后面悄声地说:“我们可不像你,野蛮的比尔。”从此,这个外号就慢慢传开去。不料,多诺万知道后反而很高兴,俨然以“野蛮的比尔”自豪。到战争结束时,多诺万已经晋升为上校,成为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了。

退役后的多诺万曾想走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他的运气不好,连续几次竞选州长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多诺万便在华尔街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由于多诺万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佬,性格极其豪爽,社交广泛,因而律师事务所的生意一直蒸蒸日上,很快发了大财。不过他很快就把事务所交给合伙人,自己跑到欧洲的各个战场上去巡视。他目睹了德国在欧洲气势汹汹的进攻,分析了轴心国的活动态势和走向,并考察了英法等国的抵抗情况。

1940年7月,多诺万接到罗斯福的邀请,让他谈谈对当前国家形势和对英国的看法。多诺万再三强调美国要做好战争准备,并应当及时给予英国必要的援助,以对抗纳粹。另外,他认为美国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对外情报机构”,这和罗斯福的想法不谋而合。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开战。形势的严峻程度已经大大超出之前的预料,罗斯福迅速做出决定,成立美国情报协调局,由多诺万任局长,主要任务是收集、复核来自各个部门的情报和资料,并对这些材料加以分析、综合,以供总统和总统指定的官员使用。

多诺万接到任命后,从预算局要来45万美元的拨款,运用自己灵活的社交手腕,开始积极地吸收各种身份的人才。不管是鸡鸣狗盗之徒还是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人,他一概不管,只要有一技之长能为其所用就行。多诺万想要通过正规的训练把这些“有潜力的人”训练成最一流的情报人员。在一些秘密学校里,由英国的情报专家担任教师,教授这些情报协调局特别行动处的人各种隐蔽行动的技能,包括暗杀、爆破和格斗等。

情报协调局的发展很快,多诺万源源不断地给罗斯福提供各种情报报告,总统对他的工作很满意。但是,这时候它的地位还远远没有达到多诺万预想的高度。因为当时的美国至少有10多条情报渠道在运转,陆、海军情报部和联邦调查局都担心情报协调局的扩大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因此对它十分排斥,甚至拒绝提供一些秘密情报。事实上,情报协调局成立之前那种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种不该出现的情况最终导致了一场历史性悲剧。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珍珠港基地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珍珠港事件在整个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震惊:日军如此大的军事行动事前为什么没有任何警报?那么多的情报机构都在干什么?谁应该为这一悲剧负责任?

多诺万也愤怒了,因为珍珠港的悲剧本来可以避免的,因为之前他早就向陆海军情报部索要过有关日本军事动向的材料,但是对方拒绝提供!虽然情报协调局的职责之一是“协调各情报机构”,但是根本就拿不到最及时最核心的秘密情报,而陆、海军情报部自己向总统呈交的则是一些基本的原始材料,而不是整体的分析成果。事实上,在陆军和海军情报机构中,没有一个人负责研究日本外交情报,没有人专门整理互相交错的秘密情报,也没有一个精明能干的中央机构对总统和内阁获得的大量情报进行分析,来帮助他们看到最为迫切和危险的事情。

无论如何,这正像一位军方高官所说的:“情报部门对珍珠港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陆军和海军情报部因为这件事,一时之间成为了众矢之的。

1942年6月,罗斯福下令将情报协调局与军方情报力量整合,成立了美国战略情报局(简称OSS),多诺万任局长。就这样,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情报机构诞生了。

但是,在1945年的时候,由于罗斯福去世,新上任的总统杜鲁门对情报事务不感兴趣,再加上其他机构的联合反对,战略情报局被迫解散了。

战略情报局结束以后,由于没有了中央的协调和分析系统,美国的情报活动又开始陷入混乱和分散之中。杜鲁门总统经常发现他办公桌上的情报毫无条理,各个机构发出许多未经分析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报告,让事情更加混乱。他发现自己陷入了来自政府各部门的情报报告的“文山”之中——这显然并不是他所乐于见到的。他开始意识到,解散战略情报局可能真的是一个错误。于是,杜鲁门又成立了国家情报局及其行动机构,即中央情报组(简称CIG),以协调、核对这些情报报告。

1947年,杜鲁门总统签署了《美国国家安全法案》,中央情报局取代了中央情报组,正式成为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的一个独立机构,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世界上最公开的情报组织就这样诞生了。

根据《国家安全法案》的规定,中央情报局的职权和任务是“收集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直接向国家安全委员会(从而直接向总统)汇报”,“执行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任务”,以及“协调政府各部门有关国家安全情报的任务”。两年以后,国会又通过了《中央情报局法》,允许中央情报局就其预算和人员配置进行保密。

新成立的中央情报局的基本框架和设置与多诺万当年的构想基本吻合,虽然多诺万没有在中情局担任过任何职务,但是他的行事风格却直接影响到了中情局的好几辈人,因为中情局的局长都是他当年一手培训出来的,因而人们公认他是“中央情报局之父”。

在冷战期间刚刚成立的中央情报局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美国,从而与共产主义和苏联对抗。如今,中央情报局肩负了更艰巨的任务——保护美国免受来自全球的恐怖主义袭击。从1947年正式建立到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中情局屡建奇功,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情报组织成长为如今情报界的巨头,若是我们探寻其中原因,就会发现,CIA高超的阅人术和心理战术功不可没。

2.特工招募与训练:谁有资格进入CIA

在世界上大多数人看来,间谍情报机关总是那么神秘莫测,其工作人员的招募基本上都应该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很少会公开选拔,尤其是像中情局这种神秘而又强大的机构。因此,人们对CIA特工大多都怀有一种好奇的心理。但如今,一些国家的间谍情报机关开始打破了常规,于是人们渐渐发现,中情局的特工似乎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员也是通过公开招聘而被选用的。

中央情报局一向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它在大学生身上花费了很大气力,中央情报局曾与美国66所最好的大学和学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负责网罗人才的官员每年会访问各州的名牌大学两次。中情局之所以会公开招募情报人员,一方面是能够增加中情局工作的公开性,提升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想要网罗大量的优秀人才。

情报工作的神秘性、挑战性、冒险特点和“007”式的英雄主义色彩,确实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充满了吸引力。每年都会有大批的高才生到中央情报局应聘,其中不乏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名牌大学。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公开宣称:“我们的原则不是买情报,而是买下这个人。”

1996年圣诞节期间,中情局在闻名遐迩的《经济学人》周刊上,刊登了一份以《最终的海外生涯》为题的引人注目的广告,非常直接地为美国招聘优秀的间谍人才。广告中提出了招聘的几项具体条件:

1、具有学士学位并且成绩优秀;

2、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写作清晰准确;

4、对国际问题感兴趣;

5、35岁以下;

6、应聘者及其配偶都是美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