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四川当代作家研究:王火卷
22610900000025

第25章 聚焦代表作(20)

方丽清为童霜威的续弦。她虽然“个儿高高的,长得丰满,皮肤白白的”②③④⑤⑥《战争和人》(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第105页,第132页,第106页,第319页,第143页。,“外形长得像‘电影皇后’胡蝶那么漂亮”②,“却庸俗、狭隘,无知无识,一点也不可爱”③——“尹二背后叫方丽清‘双十牌牙刷’,意思是说她‘一毛不拔’④,吝啬。庄嫂背后叫她‘狐狸精’,这是因为方丽清的名字谐音像‘狐狸精’。刘三保背后叫她‘铁公鸡’,那也是觉得她‘一毛不拔’”;常常搞得全家不得安宁,如烹吃童家霆饲养的鸽子,对金娣“不是骂就是劈脸一个嘴巴子,不是揪头发就是掐大腿”⑤……贪婪——她虽然家境富足,但只关心钞票,甚至出于自身利益而劝童霜威附逆。无情无义、狭隘自私——她对童霜威的兄弟童军威和儿子童家霆均漠不关心甚至视同路人、冷若冰霜:“既嫌童军威长得不讨欢喜,又嫌童军威食量大饭吃得多,更嫌童军威并不是童霜威的同天地亲兄弟”⑥;在前往香港的路上遭遇空袭,她让金娣挡在自己身上,致使金娣被炸死;在抗战开始后,一家漂泊流离,她没有产生丝毫的国仇家恨,而想到的只是自己过的日子苦;在经济上对童霜威“严防死守”;不守妇道——她竟然与已沦为汉奸的自己丈夫昔日的学生江怀南勾搭成奸。

总的来看,方丽清是一个出身于富商之家并深染商贾固有恶习且不知悔改的恶妇。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方丽清除了以其鲜明的个性而颇具“文学”价值外,在文学史的层面上也具有意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她是继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金素痕之后的另一类恶妇形象。

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其中,最为夺人眼球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人物形象众多而又个性鲜明。

除童霜威、童家霆、方丽清等外,小说还塑造了其他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些是虚构人物,如管仲辉、叶秋萍、江怀南等,有些则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如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等。参见吴野《美和真的结合,诗和史的汇聚——〈战争和人〉管窥》,《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5期。从成分来看,人物可谓形形色色——从官僚、政客、特务、流氓、军人到普通民众,一应俱全。对于这些人物,小说往往善于抓住其语言、神态、动作的特征予以刻画,因而刻画得个性鲜明,能给人以活灵活现之感,如“矮胖秃顶皮肤光溜溜的谢元嵩,长着两只蛤蟆眼和一张蛤蟆嘴,笑起来给人一种挺老实憨厚的印象”《战争和人》(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短短的几句话,就把谢元嵩的音容笑貌一股脑儿地写了出来,让人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对江怀南、冯村、方丽清兄妹等的刻画,则能根据其身份、教养来使用语言,如同样是写信,江怀南做过县长,贪且奸,文化程度较高,便在写信时使用古雅的语言;冯村受过高等教育,做过童霜威的秘书,便在写信时使用文气浓重而又并不酸腐的语言;方丽清兄妹出身于富商之家,深受商贾气的濡染,凡事“利”字当先且爱“明码实价”,便在写信时使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人物形象由此而个性鲜明、跃然纸上。

(二)史诗性特征强。

小说从空间上来看,涵盖了南京、南陵、武汉、香港、上海、河南、成都、重庆、江津等为数众多的地区,实际上为除东北沦陷区、华北解放区之外的大半个中国,地域相当广阔;从时间上来看,涵盖了自西安事变至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整个抗战时期;从所描写的对象来看,涵盖了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庐山讲话、“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激战、广州的陷落、武汉的失守、河南大灾荒、湘桂溃败、重庆谈判、共产党的多次声明和国民党的重要会议以及国际舆论的动向等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许多事件实有所据,颇具全景性地展现了抗战时期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熔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社会小说、家庭小说于一炉,内容深沉凝重,史诗性特征鲜明。参见王火《〈战争和人〉三部曲创作手记》,《理论与当代》1998年第2期。

(三)结构宏大而又严谨。

小说包括三部,每部又分多卷,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分为八卷;各部之间既彼此独立、自成一体,又紧密联系;卷与卷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有些内容即使前后似欠衔接,那也只是表象,如小说整体上是以童霜威父子的行踪为线索行文的,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第六卷《啊!血雨腥风南京城》并没有描写童霜威一家,而是描写南京沦陷后军人和百姓的悲惨命运,歌颂为国捐躯的战士和顽强抵抗的普通劳动人民,因而看起来好像情节不连贯,结构松散,而实际上则并非如此:在小说中,童霜威是一个具有“枢纽”性质的人——各种矛盾汇聚其身;他也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外在的事情很容易引起其情绪的波动,而像战争这种大事件,则更容易引起其内心的震撼,因此,当作为政府首都的南京惨遭屠城,且其家园、其家人和亲朋均陷其中时,其内心世界必然是“波诡云谲”,他也便自然而然地重新审视自己及其所生活的世界,其思想、感情、性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这一卷的内容实际上即为童霜威的思想、感情、性格发生变化的依据……小说由此而显得结构宏大而又严谨。

(四)诗情画意,“散发着中国古典的美学风韵”。

作者在创作《战争和人》之初的预想是:该小说是一部有“中国味儿、中国生活、中国民族精神的长篇”③王火:《〈战争和人〉三部曲创作手记》,《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既有当代意蕴又“散发着中国古典的美学风韵”,既有阳春白雪的品位又能吸引一般读者的眼球③——小说也确实达到了作者的这些写作预想,具体地说:

其一,小说的主人公童霜威本身就是一个深受中国古典文、史、诗、书、画等影响的文人,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诗意色彩浓郁。

其二,小说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或旧体诗词,如标题“月落乌啼霜满天”引自张继的《枫桥夜泊》,“山在虚无缥缈间”引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枫叶荻花秋瑟瑟”引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小说而言,以古典诗句作为标题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标示了各部小说的中心情节或主要线索;其二,勾勒出了主人公所处时代的总体历史氛围。参见冯宪光《史和诗的一体化——评王火长篇小说〈战争和人〉》,《当代文坛》1992年第6期。童霜威每当犹豫伤感时,总是借诗抒发忧思,如在“双十二”的消息传到后,他在玄武门的城墙上借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以表示对国民党内贪污腐败的不满,在重游寒山寺时,借清代胡会恩的送春词——“画屧苍苔陌上踪,一春心事怨吴侬;晓风欲倩游丝绽,愁杀寒山寺里钟”④⑤《战争和人》(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第688页,第97页。以表达对已故前妻的思念;在被软禁在寒山寺时吟咏元末诗人倪瓒的诗以表达自己的心志:“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战争和人》(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柳苇则通过其生前在照片上的自题诗句“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④来彰显其风采和性情……从而大大地增强小说的诗意。

其三,景物描写富有诗意。如对南京景物的描写:“荒烟衰草,一登古城墙,天已暮色四合。冷月升起。银光下,湖上和四下里淡淡的白雾氤氲浮动,到处仿佛都蒙上了清凉的水气。南京城北,此时已经清静下来。远处近处电线杆上都亮着昏黄的金莲似的灯泡。夜,幽深、萧条。看看朦胧中的湖光山影和冬日的枯树荒草,看六朝时留下的古意盎然的城堞,再看看从十六日起戒严的南京城,童霜威沐着冷风,心事浩茫,也说不出为什么会有凄凉心情。那玄武湖畔台城上的垂柳和烟景,是清代公认的‘金陵十八景’中著名的一景,叫作‘北湖烟柳’,亦即唐诗中写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此刻,夜色茫茫,从台城上眺望岸堤,叶片落尽的垂柳,朦朦胧胧,烟气更盛,使人有一种置身幻境的意味。”⑤在这里,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古典诗词和典故的运用,不仅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心理,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诗意盎然。其他如对缙云寺夜晚景物的描写也颇富诗意《战争和人》(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此类描写在小说中触目皆是。另外,小说中“有大量的对雨的描写,甜蜜之雨,忧伤之雨,矛盾之雨,光明之雨,多样的雨景已经和小说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打上了情感的烙印,表现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社会的动荡离乱、变幻无常”邓英:《穿越历史的烟雨——解析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中的雨及其意义》,《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增添了小说的诗意。

其四,对人物的描写满蕴感情。如对柳苇,小说这样写道:“她纯洁得像一片雪花,像一泓清泉,一片芳草,是气质美和形象美的统一,和谐、秀丽,在俯仰顾盼、一笑一动之间,都似乎洋溢着芬芳、素雅、清新的气息。她会吹箫,月夜时,一支余音袅袅的洞箫能使他有一种如闻仙乐置身仙境的感觉。”《战争和人》(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此外,她还有一双明亮、倔强的大眼睛——这些使她成为纯洁、执着美和崇高的化身,诗意浓重。其他如对欧阳素心、卢婉秋的有关描写也与此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