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22607300000025

第25章 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问题(3)

转基因生物产品作为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否会带来危害,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国外已有儿童饮用转基因大豆豆浆产生过敏反应的报道,美国转基因西红柿导致厨师过敏的情况。德国报道转基因猪的事件,虽然转基因猪比正常的猪大一倍,但是这种猪患有胃肿瘤、肺炎、心力衰竭和关节畸形等疾病,因此,人食用这种猪肉也有患病的可能。而这种影响,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和监测出来。

转基因产品引发的生物安全事件近年来屡有发生。比较有影响的事件有美国“星联玉米事件”、加拿大的“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等等。阿凡迪斯公司生产的一种“星联”转基因玉米,由于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美国环保局仅批准其用于动物饲料,禁止其用于食品生产。但是,2000年9月及随后进行的检测却发现,许多玉米食品中竟然含有星联。尽管星联的种植面积在当年美国玉米总种植面积中仅占不到1%,但由于在加工和存储阶段与其他玉米种类混合,当年美国收获的玉米中约有10%被星联污染。美国政府还指出,阿凡迪斯没有遵守为防止异花授粉而在种植星联玉米和种植普通玉米的土地间保留一定间隔作为缓冲的规定。2002年3月,阿凡迪斯为消费者的集体诉讼支付了900万美元。此外,为回收市场上可能含有星联的300多种食品,阿凡迪斯和相关保险公司支付了约10亿美元。

在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的基因还通过授粉的方式,漂流到了生产有机食品的农田当中。所谓有机食品,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不含转基因。因此,在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看来,这些转基因作物就是影响其产品信誉的超级杂草,是对其农田的基因污染。于是,2002年年初,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有机食品理事会状告孟山都公司和阿凡迪斯公司,要求这两家来自美国的转基因技术公司赔偿损失。

(二)对环境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通过授粉的方式,某个物种的基因漂流到另一个物种,或者说实现杂交,本是一件寻常事。但由于转基因作物中转入的外源基因通常具有某种特殊的性状,例如杀虫、抗除草剂等,这种基因如果漂流到另一个物种,就可能带来明显的环境影响。2002年2月,英国政府环境顾问在英国《自然》杂志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特意描述了加拿大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的威胁。在如今的加拿大草原农田,同时拥有抗三种以上除草剂的杂草化转基因油菜非常普遍。它们的油菜籽掉到农田里,来年会重新萌发。如果一片田地上种植的不是同一个物种,它们就成了不受欢迎的超级杂草,农民不得不求助于对环境破坏更大的旧除草剂。

(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生物及其相互关系,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步形成发展、演变而来的,而转基因生物则是人们利用现代工程和技术手段研制出来的“人造”生物。转基因生物以特殊的生命形式,以超过自然进化千百倍甚至更高的“变化”速度介入到自然界中,二者之间会产生复杂的交织互动关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转基因生物极具竞争优势。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通过花粉传播等途径转移到其他生物体内,就会造成基因污染,进一步影响到生物遗传的多样性。

墨西哥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玉米遗传多样性,1998年规定在墨西哥本土不允许种植转基因玉米。但是2001年9月著名国际刊物《自然》报道,墨西哥环境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墨西哥的Oaxaca和Puebla两个州的22个地区中有15个地区已经发现转基因玉米。2002年1月墨西哥国家环保部门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确认了墨西哥玉米品种已经遭到了转基因玉米的基因污染,在某些村落基因污染率高达35%。关于墨西哥的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3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声称,许多科学家认为,转基因玉米的DNA是否渗入野生玉米,即便渗入对野生玉米是否真正构成威胁,都还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2002年4月,《自然》杂志承认现有证据“不足以表明发表原始论文是合适的”,还把两位作者支持自己结论的新论文和另两篇质疑这项研究的文章同时发表,让读者自行判断。这在该杂志办刊一百多年了的历史上极为罕见。但这一争论促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特备是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的巨大的负面影响。英国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研究人员Arpad Pusztai1998年秋在电视台宣称,他用转基因马铃薯饲喂大鼠,“导致大鼠体重及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被损坏”。此事引起轰动,从此引发了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英国皇家学会对此十分重视,组织了专家进行评议,并于1999年5月公布报告,指出Pusztai的研究从试验设计、方法,到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都有严重缺陷。Pusztai本人也因此而被劝提前退休。

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Losey等报道在实验室内以拌有转Bt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草喂养帝王蝶幼虫可导致死亡,这一结果被解释为转基因威胁非目标昆虫。“环境主义”组织据此提出应限制转基因玉米的生产与销售。当年夏天,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们对帝王蝶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结论是,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没有威胁,其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扩散不远;(2)帝王蝶通常并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完粉后才大量产卵;(3)在经调查的美国中西部转Bt基因玉米占玉米面积的25%,但田间的帝王蝶数量却很大。美国环境保护局在最近的一个报告中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靠试验室的数据。但这一事件也表明,抗虫转基因玉米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可以让花粉不产生Bt杀虫蛋白,这样就可使得花粉对非目标抗虫完全没有威胁。

四、如何解决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

(一)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生物安全出现问题会对社会经济、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或存在风险。现实危害或潜在风险是生物安全的外在表现。

解决生物安全问题,要努力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基因安全评价的技术标准,特别是尽快制定和实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能检测与管理办法。一方面要加强立法,特别是法律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作好公众宣传和舆论导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农业生物安全问题,积极引导我国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2008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对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内生物育种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国内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这一重大专项的目标,是要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当然此项决策与转基因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也密切相关。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前期放开的转基因棉花种植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转基因棉花产量增加10%,杀虫剂的使用量却至少减少50%,农民每公顷收入平均增加220美元,使全国农民收入增加超过8亿美元。转基因产业在国内虽已取得一定发展,但国内转基因产业仍面临较大问题,政府此项政策更多的还是鼓励转基因生物的研发,而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产业化尚需时日。政府将着力推进转基因生物产品的研发。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转基因产品的研发、产业化时间由来已久,相比国内相关产业有较大优势,国内一旦放开转基因产品产业化,将对相关行业形成较大冲击。而考虑到国内基本国情,该行业的放开又是必然趋势,因此前期提高国内研发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欧洲市场对转基因产品强烈的质疑态度,将对国内转基因产品产业化形成一定影响。2008年年初,法国政府宣布启动一项欧盟例外条款,暂停种植MON810型转基因玉米,理由是怀疑其安全性。虽然转基因产品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事关食品安全问题,各国都不得不谨慎考虑,政府对于转基因产品仍会延续积极研究,谨慎应用的政策。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目前还处在研究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也可能存在着某些对人体和环境不利的因素。有一点必须明确,凡是通过国家法律认可的转基因产品,都是经过国家级的食品安全检验,对于人体的健康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安全的。据有关资料的报道,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1500万吨大豆中有60%以上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还没有见到一例因使用这些大豆及其产品而导致健康受损的情况报道。

(二)中国应谨慎应对基因污染问题

转基因作物中含有从不相关的物种转入的外源基因,例如,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含有矮牵牛的抗除草剂基因。这些外源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授等途径扩散到其他物种,生物学家将这种过程称为“基因漂流”(geneflow)。环保主义者则喜欢使用“基因污染”(geneticcon-tamination)的概念:外源基因扩散到其他物种,造成了自然界基因库的混杂或污染。

基因污染可能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或动物肠道微生物吸收转基因作物后获得外源基因。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不同,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可能使基因污染成为一种蔓延性的灾难,而更为可怕的是,基因污染是不可逆转的。

从美国的“星联玉米事件”,加拿大的“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到墨西哥的“玉米基因污染事件”,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基因污染的威胁不容忽视。转基因产品已经走进中国人的生活,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也渐渐受到重视。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年3月20日开始实施之后,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也于2002年7月1日施行。

专家担心,类似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的遭遇可能正在中国大豆上发生。中国的大豆与墨西哥的玉米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墨西哥是玉米的起源地和品种多样性集中地,中国则是大豆的起源地和品种多样性集中地,有6000多份野生大豆品种,占全球的90%以上;墨西哥的玉米约有1/4是从美国进口的,而中国去年进口大豆近1400万吨,数量与国产大豆持平,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中国目前没有批准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生产。但是,从运输到加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部分转基因大豆遗落到野外或者被农民私自种植。

(三)基因污染的应对方案

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种转基因作物开始进行田间试验。目前已实现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但是,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长朱鑫泉说,当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农业生物技术具有巨大潜力,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对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环境释放的安全性研究则相对甚少,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的安全性评价依然缺少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

由于对生物安全的研究不足,面对基因污染的威胁,人类目前能够采取的有效办法并不多。为了减少基因污染的风险,有科学家提出建立“避难所”的想法,即在转基因作物之间种植一些非转基因作物作为隔离带,许多农民觉得这样做太麻烦。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认为,彻底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也有许多科学家相信,能够找到新的办法。例如,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的几位研究人员在2002年6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文章认为,研制出绝育的转基因作物,可以阻止基因漂流。这样农民只能每年都向转基因技术公司购买一次新的种子,转基因作物成本预计将增加约10%,转基因技术公司表示,它们乐于承担这样的成本。

对人类来说,对于基因污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转基因作物能够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危害还不清楚,不同作物的情况也不一样,国内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存在研究人员未经主管部门批准,自行引进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并分发到其他单位试种的现象。一些国外公司可能钻中国立法不完善、管理不统一的空子,将中国作为“转基因生物的试验场”。专家指出,生物安全意识的缺乏,是中国发生基因污染的重大隐患。

第五节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