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22606900000032

第32章 优秀,尽在爱与赏识(9)

记得我的女儿一岁半时,有一次全家去酒店吃饭。酒店地上铺的是一种带花纹的瓷质砖。女儿指着一块地砖问:“妈妈,这是什么?”我耐心地解释说:“这是一块地砖,用它铺在地上,又好看又容易搞卫生。”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指着一块地砖问:“这是什么?”我依旧耐心地说:“这也是一块地砖。”可是女儿并不罢休,兴趣盎然地指着一块又一块的地砖不停地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直到把所有的地砖指了一个遍,才心满意足地说:“我知道了,这些都是地砖,都是用来铺在地上的。”这时我才惊异地发现,女儿并不是在简单地重复同一个问题,而是在进行无数单个事物中发现其普遍规律的抽象思维的活动。她发现每一块地砖的花纹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铺在地上的。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这样开始的。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一些幼稚可笑的语言和举动,那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研究这个世界,如果对他们大声喝斥和嘲笑,就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失去探索世界的积极性。

孩子的好奇心不容扼杀,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锐利武器。当我们满怀爱心和耐心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时候,就是给他们一把探索世界奥妙的金钥匙。

【教育感悟】

孩子的好奇心不容扼杀,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锐利武器。

红花绿草都是美丽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孩子的潜力得不到发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特殊的“元素”,让这些“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让孩子“燃烧”起来,从而为他们找到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好孩子”是在赞扬和鼓励中长大的,“坏孩子”却是这方面的“穷人”。那些看似没有自尊的孩子,只是拥有了“破罐子”的外壳,一副用来保护自己自尊的外壳,他们恰恰是最渴望被人尊重的!因此,父母和老师需要的只是两个字:唤醒!

印度禅师、哲学家奥修说:“自然一直都是个人主义的,你将会成长,你将会开花,你所开出来的或许是玫瑰花,别人所开出来的或许是金盏花。并不因为你是玫瑰花,你就比较优越,也不因为他是金盏花就比较低劣,重要的在于你们两个人都开花了……必须让开花成为自己的一个庆祝。它并不是一个竞争的问题,它甚至不是一个比较的问题。”

对待每一个孩子,就像对待每一颗种子,我们不要期望他一定要成为什么品质的花。园丁的责任是耐心地扶植、尽力地呵护,而不是“拔苗助长”或者任意地摧残,不能因为孩子不符合你的理想就将其打入另册。红花绿草都是美丽的,只要生机盎然,就足够我们欣慰的了。

【教育感悟】

对待每一个孩子,就像对待每一颗种子,我们不要期望他一定要成为什么品质的花,只要生机盎然,就足够我们欣慰的了。

不可说一些带有刺儿的话

郭沫若曾记述过小时候,他向伯母提问而受到冷遇的故事:

“我想问问门前为什么会有一口水井?”

“不知道,你问我,我问谁?”

那不耐烦、忽视孩子自尊心的腔调,犹如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使郭先生一生记忆犹新,也成为他为人父、为人师后教育孩子的一大教训。

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当孩子有什么麻烦或是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帮助。可是父母们往往不但没有及时地给予帮助,可能还会说些伤害孩子的话语。

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就很大,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找不到东西会叫父母帮助寻找。可是父母有时候感到不耐烦,就会随便敷衍或是讽刺回绝孩子的请求,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再关心自己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会被这样的话语伤害,会在亲子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

当孩子因为某事对家长进行询问或求助的时候,表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父母切不可说一些带刺儿的话。这种讽刺话,即使是无心,也要不说为好,因为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同时也是父母极不负责的一种表现。它会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教育感悟】

当孩子有什么麻烦或是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帮助。可是父母们往往不但没有及时地给予帮助,可能还会说些伤害孩子的话语。

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孩子从婴儿时期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两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了。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游玩、学习都由孩子自己做主、自我选择。很少见到过父母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更多的则是家长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

许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如收拾院子、种植花草树木、擦洗汽车和自行车、做室内外卫生、购买东西等。有一个10岁的孩子,每周几次去洗衣店送取衣物,这是他固定的“岗位”。还有一个女孩子房间总是凌乱,妈妈就跟孩子订了“协议”:每到周末各自彻底打扫自己的房间,晚饭前完成;平时每天临睡前要把各种物品整理好。

父母常常训诫孩子,大多原因都是孩子不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责任范围。这一点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本身。比如,做父母的常常会为吃穿住行方面的一些小细节训诫孩子,但是父母们事先并没有告诉孩子,这些行为的界限在哪里。父母们常常为孩子喝不完一杯牛奶,吃不完一个鸡蛋而生孩子的气,并且通常会告诉他粮食来之不易,应该节约的大道理。然而这样的父母是否在给孩子提供早餐之前,给孩子划定了明确的行动范围呢?“你是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杯牛奶?”“你是要半只鸡蛋,还是一只鸡蛋?”

如果父母给予了孩子选择的机会,也就给孩子划定了明确的行动界限,同时也给了孩子以责任,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对自己的生活形态做决定的人。

【教育感悟】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件事你自己来做决定”

游戏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

天性与生俱来,孩子纯真的天性需要成人适时地加以引发。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小时候很喜欢动手做实验,为此他的父亲专门为他腾出了一层阁楼做实验室。一次因不小心引起了大火,小海克吓得逃出家门不敢见父母。父亲找到了他,慈爱地告诉他:“为了研究科学,你就是把家里的房子全拆了,把田全毁了,我们也不会埋怨你。”父亲的支持和理解,成为小海克奋斗的巨大动力。有这么善解童心的父亲,海克怎能不成为科学家呢?

但是很多父母不是顺乎孩子的天性,而是一味压抑,结果会给孩子造成发展的障碍,还会使孩子和家长之间难以沟通。游戏和探索本是孩子的天性,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扼杀了他的这种天性,硬逼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许多成人只知道给孩子灌输知识,不懂得陶冶孩子的性情,认为剥夺孩子现在的欢乐是为了他将来的幸福,其实恰恰是相反的。

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让孩子自由翱翔、充分发展。孩子拥有最纯真的天性,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去左右孩子的发展,结果会使孩子稚嫩的童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教育感悟】

游戏和探索本是孩子的天性,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扼杀了他的这种天性,硬逼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