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每年端午时节,这种鸟儿就在秭归的崇山峻岭中四处叫唤,一声声,一声声,从黎明到黄昏,叫得声嘶力竭,嘴满鲜血,还不止声。老人们说,那殷红的嘴,是屈幺姑呕出的心血染红的,那全绿的羽毛,是故乡的青山绿水披在她身上;“我哥回”这种鸟儿,是屈幺姑那颗赤诚的心变的。“我哥回”一啼叫,人们都知道屈幺姑又回故乡看望他的哥哥了!
从此,每年端午节,归州屈原沱都举行龙舟竞渡,机智的艄公和勇猛的桡手(划桨的人),都在鼓声中高喊号子:“我哥──回哟!我哥──回哟!”老人们说,“我哥回”是一种吉祥鸟。听到它的啼叫,就会大灾化小,小灾化无;长夜缩短,百病俱消。种田人一听到它啼叫,就知道是栽秧割麦的紧张时节了,都起在黎明前,收工在黄昏后,抓紧农时,不误收种;三峡的船夫渔民一听到它啼叫,大风大浪脚下踩,凶滩恶礁忙躲开,过滩船如飞,打鱼网网多;孩子们一听到它的啼叫,读书就更加专心致志了。
千百年来,屈乡人民十分珍爱“我哥回”,不准任何人动它一根羽毛。打猎的青年见了它,自动掉转枪口;川江的艄公见到它,立即吹哨致敬。
智慧箴言
亲情如歌,它总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最诚挚的感情,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家人,给予他们最诚挚的关怀。
名句赏析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语出唐代孟郊《劝学》诗。人们经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不学习,是不会懂得道理的。
宰相夫人下厨
适用作文主题
家教,勤俭持家。
宋朝时候,四川阆中地方出了一个显赫的家庭,父子四人都是朝中的达官显宦。父亲陈省华是左谏议大夫;三个儿子,两个先后当过宰相,一个是节度使。
这么一个官宦人家,自然是要什么有什么了,主人的饮食起居,也会有专人侍候。但是陈省华作为一家之长,却给家里人立下一条规矩:家中主妇和儿媳辈都要下厨做饭,要勤俭过日子,不许有半点儿懒怠和浪费。
他的大儿媳能言会道,工于心计。开始下厨时,她看到婆婆系起围裙,不但配置菜肴,还淘米蒸饭,不怕劳累,自己也不得不在婆婆身前身后干些零活。后来,她感到自己是宰相夫人,娘家虽没有陈家的官大,但父亲马尚亮也是朝廷的官员,自己从来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下厨做饭是下人干的活,不是她应该干的。
不久,她有时称病不出房门,有时下到厨房,也是摔摔打打,专拣轻活干。婆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她几句。她解下围裙,一赌气回娘家去了。
过了一阵儿,婆婆想派人去劝她回来,陈省华坚决不同意,说:“她想通了,自然会回来;想不通,劝回来也不会安心下厨。我们不能养活白吃饭的。”
后来,有一天在上朝的路上,陈省华碰见亲家翁马尚亮。陈省华根本不提儿媳的事,倒是马尚亮忍不住对陈省华说:“小女年幼无知,不会做饭。你们陈家家大人多,少不了宾客往来,一定有专门做饭的。就别让小女下厨做饭了吧!”
陈省华听了,心想:我正找不到机会教育儿媳,现在你倒替她求情来了,那就说给你听,借你的嘴教育你的女儿吧!于是就语重心长地说:“亲家,做饭说起来是小事,也是大事,人每天都要吃饭。你我的家属,平日不下地干活,在家如果连做饭这点活也不干,那不完全是白吃白喝了吗?我们爱子女,不能光想着让他们享受眼前福,还应该为他们的将来想想。他们现在当晚辈时什么也不干,将来自己有了子女,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我们在朝中常说:‘居安思危’,持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俗语说:‘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旦他们没有了靠山,自己连饭也不会做,那将怎么生活呢?”
马尚亮听了这一番话,感到十分惭愧,又佩服这位左谏议大夫把治国的大道理用到了治家上面,能为子女的将来着想。怪不得他们陈家一门显赫,原来是有这么严格的家教啊!
马尚亮回到家里,狠狠训了女儿一顿,要她回去后一定跟随婆婆下厨做饭。并立即亲自把女儿送回陈家,看着女儿向婆婆认错。
由于陈省华坚持家教,三个儿媳后来都能勤俭持家。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智慧箴言
教育也需要讲究策略,如果正面教导没用,何妨旁敲侧击呢?陈省华眼见当面教育没用,便机灵地通过亲家之口去教育自己的媳妇,反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学常识
鸿鹄:鸿鹄,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张孝打凤
适合作文主题
缓和失望心理,与人交往。
很久以前,巴山里头有个大富翁,广有田产,家资丰厚,人称张百万。儿子名叫张有恩。父子都很能干,是积金攒银的好把式,但他们却很讲仁义,待乡亲们一团和气,因此,很受乡亲们敬重。
宋朝仁宗四年间,张有恩娶了一房妻子,娘家姓范,也是大户人家之女,又贤惠又能干。后得一子,起名张孝。张孝天资聪明,性情温柔,最能善解人意,十分乖巧。深受父母宠爱,一家人欢乐度日。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张孝不满两岁,范氏不幸身患重病,一命归西,丢下幼子无娘疼爱。张有恩伤心无比,悲痛万分,喊着苍天责问:“我张家世代忠厚为人,苍天为何不长眼睛,偏偏死我当家之人?如今丢下丈夫幼子,这日子可是怎么过?”时隔半年,乡亲们见张有恩拖着儿子度日艰难,且中年丧偶,心中悲苦。纷纷劝他为了儿子着想,再续一房妻子。有恩想到幼子张孝没有母亲的苦处,就听从了乡亲们的劝解。经人说合,又娶了药场峪王家大户的姑娘。王氏过门以后,勤俭治家,孝敬公婆,疼爱张孝,张家从此又有了欢乐。
第二年王氏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张里。在张里七岁那年,张孝已十岁了。离家五里路的大坪开了一堂学馆,张孝张里兄弟二人都去上了学。因山高路险,孩子们只能寄学就读,一个月才回家拿一次粮米菜蔬。在学馆里生活,有师母精心照料,家中倒可放心。有一天忽然家里带信来,说张孝张里母亲身患重病,要他兄弟回去看望。张孝想到弟弟年幼,况且刚刚启蒙,学业是耽误不得的,就让弟弟留校读书,由他一人回家探母。张孝回家看望了母亲,天天伺奉汤药,端茶倒水,犹如亲生儿子一般孝顺。纵然张孝再孝顺,也减轻不了母亲的病痛,反而一天比一天重。张孝很伤心,就对天祷告,求苍天开眼,保佑母亲病体康复。当晚,张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汉对他说:“张孝哇,你已失去了一个母亲,再不能失去第二个母亲。要救你母亲就要用你大孝之心。”张孝答道:“我愿用我心肝为母亲当药治病。”第二天天一亮张孝就对他爹说:“爹,为了救母活命,儿已许苍天,愿以儿心肝为药。”说罢,一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肝交与爹爹,自己一头倒地。正在这时,一菩萨奉天庭玉皇之命,刮一阵狂风卷走了张孝,尸骨无存。张有恩心如刀绞。为了妻子,他忍悲含痛,把张孝的心肝煮成汤药,给王氏服下,当时就觉得神清气爽,精神倍增,病痛一扫而光。王氏就问这是什么灵药,竟有立竿见影之效。有恩大放悲声,叙说了儿子张孝为救母命,许愿以身赴难,割肝救母,王氏一听,悲天抢地,哭喊着奔出屋外,去看张孝尸身。哪里还有踪影?夫妇抱头痛哭。正在这时,却见张孝好好地从门外走进来。张有恩王氏一见张孝,如同黑夜里见到夜明珠,一把揽过儿子,三人抱头痛哭。真是悲喜交集,苦尽甜来。
再说张里在校读书,哥哥回家探母,怎么这多天没回学馆那,莫不是母亲病重?他总不放心,就请了假回去探望。回到家时,见母亲病已经好了,一家团聚,自是欢喜无比。过了一天,兄弟二人又返回学馆读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