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灵鸡汤(中学版)
22606300000042

第42章 坚持,大雨过后就有花香(2)

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将官了。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个人的勇敢是不够的。”接着,他还介绍狄青读一些书。

狄青见范仲淹这样热情鼓励他,十分感激。以后,他利用打仗的空隙时间刻苦读书。过了几年,他把秦汉以来名将的兵法都读得很熟,又因为立了战功,不断得到提升,名声更大。后来,宋仁宗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马军副都指挥。

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在兵士的脸上刺上字。狄青当小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着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着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

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

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吧!”

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狄公高攀呢。”

智慧箴言

无论出身是富贵还是贫贱,只要刻苦努力,比别人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就总会取得成功。

生活小常识

枣树是南北方常见的果树,它不怕寒冷,也不怕旱。4—6年生的枣树根很发达,横向长有4米以上,往下长的根有2—3米以上,土壤里哪有一点点水分,枣树的细根就能把它吸收上来利用。另外,枣树的树叶上有一层角质层,能减缓水分的蒸腾。所以,在夏季天气干旱的时候,苹果、葡萄、杨树、柳树叶子打蔫了,枣树还照样生长的很好。所以,房前屋后和地里种的枣树,不用人给它浇水也能结出甜脆的枣来。

杜甫作诗

适用作文主题

勤奋,好学,律己,推敲。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深秋,59岁的杜甫蜷缩在一条破旧的小船里,在湘江上漂泊。他面色蜡黄,骨瘦如柴,贫困和疾病已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他伏枕僵卧着,已有好几天没有进过餐了。不是不想吃,而是没有东西可吃。他断断续续地叹息着、呻吟着,知道自己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忽然,他睁开了双眼,眼睛里闪射出兴奋的光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青年和壮年,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宛在眼前……

杜甫,字子美。他出生在巩县(今河南巩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晋代的著名学者、军事家杜预是他的远祖,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杜甫自幼聪慧勤学。他7岁时就能作诗,咏了一篇“凤凰诗”,一鸣惊人。9岁的时候,就能挥动毛笔,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他一方面像一个小牛犊那样天真活泼,一天光爬树也要爬十几回,另一方面,在当地诗人们的聚会当中,他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常客。年长的人把他称作是当代的班固、扬雄。那班、扬二人是汉代的著名作家,都有大部头作品流传于世。当时有一件使他终身难忘的事: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有幸欣赏到了名震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的时候,开始到四处游历,一边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一边做诗。杜甫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所做的诗一般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算满意。他自己曾立下志愿:“语不惊人死不休”。下面这个故事就从侧面反映了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志愿而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宋朝的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有个叫陈从易的人,做诗效法白居易,一次偶然得到了一个旧本子的《杜甫诗集》。由于年深日久,保管不善,诗集中脱落的字句较多。其中《送蔡都尉诗》有两句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鸟”字后面脱了一个字。陈从易把全诗看了好几遍,仍然决定不了用什么字去补才恰当。有一天,几个相好的朋友来看望陈从易。他们都是当地的诗人,经常与陈从易在一起写诗论文。陈从易见了他们非常高兴,马上从书架上取出《杜甫诗集》放在桌上,翻开《送蔡都尉诗》让大家看,接着说:“老杜这首诗赞美蔡希鲁都尉的武艺高强,上句写他善于纵跳的轻身功夫,下句讲他的枪法出众。但上句脱了一个字,不知是什么字,我们每人各写一个字来补,看那个补得最恰当,怎么样?”

朋友们听了,齐声说好,于是人人把桌上的那首诗默念了几遍,就各自分开。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捻须低吟,有的眼望窗外,有的来回踱步,每个人都想用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补,书房里笼罩着严肃静谧的气氛。

不多时,一个年轻的诗人首先打破了寂静。他用毛笔在掌心里写了个“疾”字,让大家看:“怎么样?‘身轻一鸟疾’,像飞鸟一样轻快迅速,不是把蔡都尉的纵跳功夫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说完,把手一扬,脸上流露出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气。

“不好!”一个中年诗人看见他那傲然自得的样儿,当即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不好?”年轻的诗人有点不服,转身说道:“愿闻老兄高见!”

中年诗人不慌不忙地说:“‘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与入句的‘急’都是入声字,读音相近,意思也差不多,犯了雷同的毛病。”

年轻的诗人见他说得有理,虽然心头有点不快,却又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就反问说:“你补的什么字?”

中年诗人提笔在纸上写了个字,大家一看,原来是个“度”宇。

“身轻一鸟度,枪急万人呼。”陈从易读了一遍,摇摇头说:“‘度’字不妥。《木兰辞》有‘关山度若飞’之句,唐人诗也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度’字后面往往有字承接,这里用得没有着落。另外‘度’字也显不出身轻如鸟快如飞的特点。”

听了陈从易的分析,大家都点头称是。这时,有的提出用“落”字,有的说“落”字不如“起”字好,有的又说还是用“下”字最恰当。大家经过一番推敲,觉得不论是“身轻一鸟落”、“身轻一鸟起”,还是“身轻一鸟下”,都只是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而蔡都尉的纵跳功夫,有起有落,动作敏捷,身手矫健,这些字都概括不了。讨论了半天,仍然选不出一个恰当的字。陈从易只好说以后再讨论,朋友们也就纷纷告辞。

过后不久,陈从易又从旧书店买到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急忙拿回家中,翻开《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上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诗人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是十分精当。陈从易反复咀嚼诗味,不由深深叹服。后来朋友们又来讨论补字,陈从易便把新得到的本子给大家看,指着“身轻一鸟过”的诗句,感叹地说:“老杜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这一字之工,我们就不容易做到啊!”朋友们也都齐声赞叹,佩服杜甫用字之工,为己所不及。

智慧箴言

语不惊人死不休,既是杜甫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希望,也是对自己为人的要求。做学术要精益求精,做人要勤奋努力,要求上进。

笑话碰碰车

医生:“你太幸运了,你能康复全靠老天帮忙。”

住院病人:“你说我康复是老天帮助?谢天谢地,本来我还以为要付钱给你呢?”

鸡鸣就枕

适用作文主题

勤奋,苦读,孝顺,坚持不懈。

清朝康熙九年的一个冬天,朔风凛冽,寒气逼人。宁波西郊白云庄内,求学的士子满堂。他们大多数是宁波城里人,也有一些是从绍兴、江西、江苏远道赶来的。这些人都是来听一位老先生讲学的。

讲学的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只见他额头宽广,面容清癯,眼角布满了鱼尾纹,下巴上蓄着一绺三寸浓须。他目光炯炯有神,声音洪亮,挥动着右臂,激昂地说:“皇帝君主,人们视其为至高无上。其实,他是天下的大害!所有的君主,敲吸人民的骨髓,离散百姓的妻女,使生灵涂炭,国家大乱。天下不安宁的罪魁祸首就是君主!皇帝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但这些胡言乱语却叫做圣旨,成为法律,这种现象就是罪恶的根源!因此,要使国家大治,百姓幸福,就必须推翻万恶的君主制!”

在“君权神授”、皇帝至尊的封建时代,老人的话多么深刻,多么有魄力!满堂求学士子听得心悦诚服,身上像流过一股热流,暖气融融,使人忘记了窗外的严冬。

“老先生讲得好极了,含义深刻,切中时弊!”散场后,人们交口称誉。

这位讲学的老人,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杰出的学者黄宗羲。

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17岁那年,他父亲黄尊素遭奸臣魏忠贤陷害,被捉拿进京问罪。临别时,父亲拉着他的手,叮嘱说:“我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只有这一屋子家藏书籍。你要记住我的话,好好钻研这些书籍,从中探求古今治乱得失之道,以便将来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黄宗羲咬紧嘴唇,默默地点头,答应了父亲的吩咐。

父亲临别的话,使黄宗羲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从此便在家里勤奋读书。

每天,天还没有亮他就起床读书,一直读到深更半夜鸡叫头遍时才上床睡觉。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把家里丰富的藏书读完了。

到了19岁那年,他的父亲被魏忠贤杀害了。消息传来,极度伤心的黄宗羲没有被这巨大的悲痛压倒,他发誓,一定要实现父亲生前对他的希望。

这以后,他继续刻苦读书。他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为悼亡父,孝子宗羲三年不会客,望亲朋好友不要打扰。”

好心人见了这张纸条后,虽然都没有去找他,却十分担心他因失去父亲的悲痛而毁了自己的身体。

为了劝说黄宗羲,让他散散心,应众人之托,他最好的朋友赵多嘉这大硬是闯进了他的家。谁知,当赵多嘉走进书房时,只见黄宗羲头埋在书堆里,正读得津津有味。有人进来,他连头都不抬……赵多嘉见状,悄悄退了出来,他终于明白了黄宗羲贴在门外那张纸条的真正含义。

在短短的几年中,黄宗羲又深入地钻研了十三经,阅读了诸子百家、二十二史和明代的十三朝实录等书,并对于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都下苦功研究。黄宗羲天资并不聪慧,记忆力也较差,每读完一篇文章,他常常对内容记不准确。可是他并不灰心,他知道资质聪明与否是先天生成的,人力无法改变;但自己能够做到比常人加倍地努力,即可以弥补天资的不足。读书易忘,他就用抄书的办法来加深印象,强迫记忆,而且仍是读到鸡鸣时方歇,数十年不断。他曾在一篇《不寐》的文中写道:“我年轻时,读书直到鸡鸣才就枕,老了以后,躺在床上思考问题一直到鸡叫为止。回过头一看,几十年的时间只消磨在鸡叫声中……”

这篇文章的确是他一生勤奋苦读的写照。就是他已80岁高龄时,仍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甚至在他去世前的两天,还读了好几本书,并在书上写了详细的批语。

智慧箴言

读书是一个长久的艰苦的过程,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也并非玩玩打打就能将书读好。要读好书,必须持之以恒的付出艰苦的努力。

学习金手指

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上课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看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挂图、投影、屏幕等等,更要看所学课文的具体内容。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还要注意看同学的板演,更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边记。眼、脑、手并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好,学习效率更高。

叫小偷无法下手

适用作文主题

勤奋,努力,珍惜时间。

“我哪里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把别人聊天、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罢了。”这是伟大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常说的一句话。

鲁迅从小勤学,他曾在私塾的课桌上刻过一个“早”字,以勉励自己珍惜光阴。每天上学,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学堂,课间休息的钟声对他不起任何作用。当其他学生乘这间隙,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在外面玩耍时,鲁迅仍坐在课桌前,专心地读着书。有好多次,同学们硬是将他拉到教室外面。可一转身,鲁迅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教书先生看看自己这位用功的学生,既高兴又不解地问道:“你不喜欢玩吗?怎么连课间休息这点时间都不放过?!”小鲁迅抬起头,看了看老师,认真地说:“我也喜欢玩,但我觉得课间休息这点时间很重要,我可以利用它掌握牢先生讲过的课文,时间久了,这点时间加起来可不算少……”先生冲他点点头,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长大工作以后,鲁迅仍时刻不忘节约时间。就拿吃饭为例,他是最喜欢吃鱼的,可为了少在剔吐鱼骨上花时间,就少吃鱼。别人对此大为不解,他却对人家说:“时间靠挤,少吃点鱼没什么,而我得到了比这更有美味的东西,那就是时间。”

鲁迅有句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