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盘破门
22589200000002

第2章 进驻资州(1)

资州建春门(正东门)内外,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从建春门到湘园一路,所有店铺大门紧闭,街上看不到任何闲杂人等,只有全副武装的巡防营清兵。

知府罗文山身穿崭新的官服,站在建春门城楼上,眯缝着眼睛眺望城外东大路,满脸焦急,但又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按理说,钦差大人驾到,他应该去城外十里长亭迎候。但这个钦差大人作风有点不一样,早早派人前来告知,不许搞迎接仪式,甚至不许知府在城门出现。尽管如此,罗文山还是决定到建春门去等候,希望能暗中一睹钦差大人仪仗的风采。

一名清兵飞奔而来,罗文山急忙走下城楼。那清兵来到罗文山面前,喘着粗气禀报:“钦差大人到了!”罗文山点点头,手一挥,报信清兵走到城门口站定。罗文山朝身边一名清兵的屁股踢了一脚,清清嗓子喊道:“你们听好了,都给我精神些!”说完,罗文山悄悄走到城门角落,像做了错事的小孩子一样,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不久,东大路上旌旗招展,全副武装的新军两人一列,排成整齐的队伍出现在众人眼里。领队的是标统刘云凤,身材魁梧,国字脸,神情冷峻,气宇轩昂。到了建春门,刘云凤没有停下,策马继续往前走。一名清兵在前领路,整支新军队伍从建春门下鱼贯而入,直奔城里的鼓楼坝广场。

新军队伍中间,是一台八乘大轿,里面坐着钦差大人端方。大轿前面,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彪形大汉骑在马上,眼睛不住地四下观察着。大汉是端方的贴身护卫宝廷,武艺高强,擅使一把二十多斤的厚背砍刀,平时刀不离身,睡觉时都把刀放在床边。尽管端方给他配了一把手枪,但宝廷几乎没用过那洋玩意儿。

大轿两侧,是端方的护卫队。大轿后面,是端方护卫队队官张春生。张春生一张俊朗的脸上,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不仅是因为年轻,更是因为如此年轻就受到重用而由内到外散发出着自信和优越感。

看到建春门越来越近,张春生的心逐渐激动起来。四年前,他就是从这个城门走出去的,当时他发誓,一定要风光地走回来。没想到,短短四年时间,他就回来了,而且的确是风风光光回来的。

张春生的身后,是一长溜挑着箱子的民夫。那些箱子里装的是端方的私人物品。不是金银财宝,而是端方辛辛苦苦收藏的书画金石。端方和其他大臣不同,他醉心于古玩收藏,也喜欢藏书,且收藏颇丰,精品甚多。端方在金石方面的学识相当深厚,在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望。

坐在八乘大轿中的端方,此时可没有心思顾及身后的那些宝贝。他神情严肃,手里拿着最心爱的紫砂茶杯,思绪万千。自接到命令从武汉出发到现在,一路行来,已有两个多月了。在这两个多月里,局势的迅速发展让人始料不及。

这一切,还得从几个月前的四川保路风潮说起。

1911年5月18日,一直坐着冷板凳的端方被委任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正是这两条铁路,让清廷陷入一场巨大的危机中。

欧美列强进入中国后,修建铁路成了他们攫取中国财富的一个便捷手段。中国人意识到了由列强修建铁路带来的巨大灾难,要求清廷收回铁路修筑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1903年9月,清廷允许招商局集商股成立铁路、矿务、工艺、农务等公司。此后,各省铁路公司陆续成立,商办铁路开始兴建。同年,四川新任总督锡良,在川人的强烈要求下,向光绪奏请自办川汉铁路,光绪欣然同意。次年,四川成立川汉铁路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没有外资的省级官办铁路公司。

为了不让川汉铁路的修筑权落在列强手里,川人采用征集“民股”的办法,由地方政府在税收项下附加租股、米捐股、盐捐股、房捐股等,筹集筑路的资金。经过几年筹集,不仅绅商、地主成了股东,一些农民也握有股票。

川汉铁路公司成立后,粤汉铁路开始修筑,川汉铁路从湖北宜昌到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的一段已动工。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绅商看到川汉铁路主权被成功收回,也借鉴四川的做法,收回了粤汉铁路的修筑主权。

川汉、粤汉铁路是沟通中国南北和深入内地的两条重要干线,这块肥肉被中国人收回,让欧美列强很不甘心。为抢夺铁路修筑权,列强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要求清廷偿还在上海橡胶股票风暴中的借款,否则就以获取铁路修筑权为交换条件。这一狠招,把本来就财政困难的清廷逼上了一条绝路。

上海橡胶股票风暴,是中国证券业早期的一次巨大股灾,也是一场著名的金融风暴。1903年,英国犹太裔商人大班·麦边旗下的麦边轮船公司破产,麦边决定在上海空手套白狼捞回损失。针对上海滩投资者对于股市疯狂的赌博心理,麦边利用当时新鲜又热门的橡胶概念,精心构筑了一起骗局。

麦边注册成立了上海蓝格志拓植公司这家皮包公司,佯称公司在东南亚和澳洲热带雨林拥有橡胶园,开始推销橡胶股票。经过炒作,橡胶股价直线攀升,引来无数人追捧。1910年7月,麦边等人在橡胶股票涨到无法再涨时,将所有股票尽数抛出,然后带着骗来的两千多万两白银,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消息传来,橡胶股票变得一文不值。倾家荡产的投资者被迫跳江、跳楼、服毒自杀的,将近100人。事态发展严重,清廷不得不向列强借款平息这场风暴。

好不容易平息了上海橡胶股票风暴,还没喘过气来的清廷又遭到列强上门逼债。其实,列强给清廷出的是一道选择题,而不是是非题,更不是问答题。既然是选择题,就限制了选择条件,只能从给出的备选答案中选择。

正如人在面临艰难选择时,总是要选择利多害少的答案一样,国库空空的清廷最终选择了可以进行交换的条件——把铁路修筑权让给列强。1911年5月9日,清廷责任内阁颁发“上谕”,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各省原已准交商办的铁路干线,一律收归国有。

5月18日,清廷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要他强行去接收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5月20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同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600万英镑的《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把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卖给列强,而且还要以湖南、湖北两省的盐税厘金作为抵押。

清廷“铁路国有”的政策一出,湖南、湖北、广东的保路风潮连成一片,声势浩大。最终把事情闹大并导致一系列流血冲突事件的,还是四川。

1911年6月1日,盛宣怀和端方联名向四川总督王人文发电,告以邮传部决定的川汉铁路股款处理办法:对川汉铁路公司已用的款项和公司现存的款项,由清廷一律换发给国家铁路股票,概不退还现款。意思就是说,清廷不但要把铁路修筑权收回来,还要把此前川人的集资款收归国有。

王人文知道,如果这个电文被公开,势必导致全省大乱,因为谁也不愿意接受这么一个血本无归的结果。王人文私自做主,把电文强行压下不宣。没想到,6月7日,盛宣怀、端方又直接发电文给川汉铁路公司驻宜昌总理李稷勋,询问其是否见到此前发给王人文的电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李稷勋,立即致电成都总公司要求查看电文,总公司转而询问总督府,王人文只得将电文抄示给公司。

此事被成都《蜀报》主编邓孝可得知,邓孝可在《蜀报》上将电文公开刊发,四川全省舆论顿时一片哗然。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和副议长罗纶,以咨议局和铁路公司的名义分呈王人文代奏,请求清廷收回成命。清廷拒绝四川绅民的请愿,仍坚持铁路国有的政策。

川人绝望了。6月16日,铁路公司举行紧急会议,决定马上组织保路同志会。6月17日,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岳府街正式成立,蒲殿俊任会长,罗纶任副会长。全川142个州县的各界人士都投身到保路运动中,不到十天就发展到十万会员。

保路同志会由罗纶领衔,联合绅民两千四百余人签注批驳川汉、粤汉铁路借款合同。清廷不仅不接受川人的请愿,反而把王人文革职,另派赵尔丰接任总督。8月24日,保路同志会再次在岳府街召开川路股东全体大会,罢市、罢课遍及全川。

越闹越大的四川保路风潮使清廷感到了巨大的危机,清廷饬令赵尔丰弹压川人,赵尔丰开始部署镇压计划。9月7日上午,赵尔丰派人给蒲殿俊、罗纶等人传信,说邮传部针对四川的保路运动回电了,请他们去总督府看电文,并商讨有关事宜。蒲殿俊、罗纶等九人刚进总督府,就被赵尔丰下令拘捕。

消息传开后,大家奔走相告,数万人到总督府门前请愿,要求放人。赵尔丰不但不放人,反而下令军警开枪。一时间,枪弹如雨,哭喊声震天,当场打死三十多人,打伤数百人。这就是保路运动中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

在镇压请愿的同时,赵尔丰还下令成都全城戒严,城门紧闭,城墙上重兵把守,封锁邮电交通。整个成都城成了一个孤岛。赵尔丰自以为如此一来,就能将事态逐渐镇压下去。但他没想到的是,危急关头,革命党人站了出来。

四川的保路风潮一开始,革命党人就意识到了里面潜藏着的巨大机遇。每一次运动波澜,都有革命党人暗中助力。赵尔丰封城后,如何把成都发生的巨变和血案的消息传出去?

当晚,在成都任教的革命党人龙建伟趁着夜幕,悄悄来到城墙边。看到巡逻的清兵走远后,他爬上城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索,绑住城垛,缒城而出,一路狂奔到锦江江畔的九眼桥农事试验农场。

革命党人曹笃、朱国琛正在农场焦急地等待城里的消息。龙建伟到来后,三人立即商讨对策并迅速达成一致,就是尽快将被封锁的真相告知天下、鼓动各州县群起抵抗。

但是,怎样将真相迅速地告知省内各地呢?龙建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木片代替电报、信件,从锦江发“水电报”!三人找来木板,锯成数百块木牌,上写“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字样,涂上桐油以确保字迹不会因长时间浸泡水中而模糊或消失后,投入水中。

各地接到水电报后,成都血案的消息很快传遍沿江各州县,保路同志军纷纷揭竿而起,仅宜宾县就有数万人,并有一部分向成都进军。消息传到革命党人、华阳袍哥会首领秦载赓耳里,当晚,秦载赓聚众千余人,在华阳中兴场誓师起义,冒着滂沱大雨向成都进军。第二天早上,华阳同志军抵达成都东门外,与清军在牛市口、大面铺等地展开战斗。

9日,成都周边的温江、郫县、邛崃、金堂、广汉等十多个县州的同志军队伍云集成都城下,与守城清军激战。离成都较远的三台、峨边、井研以及屏山等州县的同志军也急奔而来。一时之间,攻打成都的同志军达二十多万人,与清军作战不下数百次。

为尽快平息四川的失控局势,清廷赶紧下令革除赵尔丰的四川总督职务,委任端方为钦差大臣,进川署理四川事务。端方接令后,率湖北新军第八镇第十六协第31标及32标一部两千余人入川。

端方还在路上时,四川和武汉又接连发生两起重大事件。

先说四川,早在8月4日,革命党人在资州罗泉镇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武装起义。9月25日,一支同志军在围攻成都无果后转攻荣县,并获得成功,宣布荣县独立,成立荣县军政府,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廷的政权。

再说武汉。端方调走湖北新军两千多人后,武汉兵力空虚,防御力量大为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唯一让端方感到欣慰的“好消息”是,四川的保路同志军围攻成都,看起来声势浩大,但缺乏统一的组织指挥和作战经验,而且武器装备又不足,大多是锄头大刀之类的兵器,最终没能攻下成都,很快就“作鸟兽散”了。

听到这个“好消息”,端方心情大好,立即叫来好酒好肉,把标统刘云凤和曾东海叫来,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两个标统闻言大喜,连声说这是“皇天有眼”,表示一定不负圣恩,同心戮力,协助端方控制住四川的局势。

到了重庆后,端方又接到上谕,任命他为四川总督,接替赵尔丰。钦差大臣变成四川总督,这样的好事,让端方着实兴奋了起来。端方知道,朝廷对他委以重任,是看中了他的能力。

在官场上,流传着一句话:“岑春煊不学无术,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方有学有术。”这里的学指“学问”,术指“权术”。端方对这句话早有耳闻,对大家的评价不置可否。他很清楚自己的本事有多大,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如今,多次经历宦海沉浮的端方,知道被委任为四川总督意味着什么。清王朝的确到了危急关头,全国各地动乱频发,乱世征兆日益凸显。但越是乱世,越能让能者出人头地。端方自信,如能迅速剿杀革命党,平息四川的动乱,一定能使自己的地位不断抬升。

端方希望能尽快到达成都,把总督大印从赵尔丰手里接过来,然后大显身手,把四川治理为一片祥和安宁的乐土。可他得到消息,赵尔丰正在上下活动,希望朝廷能恢复他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