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磐石文葩(康式昭文学奖获奖作品集)
22588700000003

第3章 饭盅盅里冒出来的小故事

吴向东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远离县城的乡镇。

镇上的街道窄小,没有闪烁的霓虹灯和满街刺耳的音响,但在那自然古朴中,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清新的感觉。

这个镇的中心小学就坐落在街头。

我们到这个学校时,正赶上学校的厨工从一个硕大的蒸柜中取出散发着热气的饭盅盅,整齐有序地放在两张长长的石桌上。

一、饭盅盅里面的故事

11点40分,下课铃声响了,这饭盅盅里的第一个故事冒出来了。这个故事充满了热烈和欢乐。

一千多个蒸满米饭、红苕的盅盅放在两个很长的石桌上,或三五个、或八九个捆在一起,每捆饭盅的同学代表在寻找自己和小伙伴的饭盅盅。找到了,提出来,笑盈盈地往教室走。一些低年级的同学,或许因为一串饭盅太重,提不动,有的合抱在怀中,有的干脆往肩上一搭,好惬意、好悠闲。你来我往,人头攒动,说啊、笑啊、走啊、跳啊,多么欢快的场面。

我们随着取饭的同学来到了一间教室,顿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饭盅盅里的第二个故事又冒出来了。这个故事使人感到有几分悲凉。

同学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有的在课桌上放一个小瓶,这是从家里带来的剩菜残汤;有的桌上放的是一张白纸,纸上有一点咸菜,这是他们用五分、一角钱买来的;有的盅盅里蒸的是自己带来的红苕,既是饭,又是菜;还有不少的同学什么菜也没有,吞着白饭,仍然津津有味。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城里孩子的午餐,瓷盘瓷碗,几菜一汤;突然想起了酸奶、面包;想起了五香牛肉、麻辣兔丁。而这里的同学们没有那香喷喷的炸鸡腿,没有那色彩诱人的奶油蛋糕,甚至连最起码的一碟炒素菜也没有。

就在我心里凉悠悠时,不经意间,看见了三年级(3)班教室里放着一个没有饭的空盅盅,这盅盅里冒出了第三个故事。这个故事使我心里更凉,又让我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

空盅盅的小主人个子矮矮的,他叫王德才。他没有母亲,抱养他的父亲又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家里日子十分难过,根本没有米可以带来。每天,他的空盅盅放在那张桌子上,靠同学们你拨一点他舀一勺,在里面盛满米饭。王德才端起了饭盅盅,身边的同学又从自己盅盅里夹一些咸菜给他,像这样经常带空盅盅来的同学还有三年级(3)班的王亮,三年级(2)班的黄俊东,五年级的曹刚、龚波、詹幸,六年级的贺启明……

他们家里生活艰苦,在学校的集体生活却很甜。校长和老师说,同学们每天都分些自己的饭给这些同学吃,学校也免去了他们应交的费用。一个同学还悄悄地对我说:老师还拿自己孩子的衣服给他们穿呢!

二、饭盅盅背后的故事

午饭后,师生们有一段短暂的休息时间,我便和师生们交谈开了。交谈中,我发现在饭盅盅的背后还有一些故事。这些故事让我的眼前明亮了许多。

詹幸,这名五年级的女生,妈妈已经病故,由做点小生意的爸爸拖着她和两个读中学的姐姐生活。父亲前几年想改变生活困境贷款办厂,却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使这个本来穷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懂事的小詹幸学习十分努力,作业总是一丝不苟,成绩一直名列全班前茅。

三年级(2)班的数学老师告诉我,他们班的黄俊东学习刻苦努力,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但他家里却很贫困,母亲身患重病,家里的住房也不幸失火烧了。师生们说,放学后,总是看到这名八九岁的孩子在地里干农活,割猪草、收麦子、背红苕。

当交谈到“长大后干什么”这个话题时,孩子们天真无邪地回答,表现出他们不安于现状、与命运抗争的淳朴思想。

一名二年级的女生说:“长大后我要去打工挣钱,使家里的日子更好过些。”六年级一名同学则说:“我爸爸生病死了,妈妈也经常生病,长大后我要当一名医生。”

在这些不安于现状的言语和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这些饭盅盅里的故事,被新闻单位知道后,又引发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三、饭盅盅引发的故事

当我们再一次来到这所学校。学校操场上一片欢腾。在那里我们了解到一个饭盅盅引发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到一股热浪在往上涌动。

操场上,镇中心小学与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正在举行“手拉手”活动。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的同学们从新闻单位得知该镇小朋友的情况后,立即决定两所学校“手拉手”,互相帮助。成都的小朋友纷纷伸出自己友爱的小手。盐道街小学少先队12个大队委得知记者叔叔要到该镇,马上捐出130元零花钱请记者叔叔带给这里的小朋友。他们在捎给该镇中心小学同学的160多封信中有的这样写道:“天气渐渐凉了,我们还特别从家里拿了一些过冬的衣服送给你们,同学们还捐出了一些文具、玩具及体育器材。”“因为我们都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中国人”。这是多么纯洁的童真和友情啊!在现场,我们看到成都小朋友捐来的成堆衣物,还有这里的小朋友看也没看过的高档玩具、文具。

简短的捐赠仪式后,从成都送捐赠物资来的专车匆忙返程了。望着远去的车卷起的尘土,留下来采访的记者告诉了我又一个饭盅盅引发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

远去的货车是成都市的一辆个体运输车,师傅姓何。当他得知记者请他送这批捐赠物资时,也从家里取出自己儿子的一些衣服一并捐来,为运送这批物资,他放弃了三趟货运业务。在该镇中心小学的捐赠现场,何师傅将自己儿子的衣物为贫困学生穿上后,只字未提运输费,便默默地驱车离去。

专程从成都来的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教务处主任卢雪梅没有随送物资的车回去,她要随记者采访。一天的共同工作,我看到了又一个引发的故事。

捐赠仪式后,卢老师与同学们交谈,得知身边有一名同学还没有吃早饭时,立即取出自己早晨赶路准备充饥的饼干让他吃,饱含热泪目送孩子回到教室。

中午,孩子们吃饭了。我们来到了三年级(3)班的教室里,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盅盅饭,卢老师发现有三名同学还低着头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作业,一了解,又是三名没有带午饭来的同学。望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卢老师又一次掉泪了。她买来一大包散发着热气的点心,分发给这些孩子。

课间,我与卢老师一起同贫困学生王德才交谈,无意间了解到羸弱的他早已记不清自己什么时候曾吃过肉。听到此,卢老师转身离去。一会儿,她提着一大块肉回来,送给王德才,让他今晚回去能品味一下城里孩子天天变着口味都吃腻了的东西。

当离开这所学校时,我们感觉到这饭盅盅里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现在,我们的身边虽然还有一些孩子的生活还很清苦,他们的饭盅盅里暂时还不能飘出肉香来,但从这些动人的故事中,让人已经体会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已经看到了这饭盅盅里还蕴藏着无数的希望。

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坳上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