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乱世绝唱:杜月笙与孟小冬
22522600000004

第4章 金屋暗藏娇

最先披露梅孟联姻消息的是天津的《北洋画报》,时间是1926年8月28日。当时,报上刊登的这篇报道更加引起了轰动,报道的标题为《关于梅孟二伶之婚事之谣言》。这标题听上去像是一则辟谣的消息,但看了内容就知道,与其说是辟谣,还不如说是预告梅孟二人的婚姻关系。报道刊登了梅、孟二人的照片,左边那张的注释是“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右边那张的注释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文中说,梅兰芳打算娶孟小冬,这个事情得到了梅兰芳的原配梅大奶奶的支持,目的就是为了打压梅兰芳的二太太福芝芳。

从今天的角度去看,这则报道就是一则明星八卦,制造噱头罢了。这样一来,梅孟之间的事便成了火爆新闻,世人皆知。后来,这事在报纸上愈演愈烈,居然成了一个话题,经常刊登。远在上海的杜月笙肯定知道,心里头自然不是滋味。不过,他没时间去想这件事。因为,有件生死攸关的大事等着他做决断。这件事不仅仅决定他的生死存亡,还决定着整个青帮帮会的生死存亡。

1927年前后,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正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动。

从1926年7月开始,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率领下,进行第二次北伐。

一路上,北伐军势如破竹,先灭军阀吴佩孚,后败军阀孙传芳,攻占南京,直逼上海。

北伐军、旧军阀、各类洋人,多种政治势力,都紧紧盯着富庶的大上海。大上海,即将面临重新洗牌。作为帮会势力的青帮,何去何从呢?老大黄金荣认为应保持中立,谁也不帮,谁也不得罪;老二张啸林认为过去靠军阀和洋人吃饭,现在军阀和洋人的势力依然强大,还得靠他们吃饭;老三杜月笙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北伐军势头正旺,得当作靠山去帮。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上海青帮三大亨达成共识,决定配合北伐军消灭旧军阀。照当时的形势来看,北伐军打旧军阀,鹿死谁手,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旁人了。可是,杜月笙就有这种判断力,他认定北伐军作为新兴势力,必定占主导地位。

果然,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配合下,北伐军夺取了上海。然而,接下来的形势发展,超出杜月笙他们的想象。蒋介石为了夺取政权建立独裁政府,阴谋发动清党灭共运动。因为当时还是国共合作时期,他不敢公开清党灭共,便在上海寻找代理人。

很快,代理人确定下来,那就是上海青帮的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三大亨。在杜月笙他们参与的筹划下,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据不完全统计,在事变的三天中,惨遭杀害者三百多人,被拘捕者一千多人,流亡失踪者达五千多人。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借政变之机,在南京成立所谓的国民政府,与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形成对峙局面。

因为在这次政变中立下了大功,蒋介石给予嘉奖,委任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为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少将参议,颁发委任状和勋章。杜月笙很看重这个虚职,他高兴地穿着将军服,请来照相师拍了一张全身戎装照和半身戎装照。这个虚职,为杜月笙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赢得了机会。

杜月笙在上海演绎着一场场杀戮,孟小冬则在北京与梅兰芳秀着一幕幕恩爱。

春去夏来,蜜月期过了,孟小冬开始觉得不再上舞台的生活有点单调乏味。忽地,她想起了师傅仇月祥曾经反对她与梅兰芳结婚的话:“真是女大不中留!这些年你跟着我走南闯北,戏没少唱,钱也没少赚,只是现当口在北京正走红,嫁过去,恐怕梅兰芳不会再让你抛头露面出去唱戏。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一年半载不唱,就前功尽弃,那样的话实在可惜!”

如今有了亲身经历,孟小冬方才体会到师傅的话一点不差。婚后不久,梅兰芳像往常一样演出,忙碌而又充实;而她呢,待在有着高大围墙的冯公馆里,终日无所事事,无聊空虚得很。

孟小冬生于梨园世家,因家学渊源,自幼便听父亲吊嗓子,潜移默化,竟然喜欢上了老生的唱腔,一发而不可收拾。六岁的时候,她跟父亲孟五爷学唱《秦琼卖马》;八岁时,她拜姨父仇月祥为师,开始卖唱;十二岁时,她随姨父去无锡搭班,一炮走红,成为名角。接下来的五年,她先后在上海、汉口、泉城、天津等城市演出。每到一个城市,她的演出都引起轰动效应,赢得戏迷们的热烈喝彩。到1925年,她进军北京,名震京城,被誉为“冬皇”,成为可以与当时的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一争高下的名伶。

这样一个才艺俱佳热爱戏剧的奇女子,又生活在京剧最为火爆的时代,怎甘心当笼中鸟瓶中花?于是,孟小冬向梅兰芳提出,她想重返舞台。可是,梅兰芳不同意,劝她说:“男主外,女主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你现在自由自在多好,要是出去唱戏,朋友们会笑话我梅兰芳连自己的太太都养不活,你叫我这张脸往哪儿搁?”

梅兰芳这么说,孟小冬又怎好坚持自己的想法?逼于无奈,她只能继续待在深闺,尽心尽职地做着梅太太。就这样,花一般绽放的单纯女孩,没有经历风霜雪雨,不会去想梅大爷是因为爱他梅兰芳才爱她,还是因为爱她孟小冬才爱她?其实啊,梅兰芳如果真爱她,他就应该知晓舞台能带给她怎样的快乐,又怎么忍心以这个名义将她囚禁?

因为喜欢绿,陆蠡把爬在窗台上的常青藤囚禁了。然而,常青藤的尖端总朝窗外的方向生长。它是如此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不因为主人的喜爱而屈服。后来,陆蠡想通了,放了常青藤,让它成为自由自在的绿。连小小的常青藤都在为自由抗争,更何况鲜活的人呢?

孟小冬忘了江湖,江湖却无法把她忘却。突然之间,名震京津的冬皇在舞台上消失了,让戏迷们大惑不解,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虽然梅兰芳、冯耿光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可冬皇孟小冬藏在冯公馆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很快,就有戏院老板去冯公馆,想约孟小冬出去唱戏;更有一批冬皇的戏迷,为了能听到她的戏,也在冯公馆外吵吵嚷嚷。

不知道梅兰芳当时是怎么想的,面对戏迷们的热情,他居然不是去积极面对,安排小冬重上舞台,而是以安全为由,把她迁出冯公馆,藏到更为隐秘处。为了便于走动,新居仍选在东城,靠近长安大戏院不远的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里。这是一条闹中取静看上去不显眼的普通小巷,但巷内却藏着深宅大院,不为外人所知。

为了不让小冬感到孤单寂寞,冯耿光要夫人的妹妹比孟小冬小一岁的小姨也跟过去做伴,另外又安排一位秦姓老妈子烧饭做菜,一位男佣看家护院。而梅兰芳呢,他也特意为小冬新购置了一台手摇留声机及余叔岩新灌制的唱片,让她自娱自乐,作为消遣。对外,则高度保密,除了几位绝对可靠的挚友外,一律守口如瓶,不透露半点消息。

为了心爱的人,孟小冬接受了这种如囚徒般生活的安排。或许,当时的她不曾这样去体会,甚至还乐在其中。在那个如囚房般的院子里,她和他曾留下这样一帧照片:“梅兰芳侧身摆出手势,墙上留下投影。右上方是孟小冬的题字‘你在那里做什么啊?’左上方是梅兰芳的手书‘我在这里做鹅影呢。’”小儿女般的嬉戏,确实透露出你侬我侬的绵绵情意。有人据此说,孟小冬嫁给梅兰芳是幸福的,你看,她和他生活在一起,多么幸福!其实啊,这只是一种表象。要知道,他们是有感情基础才走到一起的。新婚宴尔,还在蜜月后期,怎能不打情骂俏?但爱情不是婚姻的全部,生活才是婚姻的本身。日子长了,本该属于舞台的孟小冬,又怎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安排?

当然,梅兰芳还是想了法子的。为了让小冬安心,他还带着她去拜访须生泰斗余叔岩,想请他上门教戏。这是小冬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因为她在家里反复聆听余叔岩的唱片后,十分仰慕,想拜他为师。而梅兰芳的意思,不想让孟小冬抛头露面,只想请余叔岩上门说戏。余叔岩当时的身体很不好,常卧病在床,无力收徒,更羞于上门为人说戏,但又碍于梅兰芳的面子,只得帮她介绍一位名教师:鲍吉祥先生。

上午跟着鲍老师学戏,下午跟着鲍老师排戏练功,累了可以在大大的院子里骑骑自行车,晚上则可以和夫君梅兰芳卿卿我我。似乎,孟小冬的芳心可以安定下来,她可以安安心心地过着金屋藏娇式的封闭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