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戏多,我粗略地数了数,从京剧《千里送京娘》到蒲剧《杯酒释兵权》,京剧、梆子、秦腔,足有八十多出。从头到脚,把赵匡胤唱得活灵活现。偶尔走过河南项义市庄稼地里永昌陵那高高的封土堆,会听见从中传出的琴弦锣镲声,一千多年前的戏,一千多年后还唱不完,唱不够。我细细看看,侧耳听听,竟然没有唱宋太祖腰带的。那是出好戏、大戏,值得唱唱。
宋太祖腰带是桩悬案、命案,赵匡胤死后的“杀人案”……
赵匡胤可能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最多说法和“唱点”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当皇帝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中国几乎所有的剧种都有这出戏。中国的老戏迷十分关注的“戏引子”就是皇帝戏。谁当皇帝?怎么当上的皇帝?怎么当皇帝?做梦娶媳妇的人多矣,做梦当皇帝的人更多。
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能当,该当皇帝不当,是真的不去当;一种是做梦都想当皇帝,可以做梦不梦见娶媳妇,但不可以不梦见当皇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又心口两异,还要装出一副忠臣不二的形象,皇帝曹髦被他一手策划被长戟戳穿胸膛坠车而亡,他却伏地大哭,哭皇帝死得冤,不是假哭,哭得死去活来,指天跺地要严查凶手,众大臣皆顺水推舟,趋炎附势,推司马昭当皇帝。谁知道这位司马爷心中的小九九是怎么盘算的?反正他是呼天抢地地回绝,不当皇帝,甘做臣子,夜里又时时被噩梦惊醒,终于落下了“皇帝病”,一命呜呼,最想当皇帝的人没能当成皇帝。倒是他儿子司马炎直爽,上台第一件事就把曹奂拿下,改朝换代,当上了他爹朝思暮想的皇帝。
但也有人真不想当皇帝,曹操便是一位。曹孟德想当皇帝,废汉立魏已如囊中取物,但他就是不捅破这层窗户纸,自谕不把自己放在火上烤,而是把自己的三个亲生闺女都嫁给汉献帝刘协。曹操以谋反株连之罪杀了汉献帝的皇后董伏寿,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正式立女儿曹节为皇后。曹操曾说,不是我,天下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但曹操决不称帝。遍查史书,曹孟德不当皇帝是真的,他当他的魏王,当他的国丈,谁来说,说下大天来,老子不当皇帝,坚定不移。曹氏称帝否?皆为后人事。果然,他儿曹丕上来毫不犹豫,毫不手软,毫不动摇,立马三刻把他妹夫从皇位上像拎小鸡似的提溜下来,他登基面南当皇帝。
赵匡胤的后人,被封为钦宗的赵桓,那才是死活不当那个皇帝,他爹宋徽宗死活要让位,结果赵桓痛哭拒之,哭到伤心处,竟然哭昏迷过去,赵桓就是在昏迷之中被人黄袍加身当上北宋末代皇帝的。皇帝也有难当的,推都推不掉。
赵桓祖上赵匡胤似乎也如此,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在登基为帝上竟然出奇的相似。
史说公元960年,赵匡胤谎称契丹军队入侵,自率大军北上抗敌,走到陈桥举行兵变,黄袍加身,又率众杀回开封,灭了后周,建宋为帝。赵匡胤搞阴谋,搞宫廷政变的历史黑锅是背定了,似乎是定论,无须盖棺,棺木早朽。但我看《宋史》不然。赵匡胤既是个老实人,也是个直率人,史料上没见有他私人密谋篡位,亦未见有“路人皆知”的不臣之心。坦率地说,赵匡胤对后周柴世宗皇帝是心存感恩的,对柴宗训,这个刚刚当了六个月皇帝的“柴二代”,赵匡胤亦无即刻改朝换代的思想。倒是他手下的那帮文臣武将,个个都以势力的眼光前瞻,想立即改朝换代,好当开国元勋,升官发财,以享高官厚禄,这才在酒后以黄袍盖在赵匡胤身上,齐下跪行臣子晋见天子之大礼,让赵匡胤骑虎难下,不为不行。何以见得?赵匡胤在京城开封即可完成废立之事,他完全可以模仿曹丕,先筑禅让台,名正言顺地登基为帝。没有必要演出那台是人都能看明白的“猴戏”。
赵匡胤是介乎在曹操与曹丕之间的那种心态。想当乎?不急。不想当乎?谬也。他不急,弟兄们急;他不想当,弟兄们捧着、抬着、哄着,也要齐心协力把他推上皇帝的宝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陈桥兵变”这出戏唱得好,世人说白即雪,世人说黑即墨,打板拉弦就叫报起唱。
赵匡胤第二条可圈可点的历史公案,就是“杯酒释兵权”。以我之见,足见宋太祖的老实、仁义、讲感情。遇上明太祖朱元璋,还需感叹什么“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地”?一个冤假错案,只需酒尚温时就把功臣武将一律推至当街斩首,而且还要株连无数,杀人还要杀全家、全族,甚至冤杀到朝中无谋臣,军中无战将。赵匡胤则把跟随他南征北战,打过仗、流过血、卖过命、立过功的老弟兄们关照得人人都有幸福的晚年余生,有始有终。与之相比,朱元璋把和自己一块儿打天下,立奇功,冒死拼杀的“战友”们都杀得尸横狼藉,全家抄斩,连在襁褓中婴儿都要尸首分离,还要背上大逆不道的谋反罪名。宋太祖赵匡胤该唱。
赵匡胤留在中国历史上的一句豪言壮语竟然穿透一千多年的历史积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话之所以这么有生命力,就因为它强势,它霸道,也因为它直率,赤裸裸的,是宋太祖的一句大实话。实话一般都有穿透力。不用玩太多的外交语言,不用过太多的花招儿,靠实力说话,宣战也是一语中的。不用理由,不用借口,不必师出有名,你的存在就是清除你的原因。“寡人无过,寡人有钱。”那不是过吗?强盗逻辑。但强盗逻辑有时也是真理。真理并非都是抽象思维。秦始皇统一中国,灭关东六国,六国何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就是道理。赵匡胤不愧是行伍出身,说出话来像军号。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皇帝?讲过多少话?让历史记住的,宋太祖赵匡胤这句算一句。
没想到赵匡胤的死也成了历史的公案,留下中国历史上一句名言:烛影斧声。赵匡胤是不是让他兄弟赵光义活宰了,历史有疑义。但宋太祖死得蹊跷,死得突然,死得不明不白,又似乎已成定案,五十岁就英年早逝,估计还是因为那件加身的黄袍。
说到宋太祖的死,才能查到赵匡胤腰带的悬案。
宋太祖当皇帝时系没系过那根宝贝腰带,史书似乎没有太明确的记载,只是在后人为赵匡胤作的画像或石刻像中看见他肥腰上确实扎着一根又长又宽的镶满宝石的腰带。
但赵匡胤死后入进陵墓时是系着宝贝腰带的,这至少在明、清时代的野史上都有记载。
赵匡胤的永昌陵被盗才引出那么多悬念、命案。
中国历史上为帝王寻找陵墓的风水宝地的故事有千万,但像宋太祖赵匡胤这种给自己定阴宅的,他是独一份。
赵匡胤真有故事。
据说赵匡胤出生在河南洛阳的夹马营,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时在他童年旧居竟然挖出他儿时埋藏的玩具石马,赵匡胤高兴之余总觉得是苍天在预示着什么。走到巩义县时,宋太祖灵感一动,随手抽出一支雕翎箭,张弓射向远方。皇帝亲射的雕翎箭,文武大臣,千百随从,众目睽睽,但不知皇帝因何而射,又射向何处。那支描龙涂金的箭,终于在远处无声地落下了。赵匡胤迎着落日,指着箭落之处,竟然道出了带有哲学味道的人生感悟。他说,人生如此箭,疾而行,行而有风,穿林过草,但终渐缓渐慢,落地归根。此箭行不似人生乎?于是赵匡胤断然说,今日此箭落地之处,乃即我百年后长眠之地。说罢,远眺落日,如望人生,把他挖出的小石马取出,让人埋在箭落之处,此处便是位于巩义市正西,北宋八座皇陵的首座皇陵永昌陵。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在也能远远看见庄稼地中那高高的封土,两边还有石人石马石象石狮,赵匡胤不但为自己找好了墓地,也为北宋皇帝们找好了归处。
据研究盗墓史的专家倪方六先生说,赵匡胤的陵墓被盗后,人们方知墓中极豪华,极奢侈,金银财宝无数,陪葬品极多。赵匡胤系在腰上的那条宝石制成的腰带,即旷世珍宝,无价之宝。
我倒有些疑问,赵匡胤当皇帝是极有雄心,想有一番作为,开大业、创基业的皇帝,不事奢华,和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不同,不是穷尽天下之美而纵情享受的皇帝。他灭了后蜀以后,看到后蜀皇帝孟昶用的夜壶,赵匡胤开始竟没认出来。有人告诉他,这叫“七宝溺器”。宋太祖闻之叹曰,一个溺器装饰得犹如天下宝贝,价值无限,我都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如此奢靡,国不亡不灭更待何时?愤而怒,怒而斥之击碎。
如此看来,赵匡胤不会像孟昶一样那般大肆享乐。他见过亡国灭家之景,他经过国破人亡之事,经他手中灭掉的南唐、后蜀哪一个不是败于奢呢?
宋太祖不是宋徽宗。赵匡胤不是赵佶。
我只是推理,而倪方六先生是专家,且言之凿凿,其言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