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海的那一边
22515700000002

第2章 推荐序二 教育的真谛

◆王正毅

友人送来这部书稿,希望我能为之写点什么,我说看看再说,因为我的研究领域属于社会科学,通常只写些专业领域内的东西。但在通读了书稿之后,忍不住有一种跨界写点儿东西的冲动。

准确地说,这是一本求学日记,虽然故事“琐碎”,却是心灵世界成长经历的真实记录。

书中所叙述的故事,既是一个个体求学过程中心里挣扎和愉悦的故事,也是这个时代千万个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经常彷徨的故事,同时还是今天几乎所有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故事。

近日,清华大学的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发表了一篇短文《对中国教育问题的三个观察:“均值”与“方差”》(《比较》2015年第1期),钱先生通过自己在中国和美国求学和任教的亲身经历,得出一个观察性的结论: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言,中国学生的总体表现是“均值”高、“方差”小。其社会意义在于,“均值”高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得以飞速发展,但“方差”小表明真正创新性人才少,这使得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人才的瓶颈。而就人的素养和价值而言,中国学生的表现是“均值”低、“方差”大。其社会意义在于,“均值”低表明批判能力不足,而“方差”大表明没有人格底线的人多,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和严重的贪污腐化现象,所以,大学教育更应重视“人”的教育,而不是“才”的教育。

钱先生的观察令人深思。如何使我们学校的教育,既能提供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又能提高人的素养、塑造有道德底线的价值观,这确实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巨大难题。根据我长期在高校从事教育经历的观察和感悟,我认为,探求知识、塑造价值以及培养情怀,应该是教育的根本。

探求知识。就知识而言,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教师们都在传授知识,学生们都在进行知识的积累,关于这一点,无论在哪个国家,我想都是一样的。如果说有不同,据我自己20多年教学经历的观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同,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和态度不同。教师传授知识,可以是引导式的,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批判意识;也可以是填鸭式的,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和模仿。学生学习知识,可以是功利式的,流于表面,满足于考试;也可以是兴趣式的,进行深入探索,达到好奇心的满足。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教师引导式地教与学生满足好奇心地学,培养出的学生创造性就高。

塑造价值。学校教育除了提供最为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塑造核心价值。无论是教师教书过程,还是学生读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核心价值塑造的过程。根据我自己长期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在学校教育中,有两类书教师不可不教,学生不可不读:一类是关乎“大我”之书,另一类是关乎“小我”之书。所谓“大我”之书,主要是指那些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之书,这类书既有论及生命意义的,也有规范社会道德的,还有探讨宇宙运行规律的。所谓“小我”之书,主要是指那些影响生命个体如何成长之书,相比于“大我”之书,这类书更是浩瀚无边,文学的、艺术的、数学的、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等等。学校教育主要教授那些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大我”之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或喜欢,因为这些知识是关乎宇宙、关乎生命和关乎社会的。而学生则可在读“大我”之书、学习“大我”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读“小我”之书,成就个体的理想和追求。无论是关于“大我”的知识,还是关乎“小我”的知识,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分强调“大我”,通常会让学生感到抽象和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而过分突出“小我”,又会让学生觉得零碎,很难打开学生的视野。正是这些“大我”和“小我”的知识,成为学生们塑造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培养情趣。人是理性的,但人的理性又是有限的,这也是20世纪以来关注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行为影响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唯意志主义者叔本华、尼采,还是存在主义者萨特、加缪,抑或是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都对推动非理性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与科学主义并驾齐驱的人本主义思潮。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所以,对“人”的理解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人是理性的,所以才使得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成为可能,但人也是有情欲的,此所谓“境由心造”,所以,“心性”培育也应该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分数至上”、“文凭至上”很容易使人成为教育的奴隶,远离教育的初衷。根据我多年从事教育的经验观察,那些在离开大学若干年之后有所成就的,大多数是那些不但拥有丰富知识(所谓“智商”),而且更拥有生活情趣(所谓“情商”)的学生。他们善解人意,懂得与他人分享,有责任感并敢于担当。在2008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典礼上,我曾将这种“心性教育”概括为“感恩之心”、“欣赏之心”、“自我完善之心”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们。

教育之事,家庭之大事,国家之大事,更是人类之大事。教育之根本在于认知,更在于树人。我不是教育家,以上只是我多年在大学里从事教育的一些感知,但愿读者能从这本充满“琐碎”故事的书里,看到一个心灵在追求知识、塑造价值以及培育情趣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迹并对教育的真谛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