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认为,呆子处世,往往无往不利。要想成大功立大业,那么就必须保持一种基本的处世态度。性情急躁不行,刻薄寡恩不行,头脑顽固也不行。“呆子”处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人们不会跟“呆子”过多计较。人们对“呆子”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们觉得“呆子”和社会并不融合,因此他们很是同情他;另一方面,又觉得“呆子”完全痴迷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很是羡慕他。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他们不会跟“呆子”有过多的计较。因为他们知道过多计较的话,也并不能带来什么。孔子率领弟子去周游列国的时候,他的一批马闯到了一个野人的地里,把野人的庄稼给踩坏了。野人把马给他扣留了。孔子的弟子去请求野人把马还给他们,用尽了礼数,但是始终不行。孔子跑去直接跟野人说,如果你能在四海耕地,我的马也不会跑到你的地里来。听到这样的话,野人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马还给了他们。对野人就要说“野”话,这是共同语言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和“呆子”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所以他们知道自己跟“呆子”计较一些东西,根本就计较不了。所以他们就不会去计较。
“呆子”可以无限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作为“呆子”往往痴迷于自己的世界,有一种痴心顽固在这个世界里。正是因为如此他可以无限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人们也无从劝说“呆子”放弃自己的原则。“呆子”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完全付诸实施,而不用过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因为别人不会跟他太多地计较。
“呆子”往往受到别人的尊重。人们对“呆子”会处于一种本心的尊重,他们不会对呆子有任何怀疑。他们相信“呆子”是个好人。因为“呆子”很是痴迷。在“呆子”的眼中,他们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此“呆子”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正是那种紧紧盯着自己的人才会对自己有企图。“呆子”对于他们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要么是朋友,要么是陌生人,而绝对不可能成为敌人。
人确实很是奇怪,“呆子”并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人们却总是宽容他们。其实“呆子”有一种大智慧。他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他从来不用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相反别人还要来考虑“呆子”的感受,这也很明显。不但如此,“呆子”还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做自己的事情。“呆子”往往并不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但却是个注意力很集中的人,这样集中的人又能够得到外界很多人的帮助,难怪他们能够无往而不利。
其实很多坚持原则的人,往往表现得过于聪明。所以他们坚持的原则会遭到别人的抵制。倒不如学“呆子”一样,对一些东西表现得十分痴迷。这样的话就很少有人来抵制,因为大家缺少沟通的共同语言。
在西汉的时候,强项令董宣是个“呆子”,他做事情有理有据,因此他敢拒绝皇帝的命令,坚决不向公主认错。其实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东西。历史上还有个“呆子”叫方孝孺,他过于呆,所以不肯给朱棣写即位诏书,不但自己身死,而且还遭到了灭门,同时也因为他过于呆,他还连累了他的门生和朋友。可见,“呆子”还是要看人的。很多人都很欣赏“呆子”的处世风格,但是总有些人并不是欣赏。因此,归根到底,“呆子”呆的时候一定要在火候,要用一种看起来有点无知幼稚的方式来坚持自己的原则,要看对方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