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定期把自己清零,有些东西是“不要”的。
第一种“不要”是: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明白真正的价值。要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年轻的时候,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没有多少概念。在年轻人的意识里也许认为,是自己的永远就是自己的。其实这种意识不一定对。比如十九岁是自己的,但是过了十九岁,就再也不是自己的。要学会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很多时候拥有一些东西时没有感觉,是因为缺少比较。每天都能吃饱饭,自然不会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不能吃上饱饭;每天都能开心健康地度过,自然想不到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忍受疾病的折磨。应该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千万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第二种“不要”是:不要在事情还没办成之前就自吹。事情没有办成就永远是个未知数。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失败的,所以在事情没有完全办成之前千万不要有任何得意的神色。当然事情办成以后,也不应到处吹嘘和炫耀。在办事情的过程中,人得到了成长和锻炼,这才是最重要的。人要学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事情做得漂亮,是可喜可贺,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骄傲。而且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荣耀也已经过去,过去的就不需要过多地去留恋。人生是一场接力赛,开局不错,不代表一定能够是最快跑到终点的一个,还要看后续的努力。如果开局不错的时候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如何如何聪明无比,是世界上最有智慧和能力的人,那么到最后会怎么样?显然最后很可能失败。
第三种“不要”是:不要“骑墙”。在任何时候,总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和主见。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不能培养一种“骑墙”的习惯。虽然“骑墙”是最少有损失的,但是长期来看,“骑墙”的人是最不好的。一点个性都没有的人长大以后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很多时候坚持原则,坚持主见,短期来看可能会受到一些损失,但是长期来看,坚持原则的人,在别人的心目中会是一个非常值得交往的人。谁愿意和那些一说话只是讨好别人的人过多交往。那样不但让自己很没有安全感,而且也缺少一种骨气。人要有自己的主张,还要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在表达主张的时候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分寸。过于“骑墙”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有大智慧,适应社会,甚至会自诩自己的人生哲学是象水一样,以柔克刚。其实“骑墙”是虚伪的表现,柔能克刚则是另外一回事。人一点骨气都没有,连骨头都是软的,相信也很难成就事情。
第四种“不要”是:不要盲目地羡慕别人。两个鱼缸的金鱼都特别羡慕对方的生活,于是它们分别跳到了对方的鱼缸里。跳过去以后,才发现大家过的其实是同样的生活,相比较而言,自己那边反而更好些。我们容易盲目羡慕别人,认为别人一定很如意,一定很顺利。其实,很多事情想着是一回事,事实却是另一回事。发明“666”农药的人一定很幸福,因为他很成功地发明了这种农药,可是我们哪里知道发明者经历了666次失败的实验,经历了666次失败的打击才成功。在我们的意识里,定然也认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因此是很幸福的人。殊不知爱迪生为了找合适的灯丝,尝试了几千种材料。不要以为几千种说出来那么容易,实际上几千种尝试等于经历了几千次失败,至少是不满意,要承受住这种打击,往往需要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五种“不要”是:不要过于轻率。做人做事都不要轻率。做人轻率的人往往被人认为是莽夫,缺少自己的判断。做事轻率往往容易犯错。人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在思考成熟后再下结论,再去行动,这样即使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会有太多的后悔。与人交往,尤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
第六种“不要”是:不要过分矜持。人要不断地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而且要快速,要在环境中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学习。放弃自己的矜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赢得众人的欣赏。其实很多人都会很欣赏那些落落大方的人。不要以为表现矜持就代表老实,其实老实还有层含义就是不懂得变通。人们对老实人或许有一种信赖,但是对他的能力往往会有所怀疑,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成大事者认为,以上几种“不要”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倒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这种人生态度的指导下,很多事情就会有个很清晰的价值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