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22505200000076

第76章 信仰自由,给自己留条退路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适合所有的事情。

当然,有的人不给自己留后路是为了酬谢“圣主”。比如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所言:没有人逃跑,就不会有成功的一天;没有人去死,就不足以感谢圣主。但是在未来社会生存,是“图将来”呢,还是“酬圣主”呢,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图将来”,“酬圣主”往往被认为是迂腐的做法。谭嗣同还有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可以“图将来”,如果只有他一个人,那么他一死,不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吗?任何“酬圣主”的行为都不应该得到认同,任何人的尽忠竭智都是有尽头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已经足够了,不要把做人的原则带到做事之中,那样不仅自己很累,背负了太多包袱,也会让别人觉得很累。倒希望像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假设一样:每一个人都尽力地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后能够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有很多的武将被史书称为忠臣,但翻开他们的经历来看,他们并非一辈子服务于一个王朝。他们为何被称为忠臣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服务于旧王朝的时候,作为臣子尽到了臣子应该尽的责任,在新的王朝中,他们又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竭力为新王朝服务。所以他们被称为忠臣,而且当之无愧。

像这些人都给自己留了退路,尽忠竭智,国家还是亡了,那又何必继之以死呢?留下这条性命多给百姓做点好事,不是更好吗?如果国家是国君的,那么国君被推翻,国家就算灭亡了;但如果国家是百姓的,国家永远都不会被推翻,而忠臣也没有必要为国君死节,而应该继续为百姓服务。

一定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说话不要太满,太满的话容易被别人抓住口实;行动不要过激,过激的行动容易招来最彻底的抵制。固然需要对上级忠心,但这种忠心只局限于做事,而不要上升到做人的阶段。因为一上升到做人的阶段,人们往往就会表现得有点愚忠:凡是上级说的,都是对的,即使错了,也是自己的错。这种态度用于做人是绝对不可取的。

同时,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还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这就是你永远都不知道你会成就多大的事业。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仇复国后,及时功成身退去经商,又成为十分富有的人,被誉为商圣,千古流传。倘若他当年身退之后,只是退隐山林,那么他帮助越王勾践的战功可能也不会广泛流传。正是因为他身退后还在继续做事,结果他又有了事业的第二个春天,而且更加凸显了当初的战功。而文种却似乎什么名气都没有了。

现在所做的事情不是生命的全部。一个人的生命中还应该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东西,如果一件事情成了生命的全部,那么这样的生命是可悲的。给自己留一条退路,留一些心情去体验生活,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待人好心可以,但一定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自由始终是最可贵的,以越国的范蠡为例。

范蠡之所以不辞而别,原因就是他不想在盛名之下失去自由。当他决定离开的时候,定然已经想到越王勾践会继续称霸,而他的利用价值已经到了尽头,如果他继续留下,就会失去自由。

自由有三层含义,最基本的一层含义是生命的保障。范蠡如果不功成身退,他的生命就很难得到保障,而会控制在别人的手中,况且他树大招风,很容易让别人抓住把柄,或者设计陷害,所以他必须退出,以保证自己可以活下去。

第二层含义是发展的机会。在越国范蠡被拜为上将军,已经位极人臣,他已经没有升迁的可能性了,也就是说他已经没有职位上的发展空间了。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离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会在另外的天地中寻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果然他因为经商而巨富,最后被后世誉为“商圣”。

第三层含义是自我实现。有的人想成名成家,有的人想成为富商巨贾,这些都是人希望自我实现的目标。范蠡从楚国逃到越国,无非是想寻找一个晋升的空间,最后他找到了,而且也实现了位极人臣的梦想。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失去了自我实现的自由,选择离开正好可以让他在另一个领域中寻求自我实现。他选择的是经商,同样做得很成功。

成大事者认为自由是最根本的,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由,这样做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