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认为,赞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运用比较,这样才能显示出赞美的程度和价值。
战国时代著名的策士张仪客居楚国时,有一段时间张仪总觉得楚王对他的态度有所疏远。感到楚王内心渐渐冷漠,对他的看法也不予认同,甚至在侍从中也能听到对他的不满之声。张仪心生一计,求见楚王,说:“在贵国我没有什么用处,我请求北上去觐见魏王。”
“好,你愿意去就去吧!”楚王随口而出。
“附带再说—句,大王需要魏国的什么东西吗?如果需要,我将从那里弄来敬奉大王。”
“宝石、黄金以及象牙等,都是我们楚国所产,寡人对魏国无所求。”楚王冷冷地说道。
“那么,大王是不好色了?”
“你指的是什么?”楚王急忙问道。
“赵魏等中原之地的女子非常漂亮,常常使人误以为是天仙。”张仪竭力强调这一点。当时,楚国作为南方的落后国家,对文化先进的魏国等国所在的中原地区怀有一种自卑感。这样,果然楚王不再居傲怠慢。
“我们楚国,地处偏僻之地,早就听说中原女子美貌异常,虽然有所闻,然而还没有亲眼见过。请你费心……”楚王于是送许多珠玉作为替他“费心”的资金。南王后与宠姬郑袖听说此事后,心中十分惊恐。两人都派人向张仪赠送大量黄金。嘴上虽说是作为行旅之路费,实际上作为阻止美女入楚之报酬。南后和郑袖,当时在楚国权势显赫,张仪巧妙地就从她们手里取得了大量黄金,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
他在最后辞行时,请求楚王赐他酒宴。他说:“当今乱世,往来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与大王相见,望大王赐酒!”于是楚王摆酒设宴为张仪送行。酒至半醉时,张仪再起身下拜,请求道:“这里再没有其他人,愿大王召所喜爱的人侍酒……”楚王答应下来,就召南后、郑袖上来斟酒……张仪惊叹一声,在楚王面前倒身下拜:“张仪对大王犯有死罪。”
“什么?”楚王惊奇地问。
张仪于是又一番甜言蜜语,他这样说道:“我走遍天下,还没有见到如此美貌之人。我说到赵魏去买美人,是欺骗大王的。”对拥有如此绝美丽人的楚王说什么再从其他国家带来美人,这是欺王,罪当至死。
听到对自己后妃的夸赞,楚王一点儿也不生气:“不必介意,我本来就认为天下再没有像她们两个人这么美貌的。”至于南后和郑袖,正因为已经听厌了平俗的奉承,所以听到张仪的话都高兴不已。张仪就这样以巧妙的比较得到了楚国宫廷的宠信。
不仅在赞美别人的时候可以运用比较,在表现自己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比较。表现自己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赞美,而最好的表现莫过于无声的行动。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均能词赋,在文学史上,合称“三曹”。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之后,在诸子中选立自己的继承人。长子曹丕认为二弟曹植是自己强有力的竞争者,两人都想方设法争宠于曹操。
次子曹植,能文能武,胸有大志,才思敏捷,比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筑铜雀台,率诸子登台,令他们各自作赋。曹植年仅十九岁,援笔立成,文词通达耐读,曹操很是惊异。每当曹操问及军国大事,他都能应声而答,因而倍受宠爱。当时曹操身边有名的谋士杨修、丁仪、贾适、王凌等人,都倾向立曹植为太子,并为曹植应付曹操的考察出谋划策,使曹操认为曹植比曹丕更有能力。
长子曹丕也与一帮亲信官吏积极谋划。他虽然文才不如曹植,但在政治斗争经验上却更胜一筹,他笼络的都是些明于政略而且在朝中掌握实权的官僚人士。出于打击曹植的目的,曹植经常派人探听弟弟的活动,并收买曹植府中的下人,让他们到曹操那里告密,使曹操知道杨修等人为曹植出谋划策,引起曹操的疑心。
面对曹植争立的威胁,曹丕问深有谋略的太中大夫贾诩,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说,要宽厚仁德,奉行仁人志士简约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曹丕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修养,深自砥砺,使曹操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
有一次,曹操要率大军出征,曹丕与曹植都前去送行。临别时,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极力称颂父王功德,并当众朗诵得声情并茂,使得曹操和他的左右文武大臣万分高兴,曹植也因此受到众人的夸奖。曹丕怅然若失。这时,他的谋士吴质悄悄建议他做出流涕伤怀的样子。等到曹操出发时,曹丕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泪流满面,趴在地上,悲伤不已,表示为父王将要出生入死而担忧。一边哭着一边跪拜,祝愿父王与将士平安。曹操及左右将士都大为叹息。
这样一来,形势大转。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曹操和左右大臣都认为曹植虽能说会道,但华而不实,论心地诚实仁厚却不如曹丕。一番考察和鉴别之后,最后曹操终于把曹丕定为太子。
成大事者认为,人之所以要用比较来赞美,赞美才显出价值。但是赞美并不一定非用语言不可,有些时候运用沉默也未尝不是一种赞美,就像曹丕送父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