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小学版)
22390500000045

第45章 扔掉自己身上的“成人主义”

好妈妈一定要知道的常识

写给妈妈的话:

孩子是按照父母的模式生活成长,还是按照他们的天性成长,这是父母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作为妈妈,你需要发现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按照他独有的、与生俱来的方式成长。然而按照每个孩子的天性养育他,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当孩子的某些独特倾向触怒父母时,父母会努力扼杀孩子的那个独特倾向,并试图以他们看重的品质来加以取代。他们尽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模样,然而他们还是忘记了孩子与他们是不同的。

生活案例

这是一个出自《卡尔·威特的教育》中的一个故事,可能对我们中国的父母们有更多的启示:

爸爸给卡尔买了一套积木,卡尔对这个礼物很喜欢,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摆弄积木上。

一次,幼小的卡尔花了很大功夫用木块搭了座城堡,其中有房屋、城门、城墙,还有做得非常精致的小桥。

正当他准备叫爸爸来看时,由于十分激动,不小心他的衣角在城堡的主要建筑——一个高高的钟楼上扫了一下。顿时,钟楼倒塌了,砸坏了其他建筑,还毁了他精心搭建的最令他满意的小桥。顷刻间,他的杰作成了一片废墟。

“爸爸,它毁掉了,是我不小心给毁了。多可惜!它本来那么棒……”

小卡尔说着都快哭了。

爸爸问清情况后说:“儿子,既然是你不小心,就没有理由抱怨,更不该难过。你能做好第一次,就一定能做好第二次。为什么傻坐在那儿?不如重新做一个,或许还会更好呢。”

顿时小卡尔欢欣鼓舞。

其实,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小卡尔搭的是一组复杂建筑群。

要他做完第二次,一定要有极强的耐心和毅力。但老卡尔坚信儿子能做到。

不出所料,小卡尔完成了,并邀请爸爸欣赏作品。老卡尔看得非常吃惊,他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会做得那么完美。

“爸爸,我认为这比前面那个做得还要好些,因为我做第二次对它做了不少修改。并且做得更快了。”小卡尔自豪地对爸爸说。

相比之下,小麦克就没那么幸运了。

8岁的小麦克的小房间一般不太整洁,玩具从盒子里倒出来后,常常不主动收拾好就去玩别的了。

有一次爸爸对小麦克说:“把你的房间收拾干净再出去。”

小麦克说:“我已经收拾好了。”

爸爸走进房间一看,地上已没有玩具了,可还有好几本儿童画报没有收拾好,便对小麦克说:“你看你的小人书到处都是,真不像话,别人会笑话你的。”

麦克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似的,溜出去玩了。

结果,以后小麦克再也没收拾过自己的房间,像和爸爸赌气似的。

我们可以说,卡尔的爸爸真正懂得了孩子的心,而麦克的爸爸则是一种“成人主义”。

“成人主义”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挑剔、指责过多,要求过高。他们认为孩子什么也做不了,而不尊重孩子,这样就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成人主义”的父母往往希望和要求孩子能够像成人一样思考、理解和行动,这种不现实的想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产生敌对的情绪和反抗。

“成人主义”的父母往往这样问孩子:“你怎么老是这样?你为什么不……”“你应该知道……”“我告诉你这么多次了……”“你为什么老是这么孩子气?”“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你能不能……”他们已经忘了他们自己曾是孩子的时候。

应对策略

什么是孩子的天性?饿了吃,困了睡,不舒服了哭?这些自然都是,可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由天性。

孩子心里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十分奇特,与成人的世界是大相径庭的。孩子3岁以后,就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独立发展的人。孩子出生后,每天都在从一个自然的人向一个自为的人发展变化着。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天生就有一种贴近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愿望,他们的行为不受任何约束。他们的想法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了。在这样一种儿童心理的支配下,他们才会不断地与这个世界发生碰撞,而最先遭遇到的就是他们亲爱的爸爸妈妈。

如果你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就会使孩子怯于自己去体验。

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滔滔不绝地给孩子们灌输知识,不失时机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你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的机会。

你做了主认为孩子什么也做不了,就会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呢?

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片没有开垦的处女地,他们需要的就是一股拓荒者的勇气和自信心,而不是恐惧和畏缩;他们需要的是天性受到鼓励,而不是受打击。

1.妈妈要扔掉身上的“成人主义”

让我们学会像卡尔的爸爸一样说:“你能做好第一次,就一定能做好第二次。”这样,你的孩子就会像卡尔一样给你意外的惊喜。

下面几则妈妈否定孩子感受的例子,你或许似曾相识:

孩子:“妹妹老是拿我的东西,我讨厌她!”

妈妈:“你怎么可以这么说自己的妹妹?你不该讨厌她,你要为你所说的话道歉。”

孩子:“野餐好无聊,一点儿也不好玩。”

妈妈:“我为了这个野餐花了这么多时间和金钱你还说这话?”“你怎么可以说野餐无聊?这么好的天气出去玩,而且你还吃了三只热狗。我相信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

孩子:“我们教练是白痴。迟到不过两分钟,就罚我跑操场。”

妈妈:“怎么可以骂人!规定就是规定,不然你希望教练怎么处理?给你一面奖牌?”

以上是三则典型的例子,在这几则例子里的妈妈都犯了两个基本的错误:

第一,妈妈并没有真正聆听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听到他们负面的词句就马上判定:“这孩子有错,我必须纠正他。”

第二,在大人急着纠正孩子行为的时候,孩子的感觉却被忽略了。事实上,忽略他的感觉就等于忽略他的存在,还有什么比这一点更令人沮丧的呢?

2.妈妈正确应对孩子的情绪的方法

要诀就是要真正地去倾听孩子在说些什么。停止一面听,一面揣度孩子是否有问题、是否应该被纠正的举动。要仔细听,不仅听所谓的事实,还要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沟通专家称其为“主动的倾听”“感情移入的倾听”,也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听他们的心声。

要做到这种倾听确实不容易,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做得自然、做得好,因为我们都太封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头,听不见别人的声音。而孩子则十分敏感,知道我们是否在听他说话。如果我们两眼盯着电视机,一面听孩子说话,一面听着电视的声音,孩子自然看得出我们不专心,感到自己无足轻重,因而沮丧不已。

孩子的直觉某些时候有误或不够成熟,但还是应仔细倾听。如果你真的在乎孩子的感受,就不必理会对错。这点很重要:父母的首要工作就是处理孩子的情绪,因为再也没有比建立孩子的自我印象和自我价值更重要的事了。为了孩子,扔掉自己身上的“成人主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