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小学版)
22390500000040

第40章 有好奇心的孩子有创造力

写给妈妈的话:

有一位作家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驱使孩子激发出对好奇内容的兴趣,是妈妈应该操心的重点。

生活案例

生活中孩子们的破坏行为很多,拆毁物品,屡见不鲜。

教育学家塞德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塞德兹的舅舅是个生活刻板严谨的人,极有规律,无论发生什么事,作息时间从不改变。但这么一个讲究纪律的人,却有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儿子彼得。

彼得是个精力旺盛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动,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坏东西、惹是生非。他与他的爸爸是两个极端,因此父子俩之间的战争一天之中不知要发生多少次。

有一次,彼得把祖母刚送给他的万花筒拆开了,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这自然会招致他爸爸的愤怒。拆东西可算是彼得最大的爱好了,凡是让他感到好奇的东西,都逃不过被拆的命运,当然他也逃不过挨揍的命运。可是无论挨了爸爸多少次打骂,他的这个毛病始终也改不了。

还有一次,彼得竟然把一块金表给拆开了,要知道这块表是彼得故去的爷爷留下来的遗物。他爸爸一直十分珍惜,总是带在怀里,从不离身。不久前他还说表出了点故障,必须拿去修理,哪知还没来得及修,就被他这个调皮的儿子给翻了出来。现在这表被大卸八块,零件散落了一地。塞德兹的舅舅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将儿子扇得坐在地上,接着他上去就是一阵拳打脚踢。

站在一边的塞德兹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前去抓住他的胳膊,高声说:“请不要打了,你这样打孩子太过分了。”

他跺着脚说:“你还护着他!你看他把我的表弄成什么样子!”

“彼得是弄坏了表,但是你认为一块表比自己的儿子更重要吗?”

这时,彼得抽抽咽咽地说:“我没弄坏表……我……我只是拆开看看它哪儿出毛病了……”

塞德兹继续对他说:“不管彼得是修表还是拆表,你都不应该打他,你这一打,恐怕又一个‘爱迪生’就这样被你给‘枪毙’了。”

他愣了一下,问道:“我不懂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算孩子拆坏了金表,他也只是想知道金表里到底有什么,这是一种好奇心,这是有求知欲和想象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爸爸,就不应该打孩子,而应该解放孩子的双手,要给孩子提供从小就能够动手的机会。”

那天彼得抽抽咽咽地哭了很久。他一个人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已经不哭了,可是眼睛里却充满了9岁的孩子不该有的忧郁神情。

“我现在该怎么办呢?”塞德兹的舅舅有些后悔。

“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塞德兹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塞德兹的舅舅依计而行,小彼得果然开心地笑了。

应对策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形成习惯,而是要经常防止习惯的固定化,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课题。然而,现行的教育是恰恰相反的,重纪律甚于重素质,把纪律看得高于一切。凡是遵守纪律的孩子,就被看成好孩子,享受各种优待;一旦孩子违反了什么纪律,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一律视为大敌,非得严惩不可。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要用纪律去约束孩子,尽力使他们合乎规范。殊不知,一个合乎规范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完全丧失了好奇心的孩子。

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它同时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当孩子显露出某方面的天才时,我们的教育不但不能加以引导和启发,反而首先是用纪律的条条框框去规整它,使它符合我们的习惯。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1.天真的孩子

天真的孩子对世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很多孩子都有好奇心。例如,牛顿因为苹果从树上掉落地而引起好奇,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对滚水把水壶盖子掀起产生好奇,进而探究其原理,才有蒸汽机的改良。这就是科学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美谈。

孩子对所听到的、见到的、小手摸到的都觉得很新鲜,这也是一种经验,他们的知识是由不同的经验而逐渐扩大的。对于很多事好奇,因而产生疑问,疑问就是儿童的智慧之芽,若大人不让他的疑问得到满足,无形中将会摘掉茁壮中的智慧之芽,是很可惜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许多“破坏”行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现。比如,把玩具汽车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汽车里面是什么样的,是什么会使汽车转动,如果把轱辘卸下来,汽车会怎样。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念头,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因此成人不能轻率地将孩子的某些违规行为定性为“破坏”,而应该真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怀有良好的愿望。

2.好奇的天性

所有成就的背后都有力量在支撑着,那力量来源于人的好奇之心。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拥有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有多少人还把它视为珍宝?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逐渐走出妈妈的怀抱,把玩触手可及的任何物体,不知疲倦地进行着探究。在这个过程当中,儿童获得了对于外界的最直接经验,认识到客观世界的一些基本属性。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儿童提供探索的机会,让他们与外界进行亲密接触,让这些天生的“乐学者”延展探究的“领地”。这对于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很有好处。

孩子们的好奇可能会给父母们带来麻烦感,父母们要经常面临小孩子各种问题的“考验”。比如,“太阳和月亮会撞架吗?”“星星有妈妈吗?”“我从哪儿来?”等等。同时,这些孩子有一股“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越是不让动的,他偏要去动。比如,他极有可能在刚装修好的房子里画一幅爸妈的“肖像”画,也可能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用手指头捅捅电插板感受一下,等等。遇到这种情况,许多父母都会对孩子提出了“约法三章”:不准动、不能摸、不要拿。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探索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和不稳定阶段。他们对新生事物怀有好奇感和新鲜感,满腔热情,但遇到困难又有畏惧不前的现象,缺乏信心。因此,父母应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活动氛围,打消孩子的各种顾虑,使他们充满信心地轻装上阵,这是孩子“敢”动的前提。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为一件成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小事而大伤脑筋时,请不要给他们“泼冷水”。让他们大胆去破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