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小学版)
22390500000028

第28章 分担而不是批评

写给妈妈的话:

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生活案例

一天,A女士下班回家,发现她儿子拿着他心爱的牛角冒着大雨在院子里挖石头,身上雨水混着泥浆,脏得不得了。那牛角尖也不知是否依然存在。她正气得想好好教训儿子一顿的时候,儿子手中拿着几块石块,满脸兴奋地跑了过来。

“妈妈,你看这石头上的花纹,真漂亮,放在咱家的金鱼缸里,小金鱼肯定喜欢得很。”儿子举着石块对A女士说。

“是的,你真有眼光,这石块的花纹很特别,像向日葵花,哦,还像一只缩着头的乌龟呢。”A女士看着儿子无邪的脸,不由改变了主意。

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A女士一怒之下狠狠地批评她儿子一顿,以后她儿子心中始终会存有阴影,会因顾虑妈妈而放弃许多事。

应对策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家庭、社会的不断交往,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他们有爱、有恨、有苦、有乐,有和成人一样的细腻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需要与人交流——分享快乐、诉说苦闷、求解疑惑。如果我们无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甚至简单粗暴地践踏他们的感情,孩子就会把自己封闭到自我的小圈子里,渐渐孤独。

当孩子蒙受委屈的时候,父母若能主动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自会产生感激之情,此时也就易于接受父母的告诫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训斥他,而是应该肯定成绩,予以点拨,帮助他走出“困境”。

当孩子出现较大过失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给予理解、同情和体谅,借助循循善诱的苦心,可以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1.情感权利

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物质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也是人,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的物质世界和情感世界。尊重孩子,不但要尊重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爱孩子,不但要保障孩子的物质供给,更要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情感呵护。孩子的物质世界是脆弱的,孩子的情感世界更加脆弱,保护孩子,不但要保护孩子的物质权利,更应该保护孩子的情感权利。不要以为给他吃、给他喝、给他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孩子更需要你尊重、关注、爱护他的情感。

作为成人,我们自以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破了红尘万物,便认为孩子的情感和心理无知、幼稚、浅薄、荒唐、荒谬。于是我们不屑与孩子进行交流——真诚平等地对话,无视孩子的情感,认为孩子的感受和思想不值得重视。渐渐地在我们与孩子之间出现一道无形的鸿沟。

2.注意策略

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情绪、情感体验是浑然天成的,更是刻骨铭心的。讽刺挖苦、威胁恐吓、不理不睬等种种心灵虐待,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其危害并不小于对孩子的躯体折磨。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会发生扭曲变态,自卑、缺乏爱心、焦虑压抑,不仅学习成绩好不了,还很容易造成将来成人时期的种种性格缺陷。

对于孩子所存在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我们不是不能批评、惩罚,而是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成人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珍贵的礼物加以接受,孩子也是如此;大人之间的批评要注意方法,对孩子的批评更应该注意方法,发现孩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不应当板着面孔训斥,而应是善意地提醒孩子认识这些问题可能造成的后果,应当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最好的批评方法是带有一点幽默,孩子多半更乐意接受这样的批评。

3.分担责任

帮助孩子分担因错误而造成的痛苦则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低分并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时候,父母真诚地安慰孩子,为他分担痛苦,而不是在伤口上撒盐,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真爱,认识到父母看重的是自己而不是分数,在心理上和父母靠得更近,更容易听进和接受父母的提醒、劝诫和意见,从而自觉努力地寻找改正缺点或错误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至亲至爱,是孩子的生命寄托。灾难来临时,他们会扎到父母怀中求得庇护;遭受委屈时,他们想向父母诉说;犹豫不决时,他们希望父母能够指点迷津。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了,他们还会相信谁?如果父母都不能让他们倾诉衷肠,他们还能向谁诉说?

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到家中,哪怕疲惫让你忘记吃饭,你都不能忘记孩子有很多心里话想跟你说;当你纵横在娱乐场上或周旋于应酬圈中,哪怕快乐让你忘记人间所有的烦恼,你都不能忘记孩子可能受了委屈想向你诉说。不要以为孩子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要以为孩子是无病呻吟假装痛,不要以为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蛮横无理,不要以为孩子是不明是非糊涂虫,更不要以为孩子是没事闲的、好日子烧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体验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忧愁、解答孩子的疑惑、引导孩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