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小学版)
22390500000024

第24章 帮助孩子亲力亲为

写给妈妈的话:

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经历过,孩子才能从中获得切身的体会,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

生活案例

有一位爸爸有感于现实的触目惊心,从小便开始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诸如孩子跌跤了,哪怕鼻青脸肿也让他自己爬起来决不去搀扶;孩子要出去玩,便讲好自己走,否则便立即回去,对哭闹乃至赖地打滚坚决不予理睬,甚至再踏上一只脚(当然是轻轻的)不让他起来;孩子想要的东西,他首先分清有无必要再决定是否满足,这样可从总体上控制,总会有一些要求遭到坚决拒绝……对孩子进行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的同时,也加入少量的惩罚教育……

上面这位爸爸的做法倒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试想,一个从小到大从没经历过哪怕最小挫折和些微风浪的人,如果在他以后的生活中突遇稍大一些的风浪,他能不惊慌失措、胡乱作为吗?挫折教育的实质就像是给孩子打免疫预防针,用小的感染来激发其自身免疫功能的建立。

应对策略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看,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这就指出了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孩子过“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父母必须给孩子体验生活的空间。在体验教育上,中西方教育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中国的父母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孩子吃苦,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错误的体验”后获得的记忆更为强烈,感受也更为深刻。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是一种最见成效的教育方法。

孩子不但需要体验成功,更需要体验挫折,外国人常说,“我们希望孩子有犯错的机会”“他小时候犯错不伤脾胃,长大再犯错那就麻烦了”。这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挫折教育。

当向中外妈妈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一天傍晚,孩子回家时带着一身的泥污,腿上还剐了一些小伤口,当你得知从来不会踢球的孩子是因为在学校踢足球而弄脏了衣服,甚至受了皮肉之苦时,你会不会责怪你的孩子?

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中国妈妈的答案是“责怪”。责怪之后,还会因为怜爱而警告孩子,下次不许了。当然,孩子的脏衣服由妈妈代洗了。

但“洋妈妈”们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她们会反问:为什么要责怪,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这个运动。至于搞脏了衣服、弄破了皮肉,没关系,我会教你如何清洗、如何上药,你自己去解决问题。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挫折,就不会成长。

1.鼓励孩子尝试没做过的事

中国的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但又是最不会爱孩子的。传统的中国家教不太鼓励孩子去尝试他们从未做过的事情,尤其是当这种尝试很可能导致失败的时候,妈妈们更不敢轻易让孩子去体验了。而如果孩子背着父母尝试了某件事情,最终没有成功,而且造成了一定的身心损失时,父母往往会对孩子选择指责甚至棍棒。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现在的中国家庭中还有很多。

这主要是由于绝大多数的爸爸和妈妈都曾走过许多弯路,因此希望孩子不走弯路不走曲线,两点一线,直接到达目的地。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许多经验的获取必须要经过困难挫折,孩子的成长一定要经过这条曲线,这是成长的必然。

妈妈的愿望不能代替事实。如今有不少学生受不得一点委屈,更难以身处逆境。最近有媒体采访了一所大学的部分学生,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承认曾经有自杀的想法或冲动,多么严重的状况!

人们见到的是,许多的学生受了点委屈便对父母、家人、朋友等大发雷霆,乃至疯狂发泄,导致杀死他人或者自己亲属甚至父母;他们一旦身处逆境便悲观绝望,常常冲动地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完全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方面的报道可称得上是连篇累牍,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的孩子怎么了?何以变得如此脆弱?

有句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颇有惋惜的意思,其实,南墙就是用来撞的,南墙撞了,人便成长了。一点点受挫折,隔三差五脆弱一下,就不至于逼迫自己太甚、郁积过多负面情绪而产生轻生念头。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失败和脆弱的时候。

2.用好逆向关怀

最近提倡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逆向关怀,其实就是挫折教育的一种形式。逆向关怀一词来源于动物保护: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当地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挽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狼引进鹿苑,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如今的孩子也正需要逆向关怀。优裕的生活已经使很多孩子患上了“现代懒惰症”,消磨了孩子的意志,扼杀了他们的奋斗精神。长此以往,孩子岂不是坐失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怎能不变成脆弱的一代?

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曾对孩子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很多的父母都应该细细品味一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要想让孩子成才,就要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经历磨难,认识世界的复杂、人生的艰辛,这样最终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