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传奇
22390300000022

第22章 王师出南方李恢建奇功

蜀汉建兴三年春天,突传来魏文帝曹丕大举征吴的消息。这显然是诸葛亮和孙权的战略所产生的效果。

魏、吴两国陷入军事纠纷,蜀汉北方和东方的防务压力自然减轻了不少。诸葛亮认为这是彻底解决南中问题的最佳时机,因此,他开始编组军队,准备亲自南征。

丞相长史兼任司盐校尉王连进谏道:“南蛮乃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宰相之尊前往,万一有任何差错,岂不太冒险了些!”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刘璋执政时入蜀,被任为梓潼令。刘备入蜀时,王连闭关坚守,刘备对他的负责态度和气节颇为欣赏。平定蜀中后,仍重用之,治理之郡,成绩斐然。王连除长于行政外,更长于财政,因而受诸葛亮提拔,主管四川井盐的经营,颇有成效。终其一生,虽换过不少官职,但似乎均和财政有关。诸葛亮重用他为丞相长史(机要谋士),仍是负责财政规划。

这么一位深受信任的幕僚的建议,相信诸葛亮不可能轻忽。更何况,王连的谏言中,必有诸葛亮一向最重视的军粮及财政问题吧!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对王连的建议,的确相当慎重地考虑了,他也评估过派遣大将代替他远征的可能性。不过他认为这场战争,最主要的是政治而非军事。蜀汉中固有不少能征善战的猛将,但政治的器量则大为不足,如要彻底解决问题,非得亲自出征不可。

但王连不是容易打发的,他的谏言有充分的理由,语词非常恳切,因此诸葛亮深受感动,一再思考研究。史书上记载,由于王连的谏言,的确使诸葛亮驻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直到三月,诸葛亮才决心辞别后主刘禅,亲自准备南征。

他先下令汉中太守魏延加强北方防务,严备曹魏的蠢动。再度调动李严,负责东边的防卫,并注意魏吴间军事冲突的进展,随时掌握最详细的军情。丞相长史向朗则留守成都,调动军饷,以支援前方战线。

南征大军的编组如下:

总司令:丞相诸葛亮

参谋长:丞相长史杨仪

东路军司令:门下督马忠

中路军司令:庲降都督李恢

西路军司令:诸葛亮自领

主要作战计划如下:

马忠大军由川南僰道,直趋牂牁,进攻朱褒的叛军。李恢大军由平夷进攻益州郡,直袭雍闿和孟获的大本营。原犍为太守王士改任益州郡太守,协助李恢的军事攻击行动。诸葛亮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由成都出发直抵安上,会同驻军安上的越隽太守龚禄军队,由安上取水路入越隽。最后三路兵马约同会合于益州郡之滇池。

这次的军事行动,虽由诸葛亮亲自领军,但动用的将领和兵力均不算大。由于主要的强敌在北面及东面,独当一面的将领必须在这些地方布防。况且成都驻守的工作也非常重要,因此像蒋琬、董允、费祎等重要亲信,都必须留在成都应变。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的规模,从一开始规划似乎便称不上大。

诚如王连的谏言,只要派一员大将即可处理这件战事了,何必动用一国之尊的丞相前往冒险。从军事上而言,这论点完全正确,诸葛亮自己心中也明白,的确有点“杀鸡用牛刀”之嫌。但诸葛亮的着眼点放在政治层面,要解决南中问题,不在有无能力以武力镇压,军事只能用来治标,要治本只有靠政治力量。

但南中的问题相当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彻底解决必成为永远的后顾之忧,根本不可能全力对外。

何况如果没有南中地区的协助,蜀汉也没有实力和曹魏与东吴长期对抗,换句话说,南中叛乱事件处理的成败,关乎蜀汉长期的经营。

“政治”层面的处理在“器量”和“权力”上,若事事都需请示,很难机动地拟出应变策略。“器量”不够,则无法透视问题,或缺乏长期规划眼光,南中问题将无法一次解决,反而只是在浪费时间。

三分鼎立之时,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和机会。处理南中问题,不但要快,而且要彻底,除了诸葛亮亲临第一线外,谁也没有办法扛起这份责任。基于这些理由,诸葛亮不得不亲自出征。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谏阻诸葛亮南征的丞相长史王连去世。诸葛亮失掉了这位勇于直言的左右手,非常的伤心,不得已之下,乃以荆州襄阳时代的老干部向朗继任。妥善交代后,诸葛亮便辞别后主,率军出发。

后主下诏赐诸葛亮金制铁钺一具,有顶盖之国用指挥车一台,前后防卫虎贲六十余人,作为受皇命出征的象征。文武百官自然也前往送行。丞相府主任军事参谋马谡,曾任越隽太守,对南中情势认识颇深,特别在其兄长马良去世后,诸葛亮对马谡提携有加,因此双方关系非常亲密。

当天,马谡送诸葛亮的南征大军出发,直到数十里外,仍依依不舍,似乎有话要说。

诸葛亮便亲切地问道:“幼常(马谡字),这几年来我们常相互交换意见,承蒙多次提供有意义的谏言,对这次南征的军事行动,你有什么想法,请坦白告知吧!”

马谡表示:“南方的少数民族,一向仗恃地处偏远,又有险阻可守,长久以来经常不服从朝廷的管辖。即使今天用大军镇服了他们,军队一撤退,难保他们不再叛乱。这次远征行动就算成功,但他日丞相举兵北伐,和强敌曹魏相对抗时,南方这些蛮族,只要探知我们兵力分散,没有实力对抗他们,又会很快反叛的,这样下去,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如果硬要将他们赶尽杀绝,以除后患,不是仁者王师应有的作为,且在短时期内也不可能做到,相信这一定不是丞相的本意。依我看来,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请丞相明察,愿早服南人之心,收长治久安之效。”

这番话正合乎诸葛亮本意,不但采纳为这次南征的主要精神,而且对这位“善论军计”的马谡更是欣赏有加。难怪在日后的北伐行动中,要破格提拔、赋予重任了。

进攻牂牁的马忠大军,由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市往南讨伐朱褒的叛军。也许由于早先常房事件中,诸葛亮的安抚政策生效,牂牁一带的部族几乎全部反正,朱褒不战而走。马忠依照诸葛亮既定方针,施惠于当地住民,重新展开安抚的工作。

李恢进攻益州郡的工作相当顺利,今云南昆明一带的蛮族反叛军,也很快地安定了下来。

主要的战场自然在诸葛亮的西路大军方面。诸葛亮由宜宾渡过长江,经过安上,由西进入越隽郡。

在大军进逼下,原本包围永昌的夷王高定,立刻撤军,并在旄牛、定筰、卑水一带,筑土垒布防。

诸葛亮进军到卑水附近,下令据险而守,暂时不发动战争,只在精神上给高定施加压力。

依诸葛亮的战术,是希望高定害怕之下,而将所有叛军集结到这里,便可以进行会战,一并讨之。

高定果然中计,他不但全力集结自己的部落,并且派人紧急告知雍闿和孟获,立刻派兵前来驰援。

当雍闿准备出兵时,便接到朱褒兵败、蜀汉军队占领牂牁的消息,且益州郡方面大多已向李恢军投诚了。

雍闿认为情况严重,便暂时婉拒高定求援,和孟获等先行全力加强益州郡方面的防务后,再整军从滇东前往援助高定。

但因为雍闿迟迟不发兵,使高定对他深感疑虑,尤其是高定属下的部落酋长对雍闿大为愤怒。因此当雍闿到达前线时,反而立刻被高定属下袭杀了。

雍闿死后,其部众也马上和高定闹翻,并由孟获率领,向南逃亡至益州郡。

眼见叛军陷入分裂,诸葛亮立即出兵,攻击高定的土垒。由于蛮族兵力已削弱,立刻兵败如山倒。蜀汉军乘势攻破高定大本营,俘虏了高定的妻子。

诸葛亮本有意停止攻击并派人劝服高定投降,想不到高定恼羞成怒,反而集结了二千多名敢死队,主动袭击诸葛亮的主力部队。诸葛亮大怒下,发动歼灭战,将高定的军队击溃,高定当场战死,越隽郡至此被完全被收复。

孟获率领的雍闿余众,退回益州郡,再度结合对汉民族长年仇视的南方部落,准备和诸葛亮的南征大军作最后的对抗。

中路的李恢大军,本已由平夷进入益州郡,包围着雍闿和孟获的巢穴。想不到孟获却率残军退回益州郡,反而在滇东和黔西地带,由南北双方夹击李恢的军队。

这时候,李恢不但处于敌众我寡的劣势下,而且与诸葛亮大军间的联系也被切断了,情势非常的危急。

李恢急中生智,便利用他也是南中地方人氏的关系,假意对叛军表示:“蜀汉之军,官粮已尽,即将退回北方。我因离乡已久,想落叶归根,与大家共谋大计。为表现我的诚意,特别把这些机密告诉大家啊!”

李恢这一缓兵计相当有效,益州郡的蛮族因而放松了包围的压力。

李恢见敌人松懈,立刻亲率敢死队袭击,反而击溃敌军的主力,突围而出,直至盘江,东接牂牁,和马忠的东路大军联系上,共同防御益州郡的蛮族主力。

一方面,诸葛亮由于和李恢失去联系,深恐中路军陷于孤立,亦于当年五月,挥师渡过泸水(金沙江),由后追击孟获的军队。

获知诸葛亮主力部队已进入泸水南岸,孟获立刻再率军南撤,使诸葛亮军队顺利地在滇池附近,和马忠与李恢的东、中路大军会师。

当初如果李恢守不住益州郡北方,或者遭到歼灭,必使蜀汉南征大军无法会师,不但不能集结足够的作战力量,反而会增加叛军声势,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所以《三国志》上记载:“南土平定,以李恢军功居多。”

向南撤退的孟获军,遭到李恢军反击,只好再掉过头来面对诸葛亮的主力部队。

双方大军对峙于盘江上游,展开决战,孟获自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一次决战中,兵败被生擒。

这一仗原本意味着征南战事完全结束,但诸葛亮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军事”虽胜利,但“政治”却不见得已取得优势,赢了力,不见得赢了心。他想起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决定赢得更深、更远,以彻底解决“南人叛乱”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