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易经》64个人生智慧
22383700000061

第61章 智慧61中孚卦:言必行,行必果

【原文】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解析】

中孚卦:豚鱼献祭,虽物薄但心诚,吉利。并利于涉水过河。这是吉利的贞卜。

《象辞》说: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兑为泽,泽上有风,风起波涌,这是中孚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有感于风化邦国,唯德教为先,因而审议讼狱,不轻置重典。

中孚卦象征内心诫信。用豚和鱼祭祀祖先,可获吉祥。利于涉越大川巨流,利于占问。初九安守诚信之德则可获吉祥;但是如果另有他求则不得安宁。九二鹤在树荫之下鸣叫,小鹤应声相和;我有美酒一杯,愿与你共享其乐。六三遭遇强劲的敌手,有时击鼓进攻,有时疲惫不前,有时悲愤饮泣,有时慷慨高歌。六四在既望之日走失一匹良马,但没有什么灾祸。九五胸怀诚信并系恋他人,没有灾祸。上九鸡鸣之声响彻天宇,占问则必有凶险。

失去诚信最可怕

古语有云:“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言出必行,重承诺才能带来积极效应。《中孚卦》象征内心诚信。初九上说“虞吉,有它不燕”,说的正是“一诺千金”可获吉祥。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吉田忠雄在回顾自己的创业成功经验时说过,为人处世首先要讲求诚实,以诚待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成了无根之花,无本之木。

在他创业的初期,他曾经做过一家小电器商行的推销员。开始的时候,他做得并不顺利,很长时间业务没有起色,但他没有灰心,而是坚持做下去。有一次,他推销出去了一种剃须刀,半个月内同二十几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但是后来突然发现,他所推销的剃须刀比别家店里的同类型产品价格高,这使他深感不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向这二十几家客户说明情况,并主动要求向各家客户退还价款上的差额。他的这种以诚待人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客户,他们不但没收价款差额,反而主动要求向吉田忠雄订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品种。这使吉田忠雄的业务数额急剧上升,很快得到了公司的奖励,这给他以后自己创办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诚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原则。没有人际交往就无所谓信用,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信用问题。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只有坚持诚信原则的人,才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他人也才愿意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交往。

东周时期,晋国晋文公重耳即位之后,有些诸侯小国却不愿意臣服于他。原国虽然是小国,可是“因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儿子,怎么甘愿承认从国外逃亡归来的重耳成为他们的霸主呢?”于是不断挑起边衅,制造事端。晋文公为了平息动乱,为自己的霸业打好基础,决定讨伐原国。

战前,晋文公亲自部署作战方案,到士兵中作战前动员。他与士兵约定:“根据我们的军事力量和原国的战斗实力,我们能够速战速决。以七天为限,降服原国。”但这次战争的结果却出乎预料。原国的将士们在强大的晋国面前,英勇顽强,沉着应战,尽管他们伤亡惨重,给养困难,但仍有拼死决战的势头。

七天期限已到,原国仍然十分顽强。晋文公为遵守诺言,便坚定地下达了撤离的命令。眼见原国已经接近绝路,军官们纷纷向晋文公进谏,请求再坚持一下,大家一致表示:“只要再坚持三天,原国军队就会完全崩溃,只有投降臣服的路了。”

面对原国即将陷入绝境以及军官们纷纷请战的局面,晋文公坚定地说:“君主应当言而有信,遵守诺言是国家得以昌盛的珍宝,也是军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珍宝,为了降服原国而失掉如此贵重的东西,我们值得吗?我们合算吗?”

这一次,晋文公虽然没有征服原国,但他言出必践的事情却传遍了周边的国家。

第二年,晋文公又一次发兵攻打原国。这次他与士兵约定并向外宣布:“这一次,我们必须坚持到底,达到彻底征服原国的目的后再返回。”

原国人听到这个约定,知道晋文公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于是战幕还没有拉开,就投降了。另外一个一直不肯臣服的卫国,也归顺了晋国。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是中国古人从帝王到百姓都信奉的处事立世之本。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强调人们必须把守信用作为人生的重要信条。

要想建立好声誉,获得别人的好感,你必须看重诺言的价值。一旦失信,你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你的人品,更可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别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

守信或不守信,都是一种习惯。要纠正一种坏习惯比较难,要放弃一种好习惯却很容易,只需一次又一次迁就自己,好习惯就变成了坏习惯,就像抽烟上瘾一样。当你想坚持一种好习惯时,重要的不是别人能不能原谅你,而是你能不能原谅自己。

将守信理解为一种品德,较难坚持。将它理解为一种回报率很高的长期投资,则比较容易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当你获得了一个守信用的形象时,会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因而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这就好似拥有了一座金矿。反之,缺此一条,别的方面再优秀,也难成大器。

要获得守信的形象并不容易。最要紧的一条是:别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古人云,轻诺必寡信。这不仅是一个主观上愿不愿意守信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无能力兑现的问题。一个人经常答应自己无力完成的事,当然会使别人一次又一次失望。

热心肠的人,很乐意帮助人,从来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帮忙的请求。可是,当别人对他满怀期望时,他由于根本没有兑现的能力,结果既让人失望,又损害自己的名声。

有一个年轻人,在银行工作。他过去的老师想开一家公司,却缺少资金,便去问他能不能帮忙。他想:“这是老师第一次找自己帮忙,怎么能拒绝呢?”当即一口答应。可是,他毕竟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没取得说话的资历,老师的贷款请求又不完全合乎规章,所以,当老师租好门面,请好员工,等着资金开业时,他这里却拿不出钱来,搞得很被动。

老师大怒,责备他说:“你这不是捉弄我吗?你即使不想帮我,也不该害我!”

他能说什么呢?只好苦笑而已。

《道德经》说:“夫不信者,有不信焉!”意思是说,别人不相信你,是因为你说话不讲信用。

有的人自己觉得蛮讲信用的,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老是对他投来怀疑的目光。究其原因,问题很可能出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平时空口许下一个诺,以为不是大事,不放在心上。可是,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大事,当你一次次在小事上失信,就给人形成一个不讲信用的牢固印象,被看成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这时再想改变别人对你的成见,就很难很难了。

所以,一个讲信用的人,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即使受损失也在所不惜。

多米诺皮是一家知名的大公司,它对客户有一个承诺:在30分钟之内将客户订购的货物送到任何指定地点。

一次,该公司的一辆运送几百公斤生面团的货车在半路上抛锚,眼看无法及时赶到目的地,司机只得电话通知管理层。公司总裁弗尔塞克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租一架飞机运送这几百公斤生面团,终于兑现了“30分钟之内”的承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许下了诺言,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兑现,应该怎么办呢?当然只能诚心诚意地向对方道歉,以求得谅解。但是,请记住:人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智的动物,心情往往随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变,“谅解”二字,只是一个缓冲区。它能让人不记恨你,却不能让人喜欢你和信任你。所以,尽可能不要做需要别人谅解的事情。那么,还是只能回到本文的主题:别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