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易经》64个人生智慧
22383700000020

第20章 智慧20观卦:勤于观察,由此知彼

【原文】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解析】

观卦:祭祀时灌酒降神而不献人牲,因为用作祭祀的俘虏的头部肿了,不能用作祭品。

《象辞》说: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地,风行大地吹拂万物,这是观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周流八方的风,从而巡视邦国,观察民情,推行教化。

观卦象征瞻仰。祭祀之前仅仅洗手自洁,并不进献祭品,是因为用作祭牲的俘虏鼻青脸肿了,不用进献。初六像幼童一样瞻仰景物,小人没有灾祸,君子则行事艰难。六二暗中偷偷地瞻仰盛景,有利于女子占问。六三观察同姓之国的民情,可以知道如何施政。六四观察一国之风土人情,宜于先用宾客之礼朝见君王。九五观察同姓之国的民情,君子可以免遭灾祸。上九观察异姓之国的民情,君子可以免遭灾祸。

了解对手,洞察人性

“观”一般是观察的意思,而在《观卦》中“观”又可作“由此知彼”“举一反三”来讲。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能够做到未卜先知,这与他们善“观”是分不开的。

为人处世,与人竞争,“了解对手,洞察人性”极为重要。必须戒除莽撞,应该多摸透对方心思后再行动,这样可以增加成功率。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侦察专家”,多看、多走、多闻、多想,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做人办事必须有攻守转换之计,即通过“知己知彼”的方法,取得“百战不殆”的效果。《兵法·谋攻篇》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必然每战必败。

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会做到百战无不利。《三国演义》中的锦囊妙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大破曹军,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之后,孙、刘之间开始了荆州的争夺。当时,刘备中年丧偶,失去了甘夫人。周瑜得知这一消息,便向孙权献上一计,派人前往荆州为刘备说媒,假意将孙权之妹嫁给刘备,然后骗刘备至东吴招亲,扣为人质,逼还荆州。孙权派吕范前往提亲,刘备“怀疑未决”。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料知东吴之谋,让刘备答允这门亲事,而且会使“吴侯之妹,属于公;荆州又万无一失”。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令勇将赵云带五百兵士,保驾刘备去成亲。临行前,诸葛亮授予赵云三个锦囊,并嘱咐赵云按囊中“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赵云牢记军师嘱咐,依锦囊所授之计而行,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使孙权、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人们佩服诸葛亮料敌如神,计谋高超绝伦。其实,诸葛亮是在完全了解吴国君臣的心计的情况下订立妙计。由此可见,在兵法上强调“知己知彼”,在做人办事时同样如此——只有知道别人想什么,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善为事者,时时心中有数,绝不在没有算计的情况下随意出手,否则就叫乱出手。一个人善于抓住时机,见机而进,固然是英雄本色,但激流勇退,能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也是智者之举。这一切都取决于心中之数。适可而止,就是在竞争事业中,时刻注意和自身利益相统一的数理界限,绝不超过度,绝不使事情发展到反面。同样,为人处世都有一个保持质的数理界限,也就是度。超过或者不及,都会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度的存在,要求我们无论做何种事情,都应有个度量分析,做到“胸中有数”,方可攻守转换。

就心力高低的区别而言,不在能不能做什么事,而在能否做应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你做了,即使很巧妙,也只能证明你心力低下;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即使显得无所作为,也是心力高超。唯有在纷繁复杂的事变面前,清楚地知道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方为智者。荀况曾说过:“知所为知所不为,则天地官而万物役也。”老子也说过“无为而无不为”。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无所作为,就是最大的作为!

攻守转换之计体现在一个“度”字上,不可过急过缓,要掌握既求渐进又求激进的奥妙。处理好“攻”与“守”的关系,需要高明的攻守转换的手段。攻守转换,就是使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事物或定势按自己设定的模式和方向运行;攻守转换,是一种强力意志的贯彻,是摧毁之后的重建;攻守转换,是一种武功,也是一种文治。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呢?其绝招何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眼光和能力,把攻守转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让可用的人真心产生佩服感。

看透之后再出手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怎样才能做到你知我知,相当重要。这就是说,看透对方,才能不至于陷入误区,才能行之有效地处理棘手的问题。

最聪明的人在人际关系这个圈中,总能了解自己身处何位,知道在左右存在什么利害,然后巧妙应对,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

巧妙应对一切,在诸葛亮的身上,可以说活灵活现,但是生活中又有几个诸葛亮呢,大多都是臭皮匠!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是给智商不高的人一种安慰罢了,对于那些睿智的人来说,巧妙应对则是小菜一碟。

总之,巧妙应对是为人处世时绝对不能少的手段,不可视之为可有可无。有些事情之成败,全在于你应对的灵敏度。

较量是大智与小智之间的碰撞。我们知道,明暗之区别在于一道看不见的神秘线。这道线是两股势力对抗的战场。人与人之间,冲突与竞争在所难免,面对竞争,你应当学会站在明处,冷眼旁观,以静制动;面对冲突,你要学会照样站在暗处,以动制静,善于击中对手的薄弱环节。这叫在明暗之中较量高低。

有些时候,在明暗中较量高低绝不可少!天下事总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如找不到关键,发现不了其动机,是很难得手的,与人打交道其理相同。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职业、兴趣等有着密切关系。但人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1.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在确定任务的时候,可以把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和逐步完成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提高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2.观察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知道得最多,谁就看得最多。”一位富有学识的考古学家,能够在一片残缺不全的乌龟壳(甲骨)上,发现不少重要而有趣的东西,而一个门外汉,却一无所得。

3.观察应当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而不至于遗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4.要设法使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获得事物各方面的感性知识,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5.观察时应当做好记录。这不仅对于收集和整理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而且也是促进准确观察的宝贵方法。

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准确的观察人的方法,进一步把握好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关系,你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焦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