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厚黑学活学活用全集
22379400000014

第14章 灵活处世,应酬有道(3)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谢谢您”、“多谢关照”、“劳驾”、“拜托”之类的客套话。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应酬中,应多说一声“谢谢”。如果你不说“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他的劳动没有得到肯定,或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削减一半。在人际交往、求人办事时,客套的作用不容低估。

很多时候,客套能表示尊重对方,表示礼节和谦虚,比如有人做报告或讲话,总要借助这样的客套话:“我水平不高,研究不够,恐怕讲不好。”或者是:“我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诸如此类的客套话,表面上看是随口而出,是习惯用语,实际上起着表达讲话者谦恭愿望的作用。

客套话是日常应酬的润滑剂,能减少“摩擦”、“噪音”。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送客临别,讲一句“慢走”,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谈吐文雅。擅长交际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样熟谙客套,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远的荐书。

客套要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富有艺术性。有些人往往容易把应酬、客套、寒暄甚至是聊天这些基础的交往行为看做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这样的人违背了人类的某些本性,在交际上屡屡受挫,连连吃亏,是天生不会求人办事的人。

客套当然不一定都在语言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点一下头、微笑一下,或给对方送些小礼物,凡此种种,都属于客套的范畴。可以说,客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种礼节,如果客套运用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个很讲客套,很会运用客套的人。他在交代下属去执行某一件事时,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他会鞠躬并说“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会亲自给员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给员工一件小礼物。松下就是善用这种客套来激励员工为公司毫无怨言地效力做事的。

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人际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出于人类感情交流的需要。

客套是能够暖人心的,也能够加深双方的了解,增加友谊。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客套而发生变化,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感情就有了呼应和共鸣。对方在兴奋欢悦之余会给予更多的关照,更好的回报。

多点防人之心有好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固然有其狭隘的地方,会使人变得谨小慎微,毫无磊落气度。但这句话却也并非没有道理,待人处世中,有点儿防人之心并不为过,但一定要有度,不可偏激。

某机关一位姓王的局长在这方面就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大概是5年前,局里分来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局长是个非常爱才的人,便对他另眼相看,那位大学生也对王局长极尽奉承、巴结和讨好。时间一长,两人几乎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王局长什么事都不瞒他,甚至连自己和副局长之间的不和也和盘托出。后来王局长渐渐感到,副局长与自己的矛盾日益加深,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时常当面出语顶撞,眼看两人已经无法共事,上级只好把二人调开。本来,两个人的矛盾就是因工作而起,既然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了,矛盾自然就少了许多。日子一长,两人渐渐消除旧怨,重新搭话,王局长意外地发现副局长当初对他敌意陡增、态度突变,全是因为那个大学生在中间传话捣的鬼。他把局长批评副局长的话全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副局长,还附带说了许多批评王局长的话。王局长如梦初醒,大呼上当,愤然去找那位大学生。谁知,那位大学生却说道:“我既没有造谣,也没有诽谤。我是人,总有表达我自己观点的权力吧?你可以想想,我在你面前是否说过副局长的坏话,如果没有,那就不是挑拨离间。”王局长哑然无语。痛定思痛,王局长发现自己犯了无防人之心的做人大忌。同样,当你在领导岗位上时,别人对你总有几分敬畏。你说话时,别人常会喏喏应声,但千万不能据此认为别人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尤其是不该让下属知道的事,即使关系很好,也绝不透露半个字。

如果心中有什么怨气,宁可找一个不相干的朋友去诉说,也不要在下属面前吐露。在这方面存一点防人之心,是不算过分的。其实,又何止是当领导的需要有防人之心,任何人都不可失去防人之心。因为,在待人处世中,你需要打交道的很可能就是个精明者,毫无疑问,你需要防止被此类人所暗算。即使对方心计修炼得不如你高,或者根本就与你不在同一水平上,那么,也需要多点防人之心。否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对方“黑”一下。

三国时期,曹植与曹丕争为太子。曹植才华横溢,人们敬服,曹操也对他另眼相看,内心暗暗打算把王位传给曹植。当曹植封侯的时候,曹丕在军中还不过只混到郎官,比起曹植,太不起眼了。但精明的曹丕却知道如何去打败曹植。曹操带兵出征,曹丕与曹植都到路边送行。

曹植充分发挥其才能,称颂父王功德,出口成章,引人注目,曹操也大为高兴。曹丕则反其道而行,不能出口成章,就装得很含蓄,假惺惺地哭倒在地上,曹操及他左右的人都很感动,认为曹植有的只是华丽的辞藻,只有曹丕才是真正的忠诚厚道,是真实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曹植继续其文人的做派,我行我素,不肯用心计,这样正中曹丕下怀。曹丕进一步行使手段,掩饰真情。于是王宫中的人及曹操身边人都为他说话,终于被立为太子。曹植的日子,从此便一天天难过了。时间不长,不懂防人之道的曹植,终于被曹丕所害,送了性命。

此外,还有一些人内心虚伪,对别人的奉承飘飘然,毫无防备地钻进了圈套,中了别人的圈套。

清代的乾隆皇帝,应当说是一个比较有知识和修养的皇帝了,但他同样自恃清高。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乾隆几下江南,遍游名山古刹,所到之处不是题字就是赋诗,然而他那些诗,没有一首是值得传至后世的。御用文人纪晓岚看透了他的这一弱点,便在主编《四库全书》时,故意在容易发现的地方留下一两处错漏之处,上呈御览,有心让乾隆过过“高人一筹”的瘾,乾隆当然很快便发现了这些错误,发下谕旨加以申斥,心里十分得意,他甚至还特意召见纪晓岚,当众指出他的错误,纪晓岚乘机对乾隆的“学识”大加称颂,此后他一直在乾隆手下官运亨通。像纪晓岚这样圆滑的人深深懂得,没有人喜欢别人比自己更高明,当一个人自以为处在居高临下的境地时,他的宽容心会来得更多,他的权力给人带来的私利也会更多。

在待人处世中,多点防人之心,可以避免遭遇不测,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被魏惠王请出山,按说该是他半生学业开花结果的时候。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老同学庞涓会害他,受到挖去两个膝盖骨的酷刑,差一点连小命都丢了。韩非的遭遇更坏,秦始皇读了他的书,恨不得立刻见到他,派人把韩非请到咸阳,一度交谈,相见恨晚,韩非的学业成功和将来的一番大事业似乎指日可待了。然而就在此时,韩非也断然没有想到,他的老同学李斯会在秦始皇面前进谗言,置他于死地。这两例,无论是孙膑膑足,还是韩非被害,对二人来说,都是防不胜防。正是因此这个原因,才显出防范预谋之必要。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毫无防备地说话做事,虽然说人们不一定非得虚伪不可,但需要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