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江湖梦华录
22371600000350

第350章 骤变

驸马府血案,使京城震动。

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联名奏请,皇帝亲下圣旨,禁军满城缉拿铁无私、白玉笙等凶犯。于是,铁无私、白玉笙等人反贼之名未脱,更添新罪。只是如今的京城鬼怪之谈盛行,谣言四起,皆称驸马府血案并非人为,而为鬼害,以致百姓们谈鬼色变,人心惶惶。

鬼怪之谈,最易流传。

禁军凤栖阁闹鬼之说,只一日功夫已是遍传京城。传闻,那些亲临凤栖阁的禁军皆称病不起,竟使皇城守卫空虚。皇帝下诏调派内城禁军暂且充数,再以外城禁军补内城之数、以厢军补外城之数。

皇城禁军指挥使荀巽更因此遭受皇帝斥责,险些撤职。

当然,没有人知道那些禁军是否真病,更没有人关注荀巽的遭遇,却皆相信凤栖阁里角妓阴魂不散,行祟作怪。更有甚者,称当今皇帝无德,大兴冤案,得罪鬼神,方使京城遭此劫难。

此言一出,遍传京城。

百姓压抑许久,一个接一个走出家门。由一人至数人,由数人至十人,由十人至百人乃至千人,皆聚于街面,传者传,听者听,议论纷纷。所议所论,上至天子之德,下至百姓之苦,无所顾忌,无所含蓄。

冤案为真,天牢尚关押着数十名朝臣,刑部、大理寺牢房正关押着许多无辜百姓;鬼神亦为真,凤栖阁闹鬼已使百姓遇害、禁军称病、驸马府遭屠;皇帝无德更为真,全城戒严,百姓不出,商旅不至,以致经营难以为继、生活难以维持……

凡此种种,皆如凿凿证据,矛头直指皇帝。

皇帝震怒,不顾朝臣相劝与百姓阻拦,命殿前禁军开路、宫中太监执火,将凤栖阁点燃。忽有风起,烈火焚街,一日不休,将整条街悉数焚毁,化为灰烬,可谓死伤无数、损失惨重。

皇帝为撇清责任,竟将纵火太监与开路禁军尽数斩杀,谎称自己从未下旨,纵火皆系太监擅自做主。对那些受灾百姓,皇帝既不安抚,亦不补偿,任伤者伤、亡者亡,冷酷已极。

怨声载道,卧石敢言。

传闻焚火之日,御街上竟从天而降一块巨石,巨石横卧,将御街截为两段。合五十名壮汉之力方将巨石抬起,正欲将巨石抬走时,却惊闻巨石发言,所言句句指责皇帝失德,以致百姓受难,天降祸灾。

五十名壮汉吓得撒腿就跑,卧石之言却传遍京城。

有朝臣劝谏,称石言乃民怨已极之兆,劝皇帝务必勤修德政,广施恩泽。皇帝却将劝谏朝臣革职,以欺君之罪诛杀,那五十名抬石的壮汉亦遭惨死。最后,皇帝命数十名工匠费上一日之功将卧石敲碎,沉入汴河。

如今的皇帝,性情大变,变得不像曾经的皇帝。

如今的皇帝,言暴君之言,行暴君之行,已将此前积累的贤君形象颠覆,更将太祖、太宗两朝积淀的君臣、君民信任消耗殆尽。

如今的皇帝,既不配为君,更不配为人,较凤栖阁里的魑魅魍魉更加可怖。身为一国之君,时刻挥舞巨爪、张开獠牙,掏心挖肺,用血淋淋的惨案逼得百姓走投无路,陷入极致的压抑。

另有游方术士,称夜观星象,京城乃至天下将有大祸,非皇帝退位让贤不能化解。后来游方术士被捕入狱,于狱中写下十六字谶语:“昏君无德,天降祸灾。太祖幼子,复兴有望。”

游方术士离奇死于狱中,谶语却由狱卒之口流传。

此谶语一出,立即使年长者想起久已尘封的传言。传言口口相传,无需记载,却流传甚广,知者众多。

据传,太祖建国安邦,扫平诸国,一统河山,却盛年而薨,非病非灾,竟是遭先皇以斧弑杀,篡夺皇位。先皇继位之后,太祖之子无一善终,尽皆早逝,独留幼子,获封襄王,却于不久前溺亡……

襄王溺亡,阴谋之论四起。

据传,襄王文韬武略,颇有太祖年轻时风范。其后当今皇帝被先皇立为太子,最终继位为帝,襄王遂收起锋芒,故意言荒唐之言、行荒唐之行,沦为京城第一小霸王,只为打消先皇与太子疑虑……

又传,襄王并非失足坠河,而是当今皇帝嫉贤妒能,生怕襄王威胁皇位,因襄王有先皇钦赐免死金牌防身,不宜治罪,遂指使杀手将襄王府满门屠戮。但襄王侥幸逃过此劫,唯有佯装疯癫,却最终未能逃过皇帝耳目,惨遭谋害……

又传,襄王未死,死者乃仰慕襄王之刺客。那日刺客受命行刺襄王,却深深同情襄王遭遇,遂以实情相告,将襄王击昏,悄悄换上襄王之衣、襄王之玉,自沉汴河,使得襄王免遭毒害……

出一人之口,入百人之耳。出百人之口,入万人之耳。

一日之内,遍传京城,最终传至皇帝之耳。皇帝震怒,命荀巽满城捉拿妖言惑众者,一经捉到,立即押赴刑场。仅一日功夫,已捉拿百人,于刑场待斩。刑场之外,围观者众,怨声载道,替百人求情。

奈何监斩官铁面无私,丝毫不能通融。

午时三刻,即将行刑之际,忽有一位翩翩公子闯入刑场,自称襄王,不愿连累无辜。监斩官识得襄王,已是跪拜行礼,百姓跟着跪拜,无不称颂襄王之德。但监斩官称皇命难违,不敢私放死囚,待襄王掏出免死金牌,表示自愿承担一切后果,方释放死囚,遣散百姓。

于是,京城开始盛传襄王之德。

襄王之德往往与皇帝失德并称,出一人之口,入百人之耳;出百人之口,入万人之耳。仅一日功夫,襄王之德已遍传京城。更有甚者,结合游方术士“昏君无德,天降祸灾。太祖幼子,复兴有望”之谶语,提议皇帝理应退位让贤,由襄王继承皇位,复兴太祖功业。

皇帝既震惊于襄王未死,更震怒于襄王劫囚,遂褫夺免死金牌,幸得百官求情,方免襄王一死,暂且押入天牢候斩。

襄王请死,以免朝臣、百姓为难。

百姓听闻襄王遭遇与请死之言,无不同情,继而怨恨皇帝无德,以致天降祸灾,遂齐集御街,往宣德门请愿,请求皇帝释放并让位于襄王。人声鼎沸,民情泛滥,连护卫皇城的禁军亦束手无策。

皇帝幽居深宫,本不愿亲往宣德门。待贴身太监如是百般相劝,方悻悻现身宣德门城楼。面对御街之上万千百姓,声势浩荡,犹如海潮澎湃,汹涌来袭,皇帝竟是一时无措,幸得如是扶持,方不致跌倒。

正当皇帝发言安抚百姓时,却见百官由左、右掖门出,居于百姓之首,皆跪拜于宣德楼前,恭请皇帝效法三皇五帝,退位让贤。

皇帝大惊,虽由如是扶持,却连连后退,退至无路可退,咳嗽不止。其后,皇城禁军指挥使荀巽率禁军一起跪拜,虽未言语,却已形成逼宫之势。皇帝无奈,遂于宣德楼上承诺,将于元月元日退位让贤。

群臣谢恩,百姓欢呼。

宣德门上宣德楼,皇帝独自回宫,命如是亲往天牢,接出襄王赵峻。宣德门前御街之上,百姓欢欣鼓舞,如同受着千户、万金之赏,竟是久久不散。最终,所有百姓一齐见证襄王赵峻一步一步登上宣德楼。

群臣跪拜,盛赞贤德。

百姓叩首,心中默念游方术士的十六字谶语:昏君无德,天降祸灾。太祖幼子,复兴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