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子》64个人生智慧
22368000000049

第49章 智慧49参透生死之间的奥秘

【原文】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解析】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参透生死,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

人类最恐惧的就是死亡,于是许多聪明人或自认为聪明的人纷纷出来想尽办法安慰我们这些活人,有的说人死了灵魂会上天堂;有的说人死了还可以投胎转世,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可是这两种说法又不能安慰人,灵魂上天堂虚无缥缈,没有谁能知道天堂是个什么样子;投胎转世就更玄了,即使真的有可能投胎转世,那也是另外一生的事情,与现在的“我”没有什么关系。

圣人高明,说生和死是两码事,二者河水不犯井水,活着的时候尝不到死的痛苦,死了又没有生命,何必为死瞎操心呢?这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也同样不能消除人们对死的恐惧。正确的理解是,死亡伴随着人的生长过程,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把自己交给了死,死与生一开始就结成了一体,死是属于生的,生也属于死,古希腊有一个戏剧家说得好:“也许谁都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生与死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对死的认识影响着对生的态度。人们都意识到人有一死,有人大肆地挥霍享受,有人抓紧每一寸光阴学习和工作。孔子说:“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呢?”其实应该倒过来说:“不知道死,怎么知道生呢?”

老子和庄子既能参透死,又热爱生,爱惜生命却不恐惧死亡,生命才真正怡然自得。

老子崇尚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样也主张以一种自然的平常心来对待生死,认为一个人应该不贪生不恶死。出生了不欢天喜地,要死了也不呼天抢地。无拘无束的来,无牵无挂的去,不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生与死扔在脑后,不想方设法求生,也不想方设法避死,一切都听任自然的安排,不用心灵智慧去损害道,不用人为的办法去破坏天然。

“旷兮,其若谷。”“旷”,空阔;“谷”,虚空。意思是,得道者经过长期的自我修行而使心胸达到了空旷开阔的程度,外观上就表现出了一副高深莫测、虚怀若谷的样子,这应该是通过修道所达到的一种极高境界。空旷开阔是精神成就的内质,虚怀若谷则是外在气质。老子在此所揭示的道理,如果立足于心灵和精神与自然的相互沟通,就已经完全脱离了人生范畴。心灵愈是开阔则距离现实愈远,外貌愈是虚空则距离社会群体愈远,最后就一定会制造出一个远离人生、远离尘俗、不食人间烟火、逍遥于岩穴沟壑中的特殊群体,事实上,这样的群体在老子身后不久就果真出现了。

现实生活中固然存在着心胸远大、心志开朗的才智之士,也存在着一些能够虚怀若谷的高明之士,他们大多是通过人生的阅历及知识的熏陶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心灵拓展及外在气象之形成。至于沿着老子道路而逍遥于天地自然之间的仙家们,他们的心灵究竟拓展到了什么程度?他们的外在气象究竟表现出了怎样的特殊气质?局外人很少能窥透其中之奥秘。

人有出生的一天就必定有死去的那一天,就像有黑夜就必定有白天一样,这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都逃避不掉的。把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谷藏在深泽中,可以说是再牢固不过了,但大地的不断运动,有些山谷成了高山,有的高山又夷为平地,山谷就有变化,船当然也藏不住了。

高山和深谷都会变化,何况肉体之身的人呢?有些人一发现自己脸上有皱纹、头上生白发就发愁,实在不懂得自然之道。对于老少生死要听其自然,这样才能有一个潇洒自在的人生。

《伊索寓言》中说:有一个老人上山砍柴,把柴扛在肩上走了很远的路,又渴,又累,把柴撂在路边歇脚时说:“还不如死了的好。”死神一听连忙跑来问他需不需要自己的帮助,老人并没有要求死神把他带走,反而说:“请你把那捆柴放到我肩上。”寓言中这位老人的变化,很有人情味,也很见人生道理。

中国古代有许多人祈求长生反而弄得短命,不少皇帝为了长生不老而求仙供佛,其结果不是送了自己的命就是害了他人的命。古往今来求仙的千千万万,长生的却找不到一个。秦始皇曾派徐福带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到神话中的仙山蓬莱去采不死药,徐福入海后并没有看到什么仙山,回来后骗秦始皇说:“海里有一条大鲸阻挠了去蓬莱山的航道。”秦始皇亲自带人到海边射死了一条大鲸,但还是没有采到不死药,几年后他自己也一命呜呼。李白有一首诗讽刺他说: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活着的人谁也没有尝过死是怎么回事,我们又不能与埋在地下的先人传授经验,为什么一想到死就失魂落魄呢?这是由于亲友的死给我们许多暗示,使我们把生和死的过渡想象得非常可怕。看到死尸冷冰冰的凄惨样子,再想一想未来只与黑暗、寒冷、闭塞、孤寂相伴,大家就会不寒而栗。其实这些恐惧心理是想象造成的。

一个人死后,即使放在有电热毯的床上,他也不会感觉到温暖舒适,把他埋在九泉地下也不会觉得寒冷;在他棺材或骨灰盒里装上电灯,他也感觉不到明亮,棺材或骨灰盒里漆黑一团,他也不至于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即使儿女在尸体旁亲昵说笑,他也体会不到什么天伦之乐,让他一个人躺在棺材里也不会有孤独感。

死亡是大自然给人最好的恩赐,人们在熙熙攘攘的人世操心了一辈子,奋斗了几十年,现在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死亡就是一次最深沉的睡眠。

有些人一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两眼一闭,以后世界上的许多变化,人生的一切悲欢离合,都不能看一看和尝一尝,心里就哀伤惆怅。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他抒写了对人生短暂而又生不逢时的深沉感伤,尤其是表现了天才不被承认的伟大孤独,这首名诗有它特定的时代内容。

但就我们凡夫俗子而言,如果真的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悲哀,那的确没有什么道理。

生命既然有个开头,就一定会有个结局,这就像一出戏有开始就有剧终一样。哪个演员能在舞台上把一段戏从盘古开天地唱到天荒地老呢?一个演员不可能总将舞台占着不让别的演员上台,我们又怎么能将社会的舞台霸占,不让后来人登场呢?死亡只是把我们带回从前没出生的境界,回想某一时期我们没有来到这个世界,并不会使我们怎么难过,为什么一想到有朝一日我们要退出这个世界就非常难受呢?

陶渊明是东晋喜爱老庄的大诗人,他的为人和写诗达到了一种最高的境界:自然。他说自己特别喜欢饮酒,可又穷得沽不起酒,亲戚和朋友知道后,有的特地买酒招他去饮,每次一去总要把酒瓶喝得底朝天,不醉不算,醉了就摇摇晃晃地回来。人家问他为什么这么爱酒,他回答说:“渐近自然。”

人生像条河流,源头处河身狭小,夹在两岸之间奔腾咆哮,冲撞岩石激起水花,飞下悬崖形成瀑布,越到下游河面越宽,河水也慢慢流得平缓,最后流进大海,与海水浑然一体,河流的界限消失不见了,从而结束了它那单独存在的一段历程,把自己的生命融汇在大海之中而毫无惋惜。

个人也是一样,青年时充满了激情,心高气傲,处处想显示自我的个性和才能,到了老年才意识到自己只是社会的一分子。假如人到老年能把生命看成河流就不会怕死,因为他明白个人的生命融进了人类生命的大海之中,他所关心的一切都在继续,人类的生命也生生不息。

只要我们永葆生命的青春,我们就会永远年青,死亡就会永远与我们无缘——虽然大家终有一天会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