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刘禅的这道命令,其实包含了很深的意图,而且确实也得到了石广元和于禁两人的赞成和支持。
刘禅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在考虑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在这最后一次大战中,江东军是孙权的率领之下战败了,孙权究竟是会逃往何处。
本来,这应该是战后才应该考虑的问题,甚至于都不必去考虑,因为刘禅要先打赢了眼前的这场战争之后再说。
但是刘禅的志向不是在于靠着战争获取军功,他不是一般人或者一般的将领汲汲于自己的升迁问题,他是个志在天下的人,孙权的最终归宿,显然是关系这蜀汉政权未来的走向的重大问题。
当然,孙权最理想的归宿,当然就是一个字:死!
一死百了了之后,江东人也就失去他们的主公,将来蜀汉要实现自己的统治的时候,也就相对会变得容易了很多。
所以,刘禅这时候考虑要的并非是一场以优势兵力击溃正面的孙权军队的胜利,他需要的是一场完美的歼灭战!至少,他期待着这是一场成功的“斩首”行动,只要能够拿下孙权的首级,即使让一些江东军就此逃走,也依然可以算得上非常合意。
这样的话,刘禅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前结束这场两国之战。而且,如今是冬天了,春天也许转瞬间就到了。到时候江东的这片土地上面若是依然战火在延烧的话,农民的春耕怎么办,这一年的收成要怎么办?
一个被战火涂炭了一遍,以至于粮食极度紧张的荆州,已经让益州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若是扬州这边的鱼米之乡再度成为第二个荆州的话,刘禅甚至都不能够排除,益州有被荆州和扬州所拖垮的危机。
刘禅的心里当时甚至忍不住有些戏谑地生出一个词汇,叫做“政府破产”。但是这个时代的政府,他的永远不可能申请得到破产程序的,因为它没有充分的金融市场,而且官府从来都是靠财政运行,从不向外借钱。这些都是些旁的话,就此打住也罢。
所以,到时候拿下扬州的行动,似乎就像是在捡一块有些烧焦了的肥肉,似乎是蛮好吃的,但是闻起来味道是已经变味了的。他的个人的名望,只怕到时候会打个折扣。
所以,刘禅必须在眼下的这场大战里面,乘着孙权亲征的当口,一举将孙权这个人从地球上抹掉。当然,一起抹掉的最好还有孙权麾下的那支军队。
而要做到这点,刘禅那边就不可能淡淡寄希望于正面战场的胜利了。因为双方正面厮杀之下,即使有盖猛的骑兵队最为后军,可以在最后关头用来清扫战局,追杀败逃的敌人,但是绝少听说过一军的主将和一国的君主会被追兵所擒拿住的。
所以,刘禅必须需要有一支军队深入敌后,在他那边的军队正面击败孙权的人马的时候,能够帮助他切断孙权的后方的退路。
从这个战略需要来看,孟溪和邓艾这边在彻底击败朱异的人马之后,是最适合向东北进发,横扫已经兵力空虚的吴郡。然后,他们再从后方彻底切断孙权撤退往秣陵城和海边的方向的道路。
这样的话,孙权连同他麾下的军队,也就成为了瓮中之鳖。到时候,刘禅要对他们或者清蒸,或者烧烤,那就是一个口味的问题了。
不过,为什么要考虑孙权撤退往海边的问题呢?
其实答案依然不会很复杂,就怕孙权从海边乘船逃跑。
到时候,他可能不会北上,因为那里是曹魏的地盘,孙权若是不想东山再起的话,倒是可以过去那里被软禁到老死。
所以,孙权最可能做的,乃是乘船一直南下到广州去。他可以继续在那里组织军队北上收复湿地,何况庐陵郡还有一些精锐的人马存在的。加之,他也可以从士燮那里获得足够的帮助,军队和各种军队物资都可以得到满足。士燮对孙权倒真的是一向很忠心的。
而且,这是时代,确实也有足够的条件,让孙权搭乘船只从海上南下广州。
这里就有必要提及一下前面的章节已经提到过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其实最初应该就是江东人给打通的,他们的物品可以从江东的海港出发,然后一直运转到徐闻的港口,然后再继续转海运或者转走陆路。
一年多以前,董和之子董允就是奉了刘禅的命令走的这条路线,想要打通传说中的“蜀身毒道”这条可以直接通往今日之印度的贸易通道。
所以说,江东的海上贸易,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颇为发达。孙权甚至可以利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为他的军队筹集到了不少的军费。那么,即使强征一条商船,孙权想要南下估计都不会是太大的问题。
所以,刘禅必须也堵死孙权逃往海边的通道。
但是对于孟溪那边,他想要完成刘禅交代的这个任务的话,难度确实很大,手里必须掌握一支大部队,否则几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之举。
所以,邓艾这时候就必须对孟溪投桃报李,给于相应的帮助。
两人商议了一阵之后,邓艾做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
他决定再度离开三县,将三县的防御工作再度交给副将周涛,他自己则是率领大军跟孟溪一起北上进攻乌程县,然后夺取太湖边的阳羡,最后北上拿下溧阳和芜湖两地。
如此一来的话,孙权的后路就算是全部被断掉了。
孟溪自己想了想,觉得邓艾虽然胆大,但是他的随同出击,三县却也依然是有保障可以守得住的。原因就在于,邓艾已经用过一次引蛇出洞的手法,会稽郡的江东军即使有实力进行第二次进攻,只怕也是因为充满忌惮而不敢出击了。
所以,这两人当即是一拍即合,于第二日便率领大军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