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

作为一种高智商的群居动物,朋友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没有人能离开朋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社交:结交更多、更好的朋友,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为生活和事业提供帮助。就像上海的一位企业家李先生对我说的:“朋友多了好办事,做生意也要看人际关系!”李先生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老总,在推广公司新研发的一款APP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社交资源,非常成功地实现了公司的商业计划。但与此同时,他也体会到了“社交过度”的危害。

他说:“在我的通讯录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朋友,但又牵扯我很大的精力。我经常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其他成本维持这些人际关系,可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李先生在享受朋友资源的“正回馈”的同时,也在承受朋友太多给他造成的麻烦。潜意识中他需要越来越多的朋友,因此生活和工作的重心都放在社交的拓展上了,在各行各业都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和朋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负回馈”是什么?他每周都要参加许多应酬,打电话,刷朋友圈,回短信、邮件,定期聚会等。用他的话讲,到了一种“疲于奔命”的境地。

这时他感觉非常有必要调整一下自己的社交计划了。李先生对我说,他必须痛下决心,与大部分的“朋友”断绝这种频繁的联系,对通讯录进行删减分类,只保留小部分“高质量的朋友”。否则他很难集中精力到日常的工作中。

2014年,我们在全球9座城市同时开展了一项名为“我和我的朋友们”的调查,其中有三个问题:

你现在有多少好朋友?

你认为自己目前缺少朋友吗?

你认为自己当前的社交过度吗?

6个月后我们整理了15万份有效答卷,将答案统一归纳到数据中心,再进行分析。我们看到,有86%的人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数量不超过4个,并觉得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缺少朋友,感到十分孤独。但又有72%的人经受着“社交过度”的困扰,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人们缺少真正的朋友,频繁地参加社交活动,可又找不到朋友。没错,这是一个普遍的现实。

问题在于,我们必须纠正陈旧的社交理念,放弃传统的社交思路——广撒网、以量取胜的社交战略害人不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追求海量关系的社交战略更加泛滥了,我们必须从社交过度的恶性循环中撤出来。当你拿出太多的精力来过度地经营人际关系时,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患上了劳而无功的“社交病”:每天3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都在进行各种互动的社交行为,比如参加聚会、微信聊天、刷新脸书等。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登录社交平台,看看有什么新消息,或者更新自己的状态。如果没人可以说话或者聊天,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后就会感觉不舒服。

有人告诉我,如果让他12个小时不能去朋友圈看看,他就会疯掉。不,他连12分钟都忍受不了。但他很少关注有价值的内容,他的朋友圈中全是明星八卦、微商、购物以及无聊的闲谈。

一方面沉溺于各式各样的交际活动中,一方面又感觉孤独。这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但对每个人来说,停止人际交往是不可能的,不看朋友圈、不参加朋友聚会更像是一种酷刑。不过,本书并不希望读者在意识到社交过度的危害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分析自身的实际需求并制定理性的社交策略,建设高质量的朋友资源,才是本书的主题。

为了生活,不得不“过度社交”?

像李先生那样以“功利思维”对待社交的案例是我近些年遇到的最多的。不仅在中国,许多国外的成功人士也因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患上了“社交过度综合症”:既恐惧社交,又离不开社交。很多从事市场开发和营销行业的人都向我吐露了这种矛盾的心理。

旧金山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安德伍德说:“一个沉默的销售员注定会被遗弃,所以想做好这份工作就必须成为社交场合的明星。你不停地散发名片,收到名片,用经过伪装的技巧向人们摇尾乞怜,换取各种社交的红利。”

安德伍德今年不到32岁,他在销售总监的位置上已经待了2年,年收入70万美元。他每周休息3天,每年都花一个30天的长假带着全家去夏威夷或马来西亚旅游。但他仍然活得很累,社交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让他每天都喘不过气来。他有80%的社交活动都背离了自己的本意,而是迫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去取悦他人。因此他每个礼拜都拿出40%的时间去拜访不同的人,和电话簿上的每一位朋友保持固定的联系,举办家庭聚会招待他们——哪怕某些人的名字让他感到陌生。

如果不这么做,他会有内疚感,觉得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朋友的数量竟然决定了他的事业前途?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另外,他也为过度的社交活动付出了精神代价。有一段时间他在海外出差时,暂时和美国的朋友中断了联系,他就像渡过了一次被放逐的、痛苦的牢狱之灾。

他说:“我突然发现自己被朋友抛弃了,不能在群体中有所贡献,不能让人们看到我,不能在脸书上看到他们的评论,我无比地孤独,而这令人无法接受。”

被自己主动地过分拔高的社交需求就像一个愿者上钩的“圈套”,安德伍德这样的成功者也成了它的猎物。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离不开社交,进而痴迷地使用各种社交工具,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大网。但是,当你毫无节制地把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上面时,社交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社交致死?它杀死的是你对生活和工作的自由支配权。

以自己为原点,进行“有效社交”

我的合伙人史密斯说:“每个人都要建设一个优质的社交圈,社交特别重要,但应该以自己为原点,进行有效社交。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划定社交的范围,并保持它的实效性。”早在2009年,我们就开启了一系列课程,旨在向人们传达“有效社交”的理念。我们也和斯坦福大学公开合作,邀请全球各领域的人士讲述他们在社交方面的心得,教会人们理性地对待社交。这一活动从洛杉矶开始,到去年年底为止,已经有300万人在我们的课程中受益,同时我们也收集了数量不小的案例。在本书中,你将有机会了解他们的故事,看到社交过度的危害,以及了解如何才能调整社交思路,去结交高质量的朋友,而不是在庞杂无序的社交行为中浪费时间。

如何进行“有效社交”?

a.对自己的社交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可以遵循这个目标开展下去,安排合适的时间。

b.完全地自主掌控时间,排除一切无关紧要的社交活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开拓自己的人际资源。

c.控制朋友的数量和聚会的频率,即便有益的社交活动,每周多于三次也会造成社交的过度,消耗你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

适当地脱离群体是必要的,享受孤独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品质。为自己创造一个“自由时空”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完全按照你自己的意愿使用这段时间,你会看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你会看到自己的社交状态是何等嘈杂;你也会从中突然发现——“我的朋友确实有点太多了!”在冷静的思考中清除障碍,明确方向,避免总是从他人那里获得存在感,然后按照本书的建议,你可以逐步厘清自己的社交资源,摆脱沉重的包袱,享受高质量的社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1.重新规划自己的社交策略

对你现在的“社交状态”进行理性的分析,是过度还是不足?朋友太多还是太少了?在过去的几年中你有什么经验和教训,是否交到了一些值得终生维护的好朋友?或者你仍在艰难地寻找?为了让自己从过度的社交状态中摆脱出来,你应该重新规划并制定新的社交策略,把失去的时间拿回来,专注于自己真正重要的工作。

2.学会自我克制并懂得“享受孤独”

如果你不能果断地关掉网络,放下手机,从群体的“社交狂欢”中脱离出来,你会发现孤独永远是可耻的。这是因为你不理解孤独,没有学会和自己相处——你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朋友,但对自己却始终陌生。所以,你无法获得满足。只有把自己放到一个没有打扰的时空中,你才能明白克制的意义。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告诉你一些通过自我克制来清洁内心欲望的原则,有计划和有节制地结交朋友,学会成就别人并且同时成就自己。孤独能够培育我们的自律精神,一个懂得享受孤独的人,他在社交中会赢得更多的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