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非常使命
22310500000048

第48章 医院就像家一样

夕阳余照之下,临夏街头那些身穿白布汗衫、头戴白号帽的青年,以及身着红衣绿裤青盖头的少妇,正迈着匆匆的脚步,下班后往家里赶去。

此时,那高大雄伟的宣礼塔,庄严古朴的清真寺,在夕阳的余照下发出熠熠的光彩。夕阳慢慢沉下西山,暮色渐渐浓了,从那座座高耸的宣礼塔上,便传来召唤穆斯林入寺礼拜的“班克”声。那悠长肃穆的声音,透过市井的嘈杂,一声声地撞击着人们的耳鼓。于是,大街小巷之中,那些虔诚的老人们,穿着青色的中摆衫,头戴黄色真丝头巾,手捧念珠,匆忙地赶到清真寺做礼拜。

朱云才站在窗前,突然看见在花园里的马正明老人,听见远处传来的“班克“声后,就赶紧放下双拐,坐在草坪上做起礼拜来。紧接着,另外几位穆斯林患者见状,也紧靠老人,在草地上虔诚地祷告起来。

来到这里已是一年,朱云才当然知道,穆斯林信徒们无论是拂晓、黄昏或是夜晚,做礼拜是他们的必修课。当然在所有的医院,都不可能专门为他们设置礼拜堂的。这样,生病住院的穆斯林患者,就只能在医院楼道或院坝做礼拜了。

马正明等几个老人的举动,让朱云才心里惊了一下,一个念头在他心底里萦徊起来——在这么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医院能不能打破惯例,尊重这些少数民族患者的信仰和习惯,为他们专门设立一个礼拜堂,方便他们礼拜呢?这样一来,他们的伤病不但能够得到科学的治疗,而且心灵还能得到一定的慰藉。还有,来到这里的除了伊斯兰教信徒,还有基督教、佛教和道教等信徒,医院还能为他们提供些什么方便呢?

夜色越来越浓。

远处清真寺传来的“班克”声,久久地在寂寥的夜空中回荡,似乎在抚慰着人们心灵,召唤着人们皈依,唤醒着人们觉悟。朱云才久久地伫立在窗前,看着几个在草地上祷告的老人身影,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几天的琢磨和一段时间的调研,从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实际出发,朱云才决定开军队医院之先河,打破惯例,拟定了在医院实行一系列人性化服务的设想。他将这些设想提交党委讨论,向上级领导汇报后,立刻就实施起来。

首先,他们多方筹集资金,在院内迅速建起了穆斯林礼拜堂,解决了伊斯兰教患者做礼拜没有场地的问题。整个礼拜堂显得肃穆而又温馨,装着漂亮的水晶吊灯,铺着麦加进口的地毯。紧接着,随着穆斯林群众到医院就诊的越来越多,为照顾这些穆斯林群众的饮食习惯,医院又专门建起了针对穆斯林的清真食堂。针对藏族同胞就医难的问题,他们专门设立了藏民就医联络处,聘请翻译当导医,并建起藏民就医免费旅社,还采取了为住院患者、陪护报销往来车费、派车免费接送30公里以内的患者等措施。

同时,医院还规定,凡是持村委会证明来院就诊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安排住进医院设立的济困病房,减免病床费,减免15%~20%的医疗费。仅此一项,每年他们将少收入三四十万元。

驼铃叮当,马蹄声声。

医院采取的这些人性化服务措施,看起来似乎是“赔钱”的买卖,但却收到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既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又扩大了医院对外的声誉。“金珠玛米曼巴哪,亚古亚古!”一时间,解放军第七医院的名声,迅速传遍了整个雪山和草原。随之而来的是各族群众不远千里,源源不断地直奔临夏七院而来。先前还门可罗雀的医院,一时间竟门庭若市。

正在七院紧锣密鼓推出这些便民措施时,马正明老人的腿伤已经痊愈,可以出院了。出院那天,当朱云才来送老人时,老人和那些来接他的乡亲们,全都簇拥到他跟前来,以他们民族最高的礼节向他致敬。马正明老人更是眼含泪水,紧紧地抓住朱云才的手,嗫嚅着反复说道:“朱院长,感谢您、感谢您了!我没有亲人,解放军就是我的亲人,您就是我的亲人啊……”说着说着,他竟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老人家,您说得对,解放军应该是您的亲人,我也应该是您的亲人。”朱云才见状,赶紧扶住老人,又叮嘱着他,“回去后,腿要注意保暖,不要受了风寒。有时间,我会再来看您的……”

“解放军医院好啊!”出院后的马正明老人,从此他逢人便讲,“解放军七院的朱院长,他是我这辈子遇到的真正的好人,最好的好人!”

有口皆碑,口口相传。解放军第七医院救治马正明老人的事,经当地媒体的采访报道,更在高原上产生了轰动效应,解放军医院医术高明、救人于危难的事更是迅速传递开来。

春去秋来,燕去雁归。

9月的一天,藏族老汉多吉横加陪同妻子乔旦吉,慕名辗转从偏僻的青海同仁县瓜什则乡来到临夏看病。由于他们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医院,一路上,多吉横加和妻子都担心到医院后该到哪个科看病,也担心医生听不懂他们的话,更担心由于不能和医生沟通,贻误了妻子乔旦吉的病情。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一到七院门口,多吉横加就看到了用汉藏文字书写的“藏民就医联络处”的牌子。他们走近一问,立刻就有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并马上让藏族翻译才让带着他们挂号、诊病、化验、交费等,全程为他们服务。

妻子诊断结果出来了,需要住院治疗。可多吉横加却犯难了,妻子住了院,自己住什么地方呢?

“先给您妻子办住院手续,晚上您就住藏民就医旅社。”翻译才让告诉他。

“可……”多吉横加摸摸身上,面色有些尴尬。

“您放心,这个藏民旅社不收钱,是免费的。”才让说,“你们来去的车费也会给您报销;出院时,还会给你们减免一定的医药费的。”

“啊,真没想到,他们对我们这么好!”多吉横加感慨地说,“我们这些放羊放牛的牧民,他们不但不嫌弃我们,来到这个医院,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

其实,多吉横加和妻子来到医院的情形,只是千万个少数民族患者来到这里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随着七院知名度的不断延伸,连甘肃、青海、四川整个少数民族区域一些有影响的宗教界上层人士、大活佛、寺庙主持都慕名来到这里疗养治病。七院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他们的交口赞誉,对七院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所做的,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解放军报》头条专门刊发了长篇通讯《捧出一颗颗天使般的心》,对七院的这些爱民的举措、人性化的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自然,来就诊的人多了,也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年之内,医院的收入就从69万元增加到310万元,第二年就达到1000余万元。